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晓莉
摘 要:本文分析了当前高职院校《医学信息计算机应用技术》课程教学的现状和存在问题,有针对性地从课程设置、教学模式、检测手段等方面对高职院校医学专业计算机教学做深入探讨,对推进高职院校医学专业计算机教学改革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高职院校 计算机 应用技术 教学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17(2014)10-0014-02
为紧跟信息化时代步伐、适应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需要,改进和提高医学类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显得十分迫切。医学专业的计算机课程建设作为医学专业教学基本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是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与现代医疗结合的新兴学科,是提高医学类专业教学质量、推进医药领域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也是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医院管理水平和降低成本的必然结果。
1 高职院校医学类专业开设《医学信息计算机应用技术》课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随着新医改制度的施行和医院信息化的步伐加快,医疗卫生部门急需更多的医学信息化人才。医学类专业人才从事信息化工作的并不多,计算机类信息人才进入到医药卫生行业中,要经过漫长的适应和熟悉的过程。当前医学类院校计算机教学工作跟不上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而未来的社会需要这种医学和信息学集于一身的复合型人才。没有掌握医学信息学知识的医护人员很难适应未来的信息化的工作环境。
目前,在我国大多数医院特别是县级以下医院中,既懂IT、又懂医学以及医院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十分缺乏,现有的专业技术人才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上,都不能满足需要,培养既熟悉信息系统,又掌握医学专业技术、同时了解医院业务情况的复合型技术人才,是医学发展的需要,也是推进新医疗改革方案实施,加强医学信息人才培养的需要。由此可见,加强高职院校医学类专业《医学信息计算机应用技术》课程教学对促进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 高职院校《医学信息计算机应用技术》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据调查了解,目前高职院校《医学信息计算机应用技术》课程教学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该课程授课教师大多是计算机专业,没有经过医学信息学相关培训直接上岗。授课教师对医学信息技术缺少深层次的理解,导致医学信息教学停留在计算机操作和软件的应用上,不能与专业实际需要有机结合。实践教学得不到应有重视、实训基地建设不足、缺少实验环境、理论教学与实践脱节、教学效果检测方法单一等是各院校普遍存在的问题。
3 改进《医学信息计算机应用技术》课程的对策
3.1 以需求为导向,结合职业资格认证开设课程
加强学校、医院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共同开发和建设课程,使医学信息学课程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实际需要。我院通过对用人单位的需求调查分析,对2010级、2011级护理专业学生在实习前进行了医院信息管理系统应用的培训。这批学生熟悉医院的各个流程,进入医院实习后能迅速融入工作岗位,熟练使用计算机医学信息系统来进行各种操作,受到了实习医院的好评。我院2012年修订了教学大纲,针对医学各专业的计算机课程进行改革,开设了《医学信息计算机应用技术》。该课程包含了医学信息基础、计算机应用技术、医疗服务信息系统、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和卫生管理信息系统等五部分内容。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医疗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初步具备医疗工作岗位所需要的操作能力。我院组织医学专业学生参加全国医学信息技术技能考试(MILC),使学生不仅获得学历证书,同时能获得技能认证,满足了学生就业多样化的需求,为提升岗位竞争力奠定了基础。
3.2 加强教师培训,提高师资力量
医学信息课程要求教师不仅要懂得计算机理论和操作,还要懂得相应的医学专业知识。所以,学校要创造条件通过岗前培训、集中培训、定向进修、定期交流等多种形式,有计划地加强对在职教师的培训,并形成制度化,加快教师的知识更新,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另外,健全在职人员进修培训制度,分批次对部分计算机教师进行全国医学信息技术技能考试(MILC)培训。此举对提高师资力量、促进课程改革具有积极作用。
3.3 合理安排授课计划,重视实践教学环节
3.3.1 合理安排授课计划
在安排授课时本着全面系统、科学合理、结合专业的原则,同时兼顾学生今后工作的实际需要,使得课程内容更符合高职院校医学生培养的需要。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①计算机应用技术,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安全、Windows操作系统、Office办公软件等内容。②医学信息基础,包括医学信息及信息系统的概念、医学信息标准化等;③医学信息学的实际应用,如医院信息系统(HIS)、临床信息系统(CIS)、护理信息系统(NIS)、电子病历(EPR)、医学图像存储与传输系统(PACS)、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医学信息系统硬件平台等。学生在中学阶段已经系统的学习了计算机应用技术相关知识和技能,因此在教学中应将重点放在医学信息基础和医学信息学的实际应用上,注重培养学生使用新软件、新系统的基本能力。
由于卫生信息化发展比较快,且本课程包含对专业知识的综合应用,因此,我院在大一新生入学后就开设了本课程。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发现,新生入学后还没有形成自己的专业素养,对医学专业知识还处于启蒙阶段,许多学生在理解计算机科学与信息学融合时比较困难。如果在学习专业课基础课之后实习前开设该课程,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适时调整教学计划,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可使学生了解到医学信息学及医学信息系统的前沿知识,相信所取得的教学效果将更为理想。
3.3.2 重视实践教学环节
实践教学在高职院校尤其值得重视。多年来,我院在教学过程中,既重视理论教学,更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努力构建多层次、多角度的综合实践培养体系。采取增加实践教学课时,通过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等措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医学信息系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我院拥有设备先进、配置合理的计算机实验室和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我们充分利用院内外实习基地的资源优势,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培养出的学生既具备医学知识又能使用计算机操作医学信息系统,能更好地服务于医疗部门。从而更充分地体现“以服务为目的,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办学特色。
3.4 采取多种教学方法,注重学生能力培养
《医学信息计算机应用技术》课程的教学设计采取“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围绕学生展开。运用探究教学、案例教学、问题教学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在教学过程对教学内容实施项目化,尽可能使用多媒体教室授课,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使用相关案例,起到了较好的效果。例如,在讲授公共卫生信息系统时,链接到“国家卫生计委应急办公室”网站,讲授我国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理办法和对其他突发事件预防控制等。促使学生深入了解和思考我国的公共卫生医疗建设,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其自学能力和探究能力。在护理信息系统的讲授中,利用“九阵医院管理系统”的操作与演示,以护士工作站为主开展模拟场景教学,加强实验教学的针对性,在教授中以岗位职业技能要求为目标,根据实际工作内容训练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使其带着任务学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护理工作有了全面的了解,并掌握了各科室信息管理的日常操作技能,培养了自身的职业价值感,也提升了自我社会认同价值感和成就感。
3.5 改革考核方式,保障教学效果
考核是教学工作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科学有效的考核方式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习动力的有效手段。我院主要平时考核和期末考核的方式,具体有:①课堂提问;②章节测试;③利用网络构建自动化考试平台,以机考代替笔试进行期末考试。这种考核方法重点是考查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只有这样,考试才能顺应专业和社会的实际需求,有利于提高学生对计算机技术的实际应用能力。
(宝鸡职业技术学院,陕西 宝鸡 721013)
参考文献:
[1]代涛.医学信息学的发展与思考[J].医学信息学杂志,2011(32).
[2]姜辉.新医改背景下的卫生信息化建设探讨[J].中国医院管理.2011,31(8):71.
[3]田朝辉.医学信息计算机应用技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