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式的运算”复习课教学案例评析

2014-06-10 12:48龚成军汤敬鹏
甘肃教育 2014年8期
关键词:评析数学教学案例

龚成军 汤敬鹏

〔关键词〕 数学教学;案例;评析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08—0092—02

复习课多以“题型+变式”的形式出现,能把复习课上得像新授课那样“有创意、有发现、有归纳”的并不多见。笔者参加了一次培训活动,活动期间,江苏省张家港市的一位老师上了一节观摩课,笔者深受启发。下面,笔者对该节课的若干精彩片段进行简要回顾与评析,与各位同行分享。

引言:大家好……今天,我们有缘相聚,一起来复习“整式的运算”,这是一件快乐而有意义的事情。论语中有这样一句话“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希望同学们通过本课的复习有新的领悟和启发。

设计意图:一方面让学生认识教师并产生好感、好奇,从而对教师上的课充满期待;另一方面让学生明确复习课的目的、意义,从而自觉主动地学习本课。

点评:教师所承担的不仅是传授知识的任务,更应承担对学习方法的指导及文化修养培养的重任,数学教学亦应如此。执教者开场“子曰……”,不仅引导学生关注本课为复习课,复习课就应具有“温故知新”的内涵,而且这个开场语也让这堂课有了丰富的文化意味。

教学片段

1.题组练习,回顾知识要点。自主完成下列各题,并在小组内交流解题思路及用到的知识。

1.单项式-■的系数是 ,次数是 ;2.多项式x2-2x2y+24的次数是 ,其中最高次项的系数是 ;3.x3·(-x2)= ;4.x8÷(-x)4= ;5.(■)0×3-2;6.(x5)2= ;7.(-2x4y)3= ;8.(2m+1)(2m-1)= ;9.(2x+3y)2= ;10.(1-2a)2= 。

设计意图:把基础知识以题组的形式呈现,不仅能让学生在实际练习中回顾知识要点,反馈学习情况,还能有效地避免纯概念复习的空洞无趣。(1)第一第二题让学生回顾单项式和多项式的系数和次数概念。学生易出错的地方有两处,一是误把?仔当成字母;二是对24的认识,会误判次数为4;第三第四题让学生回顾同底数幂的乘除法法则,把(-x2)、(-x)4放一起让学生辨析;第五第六第七题让学生分别回顾零指数幂、负指数幂、幂的乘方、积的乘方法则;第八第九第十题让学生回顾平方差公式、完全平方公式。(2)实际上课时根据情况进行三次变式,一是把第四题变为x8÷x4·x2,这道题考查学生对乘除法顺序的认识;二是把(2m+1)(2m-1)变为-(-2m-1)(2m-1),考查学生对平方差公式的认识和灵活应用。(3)在这个题组中,设置的是比较简单又容易出错的填空题,这样一来能考查学生对易错点的掌握与否,二来可以较快地完成基本知识的复习。

点评:正如执教者所想,复习课如果只停留在抽象、空洞的概念梳理,只停留在“咬文嚼字”的单调重复,学生对概念的复习与理解只能是“八戒吃人参果,食而不知其味”。复习课对概念的复习,必须落实在解题的过程中。因此,对题目的选择必须精心。在此,执教者给我们带来了启发,本课的妙处,就在于对题目进行的题组化、变式性的处理。题目的变化始终围绕本课的重点及学生的易错点进行编制,起点不高,便于“温故”,巧妙变化,利于“明辨”。

2 .由浅入深,提升思维能力。

例1 给出三个多项式A=x2+x+2,B=1+x,C=1-x;

(1)请你选择其中两个进行减法运算;

(2)分别比较A与B、A与C、B与C的大小;

(3)计算:B·C·(A-B);

(4)计算:3(22+1)(24+1)(28+1)…(264+1)+1。

设计意图:通过给定三个多项式,从最简单的问题出发,进行一连串“低起点、高落点”的变式,既整合了所学的知识,又降低了思维的起点,从而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1)通过第一题复习整式的加减运算,提醒学生在多项式代入运算时要加括号,否则容易出现错误;第二题教会学生用作差法比较两个多项式的大小,同时渗透并应用了逆向变换、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第三题需要连续两次使用平方式公式,既再次巩固了平方差公式,又为第四问要连续使用平方差公式埋下伏笔;第四题由前面含有字母的代数式运算变成了纯数字运算。如果直接运算,工作量太大,且容易出错,故而这里考查学生构造平方差公式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2)通过本题,对本章的重点进行了有效复习。

点评:通过教师精心编制的题目,学生放开手脚,发散思维,思想的火花被瞬间点燃。对于问题1,学生更愿意多方尝试,一个小组往往贡献出多个答案,小组间互相竞赛。对于问题4,学生们认真观察式子的结构,在教师引导下积极思考,认真分析,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例2 给出四个整式:xy、x+y、x-y、x2+y2;

(1)已知x2+y2=2,xy=1,求(x+y)2、(x-y)2;

(2)已知x+y=3,xy=2,求x2+y2、(x-y)2;

(3)计算:■。

设计意图:完全平方公式是整式乘法中的一个重点,也是难点,学生对公式往往不能灵活使用。本题通过给出四个整式,由浅入深,设置了三个不同梯度的问题。(1)第一题比较简单,是让学生进一步复习公式,夯实基础,只需直接应用完全平方公式即可求解,渗透了整体思想;(2)第二题考查学生对完全平方公式能否灵活应用,求解本题时有两种方法,一种是通过写出完全平方公式(x+y)2=x2+y2+2xy,把已知条件代入,通过解方程求解x2+y2的值,渗透了方程思想;另一种是通过完全平方公式的变形得到x2+y2=(x+y)2-2xy,然后把已知条件代入求值;(3)第二题中求(x-y)2的值也有两种方法,一种是用完全平方公式展开,利用已求得x2+y2的值来求解;另一种是利用(x-y)2=(x+y)2-4xy,然后把已知条件代入求值即可求解。本题让学生对完全平方公式有了更深刻的认识;(4)第 三题和例2的第四题类似,也是由含有字母的代数式运算变成了纯数字运算,如果直接运算,工作量太大且易出现错误,故这里也考查学生的建模能力。构造时有两种方法,一种是直接数字构造,即■=■;另一种是巧用字母代替数构造,设2013=a,则■=■。本题充满着探索性和创造性,有效地培养了学生数学建模、字母代数的思想。

点评:长期以来,在一些课堂教学中存在着割裂数与式关系的现象,一些“结论式”的教学,往往就式论式,不讲代数式运算的源,也不将代数式运算还原回数的运算。这样,必然导致学生对代数式运算的来源认识不清,他们也不能将式的运算应用于数的运算之中。对此,执教者看得很透彻,在例2、例3题组中,执教者都加入了应用公式解决数字运算的问题,引导学生将式的运算回归于数的运算之中,这有利于打破学生“式即为式,数即为数”的定势思维,帮助学生逐步形成“式中有数,数中有式”辩证思维方法。

3.小结交流,归纳知识思想。

师:请同学们相互交流,本课复习了哪些知识?你原先哪些有疑惑的知识、思想,通过本课的复习得到了解决?

设计意图:通过相互交流,不仅能把本章的数学知识、思想方法形成网络结构,也能让学生发现自身的学习疑点、知识漏洞,培养学生反思的学习习惯。

点评:归纳交流是高效课堂必不可少的环节,只有回顾梳理学习过程,明白得失,才会让学生的学习更有效。

教学是遗憾的艺术,任何好课也都有值得改进的地方。本课亦然。由于这是一堂示范课,课时的限制让执教者不能尽情发挥,在题组的处理中,执教者不得不舍弃一些值得进一步探究的问题,在教学中也不得不将个别学生的思维火花进行冷却处理。但是瑕不掩玉,这堂课仍然不失为一节不可多得的好课。

?笙 编辑:谢颖丽endprint

〔关键词〕 数学教学;案例;评析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08—0092—02

复习课多以“题型+变式”的形式出现,能把复习课上得像新授课那样“有创意、有发现、有归纳”的并不多见。笔者参加了一次培训活动,活动期间,江苏省张家港市的一位老师上了一节观摩课,笔者深受启发。下面,笔者对该节课的若干精彩片段进行简要回顾与评析,与各位同行分享。

引言:大家好……今天,我们有缘相聚,一起来复习“整式的运算”,这是一件快乐而有意义的事情。论语中有这样一句话“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希望同学们通过本课的复习有新的领悟和启发。

设计意图:一方面让学生认识教师并产生好感、好奇,从而对教师上的课充满期待;另一方面让学生明确复习课的目的、意义,从而自觉主动地学习本课。

点评:教师所承担的不仅是传授知识的任务,更应承担对学习方法的指导及文化修养培养的重任,数学教学亦应如此。执教者开场“子曰……”,不仅引导学生关注本课为复习课,复习课就应具有“温故知新”的内涵,而且这个开场语也让这堂课有了丰富的文化意味。

教学片段

1.题组练习,回顾知识要点。自主完成下列各题,并在小组内交流解题思路及用到的知识。

1.单项式-■的系数是 ,次数是 ;2.多项式x2-2x2y+24的次数是 ,其中最高次项的系数是 ;3.x3·(-x2)= ;4.x8÷(-x)4= ;5.(■)0×3-2;6.(x5)2= ;7.(-2x4y)3= ;8.(2m+1)(2m-1)= ;9.(2x+3y)2= ;10.(1-2a)2= 。

设计意图:把基础知识以题组的形式呈现,不仅能让学生在实际练习中回顾知识要点,反馈学习情况,还能有效地避免纯概念复习的空洞无趣。(1)第一第二题让学生回顾单项式和多项式的系数和次数概念。学生易出错的地方有两处,一是误把?仔当成字母;二是对24的认识,会误判次数为4;第三第四题让学生回顾同底数幂的乘除法法则,把(-x2)、(-x)4放一起让学生辨析;第五第六第七题让学生分别回顾零指数幂、负指数幂、幂的乘方、积的乘方法则;第八第九第十题让学生回顾平方差公式、完全平方公式。(2)实际上课时根据情况进行三次变式,一是把第四题变为x8÷x4·x2,这道题考查学生对乘除法顺序的认识;二是把(2m+1)(2m-1)变为-(-2m-1)(2m-1),考查学生对平方差公式的认识和灵活应用。(3)在这个题组中,设置的是比较简单又容易出错的填空题,这样一来能考查学生对易错点的掌握与否,二来可以较快地完成基本知识的复习。

点评:正如执教者所想,复习课如果只停留在抽象、空洞的概念梳理,只停留在“咬文嚼字”的单调重复,学生对概念的复习与理解只能是“八戒吃人参果,食而不知其味”。复习课对概念的复习,必须落实在解题的过程中。因此,对题目的选择必须精心。在此,执教者给我们带来了启发,本课的妙处,就在于对题目进行的题组化、变式性的处理。题目的变化始终围绕本课的重点及学生的易错点进行编制,起点不高,便于“温故”,巧妙变化,利于“明辨”。

2 .由浅入深,提升思维能力。

例1 给出三个多项式A=x2+x+2,B=1+x,C=1-x;

(1)请你选择其中两个进行减法运算;

(2)分别比较A与B、A与C、B与C的大小;

(3)计算:B·C·(A-B);

(4)计算:3(22+1)(24+1)(28+1)…(264+1)+1。

设计意图:通过给定三个多项式,从最简单的问题出发,进行一连串“低起点、高落点”的变式,既整合了所学的知识,又降低了思维的起点,从而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1)通过第一题复习整式的加减运算,提醒学生在多项式代入运算时要加括号,否则容易出现错误;第二题教会学生用作差法比较两个多项式的大小,同时渗透并应用了逆向变换、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第三题需要连续两次使用平方式公式,既再次巩固了平方差公式,又为第四问要连续使用平方差公式埋下伏笔;第四题由前面含有字母的代数式运算变成了纯数字运算。如果直接运算,工作量太大,且容易出错,故而这里考查学生构造平方差公式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2)通过本题,对本章的重点进行了有效复习。

点评:通过教师精心编制的题目,学生放开手脚,发散思维,思想的火花被瞬间点燃。对于问题1,学生更愿意多方尝试,一个小组往往贡献出多个答案,小组间互相竞赛。对于问题4,学生们认真观察式子的结构,在教师引导下积极思考,认真分析,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例2 给出四个整式:xy、x+y、x-y、x2+y2;

(1)已知x2+y2=2,xy=1,求(x+y)2、(x-y)2;

(2)已知x+y=3,xy=2,求x2+y2、(x-y)2;

(3)计算:■。

设计意图:完全平方公式是整式乘法中的一个重点,也是难点,学生对公式往往不能灵活使用。本题通过给出四个整式,由浅入深,设置了三个不同梯度的问题。(1)第一题比较简单,是让学生进一步复习公式,夯实基础,只需直接应用完全平方公式即可求解,渗透了整体思想;(2)第二题考查学生对完全平方公式能否灵活应用,求解本题时有两种方法,一种是通过写出完全平方公式(x+y)2=x2+y2+2xy,把已知条件代入,通过解方程求解x2+y2的值,渗透了方程思想;另一种是通过完全平方公式的变形得到x2+y2=(x+y)2-2xy,然后把已知条件代入求值;(3)第二题中求(x-y)2的值也有两种方法,一种是用完全平方公式展开,利用已求得x2+y2的值来求解;另一种是利用(x-y)2=(x+y)2-4xy,然后把已知条件代入求值即可求解。本题让学生对完全平方公式有了更深刻的认识;(4)第 三题和例2的第四题类似,也是由含有字母的代数式运算变成了纯数字运算,如果直接运算,工作量太大且易出现错误,故这里也考查学生的建模能力。构造时有两种方法,一种是直接数字构造,即■=■;另一种是巧用字母代替数构造,设2013=a,则■=■。本题充满着探索性和创造性,有效地培养了学生数学建模、字母代数的思想。

点评:长期以来,在一些课堂教学中存在着割裂数与式关系的现象,一些“结论式”的教学,往往就式论式,不讲代数式运算的源,也不将代数式运算还原回数的运算。这样,必然导致学生对代数式运算的来源认识不清,他们也不能将式的运算应用于数的运算之中。对此,执教者看得很透彻,在例2、例3题组中,执教者都加入了应用公式解决数字运算的问题,引导学生将式的运算回归于数的运算之中,这有利于打破学生“式即为式,数即为数”的定势思维,帮助学生逐步形成“式中有数,数中有式”辩证思维方法。

3.小结交流,归纳知识思想。

师:请同学们相互交流,本课复习了哪些知识?你原先哪些有疑惑的知识、思想,通过本课的复习得到了解决?

设计意图:通过相互交流,不仅能把本章的数学知识、思想方法形成网络结构,也能让学生发现自身的学习疑点、知识漏洞,培养学生反思的学习习惯。

点评:归纳交流是高效课堂必不可少的环节,只有回顾梳理学习过程,明白得失,才会让学生的学习更有效。

教学是遗憾的艺术,任何好课也都有值得改进的地方。本课亦然。由于这是一堂示范课,课时的限制让执教者不能尽情发挥,在题组的处理中,执教者不得不舍弃一些值得进一步探究的问题,在教学中也不得不将个别学生的思维火花进行冷却处理。但是瑕不掩玉,这堂课仍然不失为一节不可多得的好课。

?笙 编辑:谢颖丽endprint

〔关键词〕 数学教学;案例;评析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08—0092—02

复习课多以“题型+变式”的形式出现,能把复习课上得像新授课那样“有创意、有发现、有归纳”的并不多见。笔者参加了一次培训活动,活动期间,江苏省张家港市的一位老师上了一节观摩课,笔者深受启发。下面,笔者对该节课的若干精彩片段进行简要回顾与评析,与各位同行分享。

引言:大家好……今天,我们有缘相聚,一起来复习“整式的运算”,这是一件快乐而有意义的事情。论语中有这样一句话“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希望同学们通过本课的复习有新的领悟和启发。

设计意图:一方面让学生认识教师并产生好感、好奇,从而对教师上的课充满期待;另一方面让学生明确复习课的目的、意义,从而自觉主动地学习本课。

点评:教师所承担的不仅是传授知识的任务,更应承担对学习方法的指导及文化修养培养的重任,数学教学亦应如此。执教者开场“子曰……”,不仅引导学生关注本课为复习课,复习课就应具有“温故知新”的内涵,而且这个开场语也让这堂课有了丰富的文化意味。

教学片段

1.题组练习,回顾知识要点。自主完成下列各题,并在小组内交流解题思路及用到的知识。

1.单项式-■的系数是 ,次数是 ;2.多项式x2-2x2y+24的次数是 ,其中最高次项的系数是 ;3.x3·(-x2)= ;4.x8÷(-x)4= ;5.(■)0×3-2;6.(x5)2= ;7.(-2x4y)3= ;8.(2m+1)(2m-1)= ;9.(2x+3y)2= ;10.(1-2a)2= 。

设计意图:把基础知识以题组的形式呈现,不仅能让学生在实际练习中回顾知识要点,反馈学习情况,还能有效地避免纯概念复习的空洞无趣。(1)第一第二题让学生回顾单项式和多项式的系数和次数概念。学生易出错的地方有两处,一是误把?仔当成字母;二是对24的认识,会误判次数为4;第三第四题让学生回顾同底数幂的乘除法法则,把(-x2)、(-x)4放一起让学生辨析;第五第六第七题让学生分别回顾零指数幂、负指数幂、幂的乘方、积的乘方法则;第八第九第十题让学生回顾平方差公式、完全平方公式。(2)实际上课时根据情况进行三次变式,一是把第四题变为x8÷x4·x2,这道题考查学生对乘除法顺序的认识;二是把(2m+1)(2m-1)变为-(-2m-1)(2m-1),考查学生对平方差公式的认识和灵活应用。(3)在这个题组中,设置的是比较简单又容易出错的填空题,这样一来能考查学生对易错点的掌握与否,二来可以较快地完成基本知识的复习。

点评:正如执教者所想,复习课如果只停留在抽象、空洞的概念梳理,只停留在“咬文嚼字”的单调重复,学生对概念的复习与理解只能是“八戒吃人参果,食而不知其味”。复习课对概念的复习,必须落实在解题的过程中。因此,对题目的选择必须精心。在此,执教者给我们带来了启发,本课的妙处,就在于对题目进行的题组化、变式性的处理。题目的变化始终围绕本课的重点及学生的易错点进行编制,起点不高,便于“温故”,巧妙变化,利于“明辨”。

2 .由浅入深,提升思维能力。

例1 给出三个多项式A=x2+x+2,B=1+x,C=1-x;

(1)请你选择其中两个进行减法运算;

(2)分别比较A与B、A与C、B与C的大小;

(3)计算:B·C·(A-B);

(4)计算:3(22+1)(24+1)(28+1)…(264+1)+1。

设计意图:通过给定三个多项式,从最简单的问题出发,进行一连串“低起点、高落点”的变式,既整合了所学的知识,又降低了思维的起点,从而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1)通过第一题复习整式的加减运算,提醒学生在多项式代入运算时要加括号,否则容易出现错误;第二题教会学生用作差法比较两个多项式的大小,同时渗透并应用了逆向变换、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第三题需要连续两次使用平方式公式,既再次巩固了平方差公式,又为第四问要连续使用平方差公式埋下伏笔;第四题由前面含有字母的代数式运算变成了纯数字运算。如果直接运算,工作量太大,且容易出错,故而这里考查学生构造平方差公式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2)通过本题,对本章的重点进行了有效复习。

点评:通过教师精心编制的题目,学生放开手脚,发散思维,思想的火花被瞬间点燃。对于问题1,学生更愿意多方尝试,一个小组往往贡献出多个答案,小组间互相竞赛。对于问题4,学生们认真观察式子的结构,在教师引导下积极思考,认真分析,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例2 给出四个整式:xy、x+y、x-y、x2+y2;

(1)已知x2+y2=2,xy=1,求(x+y)2、(x-y)2;

(2)已知x+y=3,xy=2,求x2+y2、(x-y)2;

(3)计算:■。

设计意图:完全平方公式是整式乘法中的一个重点,也是难点,学生对公式往往不能灵活使用。本题通过给出四个整式,由浅入深,设置了三个不同梯度的问题。(1)第一题比较简单,是让学生进一步复习公式,夯实基础,只需直接应用完全平方公式即可求解,渗透了整体思想;(2)第二题考查学生对完全平方公式能否灵活应用,求解本题时有两种方法,一种是通过写出完全平方公式(x+y)2=x2+y2+2xy,把已知条件代入,通过解方程求解x2+y2的值,渗透了方程思想;另一种是通过完全平方公式的变形得到x2+y2=(x+y)2-2xy,然后把已知条件代入求值;(3)第二题中求(x-y)2的值也有两种方法,一种是用完全平方公式展开,利用已求得x2+y2的值来求解;另一种是利用(x-y)2=(x+y)2-4xy,然后把已知条件代入求值即可求解。本题让学生对完全平方公式有了更深刻的认识;(4)第 三题和例2的第四题类似,也是由含有字母的代数式运算变成了纯数字运算,如果直接运算,工作量太大且易出现错误,故这里也考查学生的建模能力。构造时有两种方法,一种是直接数字构造,即■=■;另一种是巧用字母代替数构造,设2013=a,则■=■。本题充满着探索性和创造性,有效地培养了学生数学建模、字母代数的思想。

点评:长期以来,在一些课堂教学中存在着割裂数与式关系的现象,一些“结论式”的教学,往往就式论式,不讲代数式运算的源,也不将代数式运算还原回数的运算。这样,必然导致学生对代数式运算的来源认识不清,他们也不能将式的运算应用于数的运算之中。对此,执教者看得很透彻,在例2、例3题组中,执教者都加入了应用公式解决数字运算的问题,引导学生将式的运算回归于数的运算之中,这有利于打破学生“式即为式,数即为数”的定势思维,帮助学生逐步形成“式中有数,数中有式”辩证思维方法。

3.小结交流,归纳知识思想。

师:请同学们相互交流,本课复习了哪些知识?你原先哪些有疑惑的知识、思想,通过本课的复习得到了解决?

设计意图:通过相互交流,不仅能把本章的数学知识、思想方法形成网络结构,也能让学生发现自身的学习疑点、知识漏洞,培养学生反思的学习习惯。

点评:归纳交流是高效课堂必不可少的环节,只有回顾梳理学习过程,明白得失,才会让学生的学习更有效。

教学是遗憾的艺术,任何好课也都有值得改进的地方。本课亦然。由于这是一堂示范课,课时的限制让执教者不能尽情发挥,在题组的处理中,执教者不得不舍弃一些值得进一步探究的问题,在教学中也不得不将个别学生的思维火花进行冷却处理。但是瑕不掩玉,这堂课仍然不失为一节不可多得的好课。

?笙 编辑:谢颖丽endprint

猜你喜欢
评析数学教学案例
恰巧而妙 情切致美——张名河词作评析
评析复数创新题
案例4 奔跑吧,少年!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高卷
食品安全公共管理制度的缺失与完善评析
发生在你我身边的那些治超案例
对数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认识
一个模拟案例引发的多重思考
《车营叩答合编浅说》评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