曹永华
【摘 要】语文新课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求教学着眼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但小学生语文学习能力及其培养现状不容乐观。培养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刻不容缓。可采取的策略是,营造自主学习能力课堂氛围;鼓励学生质疑;加强学习方法指导;注重感悟和体验。
【关键词】小学生 语文 学习能力
作为语文教师,要使学生得到发展,使课堂“教学”是为了课外“自学”,使“教”是为了不需要“教”,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至关重要的。在平常教学工作中,必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值得我们语文教师探讨的一个新课题。
一、小学生语文学习能力及其培养现状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已被广泛的采用。但纵观目前小学的语文课堂教学现状,我们发现多数教师只是将这些教学理念说在口头或放在纸面上,不能渗透到常规教学中去,因而难以形成“自主学习”的完整体系和有效方法,实际课堂教学中似乎没有太大的改变,学生自学能力还是停步不前。
对我校学生语文学习能力调查发现,学生自主学习状况不容乐观,教师课堂教学还存在高投入,低收效的局面。具体情况如下:50%的学生不能自主的学习语文;90%的学生掌握知识的渠道大多数来自于老师的讲授;80%的学生认为很有必要与他人形成必要的合作学习关系;70%的同学没有养成自我检查的习惯;73%的学生认为教师讲得多了。学生普遍反映,学生过于依赖老师,自主学习的能力较弱,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太窄,阻碍了学生自学的能力,教师应进行反思。
二、小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培养对策
1.营造自主学习能力课堂氛围。
传统的语文课堂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是知识的化身、教学的主体。在自主性的语文课堂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选择具有知识性、趣味性和真实性的语言教学材料,给学生以明确的学习任务,并以任务为中心,组织学生主动参与多种形式的课堂互动交流活动,并在必要时给予适当的引导、帮助和鼓励。同时,教师在备课时,要充分估测学情,注意学生间的层次差异与课堂提问技巧,鼓励学生主动、踊跃、大胆发言,巧妙地化难为易,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体验到自主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从而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2.鼓励学生质疑。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明代学者陈宪章也说过“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好奇与质疑是小学生的天性,在这种天性的驱动下,很多学生会产生自主探究学习的愿望,并渴望快速解决问题,从中获取答案,疑问是探求新知的开始,也是获取新知的动力。此时,教师,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意愿,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学生只有在学习中善于观察、勤于思考,才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进一步探究问题,继而有所创新,有所创造。如在教学《七颗钻石》的过程中,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小姑娘的水罐为什么有那么多的变化?最后七颗钻石为什么都升到天空中而不给小女孩留下?”我让学生围绕这几个问题展开讨论交流,探求答案。这种问题训练,使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锻炼了思维并迸出思维的火花,锻炼了口语交际能力。
3.加强学习方法指导。
主张学生自主学习,并非是无目的的“放羊式”。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语文教师必须把教学的重点转移到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上来,逐步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自主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在语文阅读教学中,预习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学生预习的好坏,直接影响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指导学生有序预习,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途径。语文教师应具体指导学生预习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写自学笔记是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好方法,笔记可分为五个部分:通读课文,审题辨体,知道课文写了什么;正音、解词,通过工具书扫清字词的障碍;理清作者思路,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尝试回答课后的“思考与练习”。学生课前预习的过程,就是直接与文本对话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没有教师的“干扰”,学生以自己的知识、经验、思维、价值观直接去理解课文,进行情感的体验、价值的判断、与作者对话、与文本对话、与自己的心灵对话。这一过程中,学生能主动积极的理解课文、钻研课文,主动提出问题,并独立思考,收集信息,带着问题和信息走进课堂,带着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积极心态走进课堂,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起点。
4.注重感悟和体验。
教育家陶行知说:“要把教育从鸟笼中解放出来,鸟的世界是树林,而教育的世界是整个社会。”可见,语文存在于社会的方方面面,哪里有生活,哪里就有语文,要想切实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加深学生的自主体验,就必须将生活引入课堂,将课堂搬进社会。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发现社会中的问题,大胆提出问题,继而解决问题。我们要重视语文实践活动课程,定期组织学生走出教室,走进社会,走向大自然,在教学《望庐山瀑布》时,教师可以学生根据自学程序进行学习,首先初读,解决生字与生词,调理通顺后再进行细读,并联想画面,猜测诗意,然后精读,抓住诗中重点,感悟诗情,最后熟读,能背诵出来,并积累好句,做到心中有诗,随时都能拿出来用。学生通过这一步骤,则能达到熟读精读,感悟至深的目的。适当的增加语文活动课,能够增强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全面掌握与应用能力,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季春新.变“教”为“导”[J].中国校外教育,2010,(1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