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林祥
摘 要:洋洋洒洒的《醉翁亭记》,把一个自传性的醉翁形象鲜明而又生动的表现了出来。作为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名篇,脍炙人口不在话下。醉翁之意意在何处,值得我们进行探讨。对《醉翁亭记》中的醉、乐之美的研究,会对现在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
关键词:欧阳修 《醉翁亭记》 醉 乐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2(c)-0050-01
贯穿着一股“酒气”和“乐气”的《醉翁亭记》统一了其中的“醉”和“乐”,作为实质的“乐”与作为表象的“醉”相互融合贯通,以达到酒与灵感,醉与快乐相呼应的经久不衰的文学实质。
1 醉翁之“醉”
《醉翁亭记》被历代所赞誉,不仅仅是因为其清新的格调、凝练的遣词造句、铿锵的音节,它在结构上也是张弛有道、和谐相容。作为自传性的鲜明醉翁形象,并没有与一般文人那样独自黯然伤神,借酒浇愁,而是通过美酒和众人欣赏山水之美来抒发偶尔出现的“颓废”与乐观坚韧的品性。
醉翁的“醉意”偶爾是用来表露内心无奈痛苦之意。父亲在其四岁时病逝,从小,母亲就教其识字、学习,十九年的“铁杵”在他二十三岁的时候磨成“针”,甲科进士及第,文冠天下,刚刚学成的欧阳修在北宋这个舞台上挥洒自己的青春热血,成为北宋的大文学家、政治家,北宋文坛的领军人物。
在北宋庆历五年的八月,新上任的知州欧阳修到任。“四十未为老,醉翁偶题篇。醉中遗万物,岂复记吾年……山花徒能笑,不解与我言。唯有岩风来,吹我还醒然。”(t《题滁州醉翁亭》),欧阳修在给朋友的诗中也曾提过:“我昔被谪居滁山,名虽为翁实少年。”从中可看出,欧阳修不是自愿来滁州做知县,而是被朝廷贬谪而来。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不是欧阳修的真心实意,作为一个朝廷大臣,被调到一个小县城去,对于踌躇满志的欧阳修来说,无疑是一次很大的打击。无论是谁,大概也就只有“颓然”而引起的“醉意”了。
被贬谪的欧阳修不可能没有愤慨之情,但是在《醉翁亭记》中,我们所看到的大部分确是明快、清新的画面;滁州优美的山水风景,当地人民游乐的风景和欧阳修与众人宴饮的风景……欧阳修流连于滁州秀美的山水之中,在醉翁亭酣然宴请,轻松的氛围让人不禁怀疑起欧阳修的性情来,他是太豁达了吗?其实不难看出,虽然文章中传递了很欢快活跃的氛围,但是在这些愉悦的表象之后是欧阳修无处排遣的孤独和寂寞。正当壮年的欧阳修怎么就自称“翁”了呢?轻松愉悦的口气之中还是包含了沉重的心情。他先后经历了两次丧妻三次丧子之痛,本人官职被贬,精神上也连受打击,未老先衰的表象也就凸显出来了。
醉翁之“醉”来自于自己的贬谪,来自于陶醉的山水,来自于政治的清明,百姓的和乐。
2 醉翁之“乐”
在欧阳修心中,滁州之地,本该是舟车商贾不至,偏僻贫苦荒凉之地,然而出现在眼前的却是隐隐青山、迢迢绿水,“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秀美的山水,因“我见青山多妩媚,青山见我亦如此”而令欧阳修流连感动。
于是乎,欧阳修扑向大自然,走进滁州深山,在琅邪山之中悠游,在西洵岸边泊舟。此时的欧阳修胸襟敞开,为丽日清风而乐,不得不说,滁州贬谪,也许是他人生的另一个起点。
虽然被贬滁州,但是欧阳修却能用自己的政治才干使滁州之地官清民乐,从另一方面也可以说他的政治抱负得到了实现,所以他“乐”了。作为新到任的知县,国泰民安得到了实现,滁州人民得到了幸福,他也得到了认可,所以欧阳修和滁州百姓融为一体,“山乐水笑”,他也就醉了、乐了。他的醉和乐是由于当地的政治清明、管制的仁政、官民和谐的相处。作为一个性情中人,被群山醉倒、被流水陶醉、被大自然熏陶、被百姓灌醉,自然而然地,欧阳修心境就平和了。
在最开始的《醉翁亭记》中,就可以把握两个关键词,一个是“醉”,一个是“乐”。欧阳修说自己与朋友一起来此宴饮,仅仅喝了一点就醉了,恐怕不止是心里贪杯,却没有贪杯的能力,他还要述说的便是被滁州的美景给陶醉了。“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酒只是为愉悦心情而助兴的道具。
我们应该庆幸欧阳修“醉”了,因为他的“醉”,我们得以知道他乐在其中,并不如一般文人郁郁不得志,他醉了也能与民同乐,醒了还能够述文,他的境界我们无法企及。《醉翁亭记》,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欧阳修自身的醉之美、乐之美,我们还能获取其中有诸多好处的文化修养与精神。今天的和谐社会,无疑不在《醉翁亭记》之中有所显现,其中的和谐思想无不有利于今人的进一步探究。“江山无限好,都聚一亭中”,苏东坡的诗无不在叙说中国的亭文化是和谐的统一在自然风景之中的,更不用说欧阳修的“与民同乐”了,它是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的理想境界。不论欧阳修如何醉与乐,《醉翁亭记》都已经名留青史,欧阳修也已经名垂千古。
3 结语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得知,“醉翁”这个在《醉翁亭记》中表现出来的自传性形象,就特指了在挫折面前表现十分豁达,在逆境中仍然坦然,在困顿中仍努力适应的作者形象。也许他也会絮絮叨叨,但绝不是像普通文人那样一遭遇困顿就伤神纠结,而是把自己寄情于山水之间,即使有痛苦悲伤之情,也仍然保持坚韧和乐观愉悦的心态与个性。“与民同乐”的政治追求是欧阳修独有的个性,是他排解政治失意的有效方式。
参考文献
[1] 孙绍振.欧阳修为什么不像范仲淹那样忧愁?——读《醉翁亭记》[J].名作欣赏,2007(13):90-94.
[2] 孙绍振.《醉翁亭记》用了那么多“也”有什么妙处[J].语文建设,2007(6):42-44.
[3] 娄凤跃.《岳阳楼记》和《醉翁亭记》艺术特色的探究[J].华章,2011(6):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