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改原来如此美丽

2014-06-11 10:34:49於常勇
当代党员 2014年5期
关键词:谢家家长数学

於常勇

“什么,十几门课程变成了五门?”

“什么,语文、数学、英语课程都不见了?”

“什么,让体育老师来教数学、音乐老师来教语文?”

“学校疯了吗?”

…………

寒假之后一开学,一场“大地震”在九龙坡区谢家湾小学爆发。

课改“大地震”

2014年2月17日,在杨雅乔眼里是“颠覆性的一天”。

这天早上,她走进谢家湾小学三年级三班教室时,发现多了张新课程表。

凑上一看,她直伸舌头:“语文、数学、英语等十几门课程,居然都不见了。”

取而代之的是阅读与生活、数学与实践、科学与技术、艺术与审美、运动与健康五门课程。

接下来发生的事,更让她瞠目结舌。

第一堂课,是阅读与生活,内容是学习语文课本上白居易的词——《忆江南》。

“上课的老师,竟是以前教我们音乐的李妍妍老师。”杨雅乔一脸惊愕。

“古人写的词,就是他们的歌,配上音乐唱起来,更有意境。”李妍妍打开音响,古韵十足的《忆江南》便在教室响起。

李妍妍问:“好听吗?”

同学们答:“好听。”

“那我们就来学唱这首词吧!”李妍妍手打着节拍,一句一句地教起来。

“太有趣了,我很快就记住了这首词。”杨雅乔说。

下午的课程,更让杨雅乔觉得不可思议。

“我们可以随意参加烹饪、陶艺、棋艺、绘画、器乐等30多个社团活动。”杨雅乔乐得直呼。

那天下午,同学们都玩high了。

晚上,“杨雅乔们”向家长讲起了一天的稀奇事。

这一听,好多家长立马火了。

“怎么能让音乐老师来教语文?”

“怎么能让体育老师来教数学?”

“这样的课改,完全是乱弹琴。”

…………

300多位家长跑到学校,开始联手抵制课改。

为什么要课改

你知道PISA测试吗?

这是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测试15岁学生阅读、数学、科学三项能力的研究项目。

2009年,经合组织公布了65个国家和地区PISA测试结果:中国学生三项能力均居第一。

中国学生颇为自得:“甩开欧美学生几条街。”

但2010年DI创新思维全球赛,却让中国学生颜面尽失。

中国派出23支队伍参赛,最好成绩仅为第六名——“中国学生应试能力虽然强,但难以将所掌握的知识转换为科学研究、创新创造的实际能力。”

很让人沮丧吧!

而这,正是应试教育酿就的弊端。

执教20年来,小学基础教育的三大弊端,越来越让谢家湾小学校长刘希娅揪心。

一是课程门类太多、分得太细,让学生负担过重。

“10多门课程分布在每周五天,对6—12岁的学生来说,名目太多,负担太重,导致学生在校时间被挤得满满的,效率却不高。”刘希婭说。

二是课程设置比较僵化,各学科内容大量交叉重复。

“比如数学课有‘体积的测量,综合实践课也有相同的‘体积的测量……重复而枯燥的学习致使一些学生产生了厌学情绪。”刘希娅说。

三是教学方式制约了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老师滔滔不绝地讲个不休,学生木偶式地被动接受。这种‘填鸭式教学教出来的学生,精于考试,但不宜于创新创造性工作。”刘希娅说。

教育家叶圣陶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了说,只须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

而小学阶段,正是儿童形成各种良好习惯的关键时期。这六年养成的习惯,将影响孩子未来一生。

“这正是我们倾力推动课改的原因所在。”刘希娅说。

课程归并大整合

如何去实现“六年影响一生”呢?

“只有启动课改。”刘希娅一挥手。

课改第一步,是着手建立新的课程体系。“因为课程是教育元素中的核心元素。”刘希娅说。

现有课程教材有很多交叉重复的内容。“比如,五年级语文课有一单元的主题是‘勿忘国耻,而品德与社会课也有类似主题。这些交叉重复的内容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刘希娅说。

正基于此,谢家湾小学启动了课程整合改革。

首先是同一学科的纵向整合。“将同一学科不同年段的重复内容进行归并。”刘希娅说。

其次是不同学科的横向整合。“将不同学科间交叉重复的内容进行归并。”刘希娅说。

然后,再将十几门课程进行优化重组。

“将语文、英语、品德与社会、书法、班会整合为阅读与生活,将数学、综合实践整合为数学与实践,将科学、信息技术整合为科学与技术,将音乐、美术整合为艺术与审美,将体育、健康教育、新健康整合为运动与健康。”刘希娅说。

这样一整合,既保证了课程内容、总课时的不减少,又通过归并重组释放了大量时间。

“整合后的五门课程,全部在上午完成。”刘希娅说。

空出来的下午怎么办?

为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个人特长、道德情操、创新能力等综合素养,学校开发了烹饪、棋艺、器乐等30多个社团活动。

“同学们想学什么就参加什么。”刘希娅说。

新课程体系,实现了以教材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谢家湾小学课程整合把握住了大趋势,走在了全国前沿。”国家教育部课程中心主任田慧生说。

把课堂还给学生

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吧:看到别人打架,很快就忘了。而你小时和谁打过一架,长大后依然清楚记得。

“因为你是参与者。教育也一样,要想学生学习效果好,就得让他们主动学习,成为参与者。”刘希娅说。

于是,谢家湾小学在推行课程整合改革的同时,也启动了课堂教学改革。

改革第一步,是实现老师与课程的整合。“发挥老师的特长,让他们自主选择一门或多门合并课程。”刘希娅说。

鲜春擅长种植,原是数学教师的他,便申请了数学与实践。

陈曦原是语文老师,但英语很棒,她便申请了阅读与生活。

…………

申请之后,如何根据老师特长将原来几门课程进行有机融合呢?

“数学教分米、厘米概念时,可引入实践。”

“嗯,我可以让学生和我一起制作旗袍。”

…………

“经过半年集体研讨,老师特长与合并课程实现了有机融合。”刘希娅说。

改革第二步,是把课堂还给学生。

传统教学方式,是老师在台上不停地讲,学生在台下被动地听。“久而久之,学生便失去了创造力,只能被动模仿,所以必须探索让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方法。”刘希娅说。

于是,对话课堂在谢家湾小学诞生了。

学生们上课不再排排坐,而是分成多个小组围坐在一起。老师站在学生中间,成为课堂主持人。各小组针对老师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学生在讨论中展示自我、发展自我,发现不足、弥补不足。

“以前学习是孤军作战,现在是团队合作,就像一场快乐的活动。”学生郭静瑶说。

“这种教学方式激发了学生主动求知的欲望,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田慧生说。

说服家长之战

没想到课改一推出,竟引来众多家长上访。

“为什么让没有相应学科背景的老师从事语文、数学、英语教学?”这是家长聚焦最多的问题。

“第一,小学科目知识点比较简单,没有相应学科背景的老师也能轻易掌握。”

“第二,能否成为好老师,关键是看教师的学习能力、组织能力、沟通能力及教育情怀,很多名师都没有相应学科背景。”

刘希娅对上访家长说。

老师王兰,更是拿自己举例子:“你看,我也没有英语专业背景,以前教英语也教得不错啊!”

部分家长一寻思,便默然接受了。

但还有部分家长不放心:“影响孩子学习成绩怎么办?”

为打消家长们的顾虑,刘希娅邀请家长到学校旁听课程。

这是一堂二年级的“数学规律课”,讲解如何发现数的重复规律。

这堂课,被公认是“学生不好理解的课”之一。

但这次,杨必亮老师抱着电子琴走进教室,即兴弹了一首《新年好》。

“同学们,我们一共打了幾次节拍?”杨必亮抛出问题。

“4次”“6次”……回答五花八门。

接着,杨必亮在黑板上写出一串乐谱,并带着同学们一起打拍子。反复几次,同学们就明白了韵律的含义。

随后,杨必亮引入数学概念,把数字填进旋律中,让同学们寻找数学与音符的相似之处。

“一下就听懂了。”学生袁子涵说。

“以后的课都这样上就好了!”学生许天虹感叹。

…………

几堂课听下来,家长们彻底折服了。

课改效果两不误

课改推开后的一个多月里,学校组织了几次测试。

“学生们考试成绩不但没下降,还略有提升。”刘希娅说。

家长们悬着的心,终于落了地。

慢慢地,家长们发现了一连串惊喜。

不爱写作的孩子上完“交响乐语文课”后,写下了令人惊叹的文字——

“提琴就像一位尊贵的公主,唱到高音时亮而不尖,唱到低音时沉而不闷,使人流连其中却不乏味。圆号就像一位男中音,既可唱出柔美之声,也可唱出嘹亮之声,仿佛是浮着的一朵彩色的云……”

以前什么都不会做的孩子现在成了“动手大师”——

“回到家这拼拼、那摆摆,好像有做不完的事情。上周,他居然还给我做了一盘回锅肉。最重要的是,他现在会提问题了。”

有家长被孩子上了“思想品德”课——

“我开车送他上学,因为违章与三轮车发生擦挂,引起争执。孩子说,他对我欺负三轮车车夫的行为感到羞耻,并要我做正直坦诚、遵守规则的人。”

…………

孩子们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艺术水平、思想品德等都有了大幅提升。

“我决不让孩子参加课改。”留学归渝的博士李先生,曾坚决反对课改。

但现在,他丢下另外一句话:“如果孩子参加不了课改,我就让他转班。”

在所有枷锁中,观念的枷锁最牢固。

“但我很庆幸,孩子就读的谢家湾小学,捅破了应试教育的观念天花板。”李先生说,“我觉得这是重庆教育界的一次重大变革——它带来的不仅仅是观念的巨变,更是对中国教育问题的深刻反思。”

看不见的东西,往往比看得见的东西更为深刻——时间越往后推移,我们就越能发现这次课改之价值。

猜你喜欢
谢家家长数学
喂,不准偷听我许愿
中学生博览(2022年7期)2022-06-21 21:48:14
春 归
青年文学家(2022年7期)2022-04-24 18:29:58
看图画 写一写
家长日常行为规范
趣味(语文)(2020年11期)2020-06-09 05:32:30
我心中的好家长
家长请吃药Ⅱ
萤火(2016年7期)2016-07-19 08:18:54
我为什么怕数学
新民周刊(2016年15期)2016-04-19 18:12:04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新民周刊(2016年15期)2016-04-19 15:47:52
近8成家长不认同只要学习好就行 健康最重重
人生十六七(2015年2期)2015-02-28 13:08:06
地下同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