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萍 戚瑞双 李爽
摘要:根据一般均衡市场理论,通过对保障性住房市场进行细分和分析,本文认为目前我国保障性住房建设对商品房市场产生影响的决定因素是保障性住房建设的规模,以及保障性住房需求人群在商品房市场中所占的比例;在“十二五”期间,尤其是“十二五”后期,在现行保障边界不扩大的前提下,北京市保障性住房建设会对北京市商品房市场产生比较大的影响。
关键词:保障性住房;保障性住房建设;商品住房市场
中图分类号:F2933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3-08-27
作者简介:吕萍(1962-),女,呼和浩特人,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住房政策、土地经济与管理;戚瑞双(1975-),女,河北唐山人,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副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住房市场与政策、土地经济与管理;李爽(1987-),女,黑龙江呼兰人,北京市规划委员会职员,研究方向:房地产政策。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71173223。
2010年中央政府下发文件,提出要加快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同年,国务院确定建设保障性住房和改造各类棚户区住房580万套,安排保障性安居工程专项补助资金800多亿元,比2009年增加300多亿元,同时提出到2012年底要基本解决1 540万户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的住房问题。2011年“两会”上,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把进一步扩大保障性住房建设规模作为房地产市场调控的第一条,全国保障性安居工程2011年的建设任务由2010年的590万套增加到1 000万套,增加了724%,投资约14万亿元(其中政府投资约5 000亿元);“十二五”期间将建设3 600万套,大约投资5万亿元,城镇居民住房保障覆盖面达到20%,做到应保尽保。2012年党的十八大再次明确提出要在“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并实现到2020年住房保障体系基本形成的目标。显然,我国中央政府大力发展保障性住房的初衷是解决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问题,同时希望保障性住房能在一定程度上挤出房地产市场的泡沫。根据住建部网站信息以及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历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9年至2012年底,全国共新开工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2 899万套,基本建成1 700万套,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问题无疑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而如此大规模的保障性住房建设对于住房市场是否起到了稳定房价的基础性作用以及这种作用实现的条件是什么?在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工业化、市场化、国际化、信息化全面推进的社会经济转型时期,住房和住房保障制度作为社会经济多方面问题的一个交集,上述问题的厘清无疑对我国当前社会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相关研究
目前,很多学者对保障性住房建设对商品住房市场尤其是对其房价产生影响做了研究,并得出截然不同的结论:
一是认为保障性住房建设会抑制商品住房市场价格。大部分学者都认同增加保障性住房供给能够促使房地产市场结构的合理化,平衡供求(谷俊青,2010),同时能够抑制商品住房价格。其中,定性分析主要是从保障性住房建设对商品住房市场供求关系的改善角度进行分析的。普遍认为,保障性住房建设会增加住房供给从而会拉低住房价格(张光进,2011);也有的认为保障性住房建设会分流商品住房市场的需求,从而能够抑制房价(马国强、田文杰,2012);还有一些学者认为保障性住房建设有助于改善高房价预期并提供一种调整利益分配模式,从而能够有效稳定房价(孙志波,2010;叶檀,2008)。更多的学者使用定量分析的方法支持了上述结论。最初有些学者采用简单的数量计算的方法,选取相关指标对经济适用住房政策效果进行实证研究,得出了经济适用住房不仅扩大了住房供应,而且抑制了商品住房市场价格的结论(牛毅,2007)。之后有学者采用相关分析的计量方法,对保障性住房建设对商品住房价格的影响进行了更为细致的分析,不仅用实证的方法得出了保障性住房建设会通过增加供给(孙志波,2010)、分流需求(张聚峰,2008)等途径有效抑制商品住房价格上涨的结论,而且得出了精确的数量关系结论。例如,贾珩(2010)通过对全国1998-2008年相关数据的相关性分析,得出在90%置信区间下,经济适用房新开工面积每上升一个百分点,就会对房价产生 0574 的平抑作用。张聚峰(2008)也通过对全国1997-2007年数据的分析发现,经济适用房的占比每上升一个百分点就会对住房价格指数增幅产生 0841 的平抑作用。潘爱民等(2012)通过1999-2010 年的全国数据分析发现当经济适用房销售面积增加 1%时,会促使房地产价格下降 04442%。也有学者引入相关模型进行了更为深入的分析,比较典型的包括:王先柱、赵奉军(2009)通过供求模型分析得出保障性住房建设的推出不但提供了价格更低的房源,同时也降低了商品房的价格的结论;在数值上,以经济适用房为主体的保障性住房每增加1%,将导致房价降低0046%。陈涛等(2011)应用Granger 因果分析理论构建了住房保障规模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并进行了模拟仿真分析,发现住房保障规模增加10%可抑制商品房价格467%的上涨幅度。刘亚臣等(2012)在Stackellerg博弈框架下构建双渠道均衡博弈模型,分析公平导向下商品房和保障下住房的均衡供应,发现开发商的定价策略是受政府制定的保障性住房价格和土地价格影响的,而影响的方向会因土地价格的不同而不同,当土地价格较低时,开发商倾向于制定较低的商品房价格,而土地价格较高时,开发商倾向于制定较高的商品房价格,而土地价格适中时,保障性住房价格则不能影响商品房价格。王斌等(2011)则使用住房过滤模型对住房保障政策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机理进行了分析,认为我国以 “补砖头”为主体的住房保障政策有利于稳定房价,并通过构建 SVAR 模型就住房保障对房价的动态冲击效应进行检验,发现经济适用房建设对房价上涨具有抑制作用。此外,苟兴朝(2011)利用挤出(挤入)效应原理进行分析,认为由于我国利率市场化程度较低,资金供给量相对充裕,公共财政与私人资本投资领域的殊异,使得目前我国保障性住房对商品房不仅没有“挤出效应”,还有“挤入效应”,二者能够相互依存、协调发展、和谐共生。endprint
二是认为保障性住房建设不会抑制商品住房市场价格。一些研究得到了与上述结论不同的观点。茅于轼(2008)认为 “大建经济适用房会减少商品房从而推高房价”。贾玉鹏(2008)认为保障性住房建设使建设商品房的土地减少令供应量不足,在某种程度上助推了商品房价格上涨。而王小广(2010)认为,在一个投机主导的市场中,增加供给只会是“火上浇油”。陈杰、王文宁(2011)通过构建一个简单的理论框架,对经济适用房对商品住宅价格的影响效应进行系统的研究,认为保障性住房要回归保障低收入家庭的本质,要与商品住房体系做实质切割,对其抑制房价的效应不应有过高期望。王新(2010)认为,“9 000亿元的保障房投入无疑会加重中低收入者持币待购的观望心态,对于处于产业链低端的住房供应造成一定负面影响”。
此外,在国际文献中,讨论公共住房的供应对私人开发住房影响的文章也不多见。Murry(1983,1999)较早地讨论了美国公共住房建设是否对私人开发住房产生挤出效应,他发现目标定位在中间收入阶层的公共住房或财政部门对这些住房所给予的补贴都没能达到增加住房供应的目标,实际效果只是替代了私人开发住房。Malpezzi and Vandell( 2002)通过构建供需模型发现,享受 LIHTC 的住房开工量与住房存量没有相关关系,即美国对公共住房开发的补贴只是产生了替代效应,没能净增加住房供应。Lee(2007)通过构建面板 VAR 模型,对韩国的公租房投资与私人住房投资的互动关系进行了研究,发现公租房投资在住房紧缺的时候对私人住房投资产生刺激作用,而在住房相对充裕时候二者则存在互为因果关系的挤出效应,而且这种挤出效应会随着居民自有房率的提升而提高。
综上,虽然这些学者依据了不同的理论,采用了不同的分析方法,对不同地点或不同时间的数据进行了分析,但是还是得出了一些具有共性的结论。在此基础上,可以发现:保障性住房建设对商品住房市场的影响会因为经济背景的不同、住房市场发展程度的不同而不同。
二、保障性住房建设对商品住房市场影响的理论分析框架
在对前述文献研究的基础上,我们判断保障性住房建设对商品住房市场会产生影响。
(一)保障性住房建设对商品住房市场影响的理论依据
一般来说政府应该提供公共物品,一方面是弥补市场失灵,另一方面也是有效率地保障社会公平。保障性住房即是一种准公共物品,因此政府进行保障性住房建设是有效率保障社会公平、解决中低收入家庭住房问题的现实选择。
其次,根据一般均衡理论,要将相互联系的各个市场看成一个整体,每个子市场中的价格、供求等会受到其他相关子市场的影响。因为各种商品之间总是或多或少存在联系。如果是两种相互替代的商品时,则一种商品价格的提高会导致另一种商品的需求的增大,均衡会发生移动;如果两种商品是互补的,则一种商品价格的提高会导致另一种商品的减少,均衡也会发生移动。即每一商品价格都不能单独决定,而必须和其他商品价格联合决定。从理论来说,基于住房的异质性和住房市场不完全竞争、信息不对称等显著的特点,住房市场很难通过市场机制自我实现完全均衡。因此,保障性住房建设是增加中低收入子市场的供给以实现中低收入住房市场均衡进而实现一般均衡的一种干预方法。从目前实际来看,保障性住房建设中有大量的商品房或半商品房性质的住房,比如经济适用住房和限价房,因此我们假定住房市场分为保障性住房市场和商品住房市场两个大的子市场,那么改变保障性住房市场均衡的同时,必然也会对商品住房市场产生影响。而影响的方向和程度则应该主要取决于商品之间的关系——是替代关系还是互补关系,以及替代或互补的比例大小。显然,保障性住房和商品住房之间是替代关系,因此,保障性住房建设对商品住房市场的影响主要取决于替代的比例大小,从理论上来说,其一方面取决于保障性住房建设的规模以及被保障人群在商品住房市场的份额,建设规模越大、被保障人群在商品住房市场的份额越大,替代比例越大;另一方面,替代比例的大小还取决于商品住房市场的需求价格弹性,需求价格弹性越大,替代的比例就会越大,因为一般来说保障性住房价格相对商品住房价格都要低,对价格敏感的人群,会首选保障性住房,因此替代的比例就会越大。在同样的商品面前,理性的消费者总是会选择价格相对较低的进行消费,因此需求价格弹性对替代比例大小的影响不进行深入的讨论。在此基础上,本文认为保障性住房建设对商品住房市场的影响主要决定于两个因素,即保障性住房建设的规模以及被保障人群在商品住房市场的份额。本文正是基于这样的判断重点讨论保障性住房建设对普通住房市场尤其是价格的影响方向和程度的。
此外,需要说明的是,(1)保障性住房建设会影响人们的预期,从而进一步影响人们在住房市场的消费行为,同样会最终取决于政府建设的保障性住房与商品住房是替代还是互补关系以及替代或互补的比例大小。因此,其结论应与需求分析相似,所以不再单独讨论。(2)也有观点讨论关于保障性住房建设需要大量土地,因此土地市场对商品房建设具有一定的挤出效应,从而会减少商品住房的供应。这个结论成立有一个前提,就是土地供应总量一定,且商品住房土地与保障性住房土地具有替代性。但是,从实践来看,一方面我国住房土地供应总量滚动的,并没有固定不变,而是随着需求在不断增加,另一方面保障性住房土地区位与商品住房区位条件在目前具有一定的不可替代性。因此,保障性住房建设对商品住房的供给的影响在我国目前情况下是有限的。
(二)市场细分假设下保障性住房建设对商品住房市场的影响
1.住房市场细分及保障性住房的定位。将住房市场进行进一步细分。我们假定一个广义的收入变量,这个收入变量是指住房需求人及其家庭成员的各种收入以及现有资产情况。以这个广义收入为变量,将住房市场划分为高收入(HI)、中高收入(MHI)、中收入(MI)、中低收入(MLI)、低收入(LI)和最低收入(MLI)六个子市场①,见表1。一般来讲,保障性住房是向中收入及以下的收入人群提供②。从中我们可判断,中低收入、低收入和最低收入在住房市场中所占的份额比较小。endprint
在此基础上,将政府建设的保障性住房分为租赁型(LH)和出售型(SH)两种。其中把提供给最低收入人群(LEI)和低收入人群(LI)的租赁型保障性住房简称LH1,把提供给中低收入(MLI)的租赁型保障性住房简称LH2,则在保障性住房和其需求类型上,我们可以有如图3的匹配性假定。即租赁型保障性住房(LH)主要向低收入(LI)和中低收入(MLI)的住房需求群体提供,而出售型保障性住房(SH)主要向中低收入(MLI)和中收入家庭(MI)的住房需求群体提供。
2.具体分析。
(1)在保障范围内,LH1增加不会对住房租赁市场产生影响。从需求的角度而言,LH1主要提供给低收入及最低收入人群以解决其住房问题,而这部分人群在原住房市场中所占份额很小,而且主要是体制内流转,不存在增值收益获利的问题,因此,如果新建LH1住房总量与需求相匹配,新建LH1难以对住房市场产生有效或明显的影响。
(2)LH2增加对住房租赁市场会产生影响,影响的程度见表2。LH2主要提供给中低收入人群以解决其住房问题,这部分人群在住房租赁市场中有一定的比例,因此LH2的增加必然会减少普通住宅市场的租赁需求,或相当于增加了普通住宅市场的供给,在假定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普通住宅市场的租赁价格会下调(如图4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租赁型保障性住房最大需求为LHD,已经满足的需求为LHD1,假设政府增加LH2的租赁型保障性住房,从LHS1到LHS2,相应的满足的需求从LHD1增加到LHD2,由于需求LH2的人群在住房租赁市场中占有一定数额的比例,则使得商品住房租赁市场中的需求从D1移动到D2,租赁价格由P1降到P2,D1到D2移动的幅度以及P1到P2移动的幅度取决于需求LH2的人群在住房租赁市场中所占的份额,份额大,则移动的幅度大,反之,移动的幅度小。因此,政府建设租赁型保障性住房能否对住房租赁市场产生影响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一个就是政府增加的租赁型保障性住房量的规模,另一个是租赁型保障性住房需求者在住房租赁市场中所占的比例。
(3)在保障范围内,SH增加会对普通住房市场产生影响,影响的程度见表3。同样的原理,SH主要提供给中低收入和中收入人群,而这部分人群在原租赁和销售住房市场中都占有较大的份额,而且一般出售型保障性住房都具有部分产权,符合条件后可以上市,所以存在增值收益获利,所以不排除会有寻租行为出现,因此,无论出售型保障性住房规模多大,都会减少普通住房市场需求,即会对普通住房市场需求产生挤出效应(如图5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出售型保障性住房最大需求为SHD,已经满足的需求为SHD1,假设政府增加SH的出售型保障性住房,从SHS1到SHS2,相应的满足的需求从SHD1增加到SHD2,由于需求SH的人群在商品住房市场中占有较大的比例,则使得商品住房市场中的需求从D1移动到D2,价格由P1降到P2,D1到D2移动的幅度以及P1到P2移动的幅度取决于需求SH的人群在住房市场中所占的份额,份额大,则移动的幅度大,反之,移动的幅度小。因此,政府建设出售型保障性住房能否对商品住房市场产生影响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一个就是政府增加的出售型保障性住房量的规模,另一个是出售型保障性住房需求者在商品住房市场中所占的比例。我国目前的情况应该属于第二种,其中若考虑利用保障房政策的投机者则影响和问题会更大。值得注意的是,由于针对的需求人群在原市场中所占份额不同,LH2增加对普通住宅租赁市场的影响会小于SH增加对普通住宅销售市场的影响,反映在图5中就是住房市场需求曲线的移动的幅度更大。
(4)当LH和SH政府建设规模超过保障范围时,会对住房市场产生明显影响。此外,如果LH和SH政府建设规模过大,超出对应的人群需求,即租赁型保障性住房供给和出售型保障性住房供给超过最大需求LHD和SHD,如果保障性住房的准入条件非常严格,过多的保障性住房无法有效利用,则会造成保障性住房规模过大,资源闲置和浪费。解决的办法就是部分转为商品房或放宽保障对象的标准,根据上述分析原理,相当于增加普通商品住房市场供给或减少需求,则必然会对住房市场产生挤出效应,从而可能达到促使住房市场价格下降的目的。
三、北京市保障性住房建设及其对商品房市场的影响
(一)北京市保障住房建设的总量规模
截止到2010年底,北京市历年保障性住房供给总量见表4。LH1为4 993套,LH2为2 044套,SH为175 827套,合计约18万套。 “十一五”期间,北京市各类保障性住房中,经济适用房和限价房供给比例较大,分别为66%和28%,而廉租房和公租房供给量共占6%的比例。2011年北京市建设、收购各类保障性住房23万套,竣工各类保障性住房10万套,继续保持高速建设趋势,但内部分配有所调整,租赁型保障性住房比例达到15%。2012年,北京市全年新开工16万套,建成各类保障房10万套。总之,“十二五”期间,北京全市计划建设、收购各类保障性住房100万套,目标是五年中保障性住房建设占住房建设总量的60%,其中提高公租房建设比例,达到保障性住房建设的60%。具体来说,其中50万套是有针对性的棚户区改造安置房,另外30万套是公租房,还有20万套是经适房和两限房。
根据北京市房地产统计年鉴(2011),截止2010年底,北京市廉租房、经济适用住房和限价资格申请2562万户,其中廉租住房308万户,占12%,经济适用住房926万户,限价房1328万户,两项合计2254万户占88%;累计备案家庭2178万户,其中廉租房24万户,占11%,经济适用房786万户,限价房1152万户,两项合计1938万户,占89%。因此,从实际来看,北京市保障性住房供需严重不平衡,供给没有很好地满足需求,无论是租赁型保障性住房还是出售型保障性住房,供给相比实际需求都存在短缺缺口。
截止2010年底,北京市城镇户籍人口9895万人,3801万户,如果按照保障性住房20%覆盖率的国际水平,保障性住房应达约到76万套。而如果扩大范围将常住人口纳入考虑,北京市截止2010年底,全市城镇常住人口1 6864万人,约为675万户③,保障性住房应达约到135万套。由此可见,北京市保障性住房建设规模总量远远没有做到“应保尽保”。endprint
按照北京市保障性住房规划,“十二五”期间供给100万套保障性住房,累计将达到1186万套。如果按照城镇户籍户数增长速度不变考虑(见表5),截止2015年末,北京户籍户数将达到约422万户。如果将1186万套保障性住房全部提供给户籍人口,那么覆盖率将达到28%。因此,北京“十二五”期间保障性住房建设总量规模从户籍人口来看的话,超出20%的国际警戒线,总量过大。如果按照常住人口计算,“十二五”末,常住人口户数约为790万户,则覆盖率为15%。因此,如果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北京市若将来取消关于保障性住房的户籍控制、住房限购等政策,则保障性住房需求仍将大于供给。不仅如此,如果将在北京的低收入打工者这部分“北京新市民”纳入保障体系中,则必然进一步扩大了保障需求与供给之间的差距。
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相对规模的测算。根据北京市房地产统计年鉴,2010年全年,北京市住房租赁市场中介机构全年成交407万套,且租金价格整体呈上涨趋势。说明,租赁市场供不应求,而北京市全年存量住宅成交167万套,新建住宅预售成交94万套,新建现售住宅成交15万套,按照普通住宅占80 %测算,则分别为752万套和12万套,因此新建普通住宅共成交872万套。加上存量住宅成交,住宅共约成交2542万套。按照此估算市场规模,每年北京市活跃的租赁或买卖的房源总套数在66万套左右。对比之前LH2和SH合计“十二五”期间每年平均约为136万套的规模,则公租房和出售型保障性住房在住房市场中的份额约为206%左右。结合上述分析,则公租房和出售型保障性住房在住房市场中的相对规模应在206%-30%左右。
(三)北京市保障性住房需求对象在住房市场中所占的比例
北京市保障性住房需求对象在住房市场中所占的比例,按照目前我国的收入七等分法计算,最低收入户占10%(其中最低的5%作为困难户单列)、低收入户占10%、中等偏下收入户以及中等收入户各占20%。则LH2应保障对象占15%-35%,SH应保障对象为20%-40%左右。这些人群中因为没有计入资产情况(现住房情况),所以应该是保障性住房所应覆盖的最大人群。根据北京市的具体情况和经验估计,假设这些人中有40%是有住房的或资产条件是不符合被保障对象的,那么应保障的人群最少应为最低收入户占6%(其中最低的30%作为困难户单列)、低收入户占6%、中等偏下收入户以及中等收入户各占12%。则最低保障范围为:LH2应保障对象占6%-18%,SH应保障对象为12%-24%左右。根据国际惯例20%的保障覆盖范围,可以发现,北京市目前需要被保障的各类人群在住房市场中的比例是比较大的。
(四)基本判断
综合上述分析的结论,“十一五”期间,北京市保障性住房建设总量规模不是很大,没有超出保障范围,但相对规模在2008-2010年间比较大。在“十二五”期间,北京市保障性住房建设总量规模在不改变政策的条件下有可能超出保障范围,相对规模也比较大,同时,各类被保障人群在住房市场中的比例比较大。因此,“十一五”期间2007年前,北京市保障性住房建设对住房市场的影响非常小;2008-2010年间,北京市保障性住房建设对住房市场有影响,但比较小;而“十二五”期间,尤其是后期,北京市保障性住房建设会逐渐分流商品住房市场的需求,而且对住房市场的影响将比较大。
四、总结
从北京市的情况看,当前,政府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用以调控商品住房市场甚至希望平抑过高的商品住房市场价格的做法是有理论根据和现实意义的。但是有两个方面值得注意:一方面是对于保障性住房的保障范围问题。以北京市来说,如果按照现行政策,主要针对本市户籍人口,极少部分针对非户籍人口,则保障性住房的建设总体规模有可能过大从而超过应保障的范围;同时,大部分非户籍的人口却不能进入保障性住房市场从而被迫进入商品住房市场,会由于保障房建设规模过大非正常冲击商品住房市场,导致保障性住房资源不能充分利用以及商品房市场进一步紧张。另一方面,要注意保障性住房和商品住房供给的结构问题。从需求的市场细分来看,在保障性住房中,对于出售型保障性住房的需求要高于出租型保障性住房的需求,而对普通商品住房的需求比例也是比较大的。因此,除了在商品住房市场中应加大普通住房供给外,在保障性住房供给中,应调整各类保障性住房的准入条件,以免按照现行政策扩大公租房供给,形成保障房供不对应求的尴尬局面。
总之,政府首先应根据保障性住房需求进行建设,实现“住有所居”的目标;同时,为通过保障性住房建设进一步控制过快增长的房价,必须注意住房供给结构,调整各类保障性住房准入条件,维护保障性住房建设目标的初衷。
注释:
① 国家统计局划分城市居民家庭收入类型采取的是收入七分法,即先将调查户按平均每人每年实际收入由低到高排列,再按照最低收入户占10%(其中最低的5%作为困难户单列)、低收入户占10%、中等偏下收入户占20%、中等收入户占20%、中等偏上收入户占20%、高收入户占10%和最高收入户占10%的比例依次把居民划分为七部分。汤璐.城市中低收入群体住房保障的财政视角研究[D].大连:东北财经大学硕士论文,2010.
② Lawrence Paul(2008)通过对加利福尼亚供给保障性住房的实证调研,认为保障性住房应该是满足极低收入、低收入和中等收入人群的需求,Lawrence Paul Schroeder, Local forces influencing affordable housing in Los Angeles country cities[D].university of La Verne,2008.
③ 根据北京市2012年统计年鉴六次人口普查公布数据,北京市2010年家庭户规模为25人/户。
参考文献:
[1] 谷俊青.2007-2009年国家推出的保障性住房政策——2007-2009年保障性住房实施效果评价及政策建议(连载三)[J].中国建设信息,2010(7): 47-49.endprint
[2] 张光进.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是政府的基本职责[J].陕西发展和改革,2011(4):4-11.
[3] 马国强,田文杰.保障性住房的发展状况及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分析[J].新东方,2012(1):64-68.
[4] 高波.房价波动、住房保障与消费扩张[J].理论月刊,2010(7):5-9.
[5] 孙志波.保障性住房政策评估研究[D].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博士论文,2010.
[6] 陈涛,何宜庆.基于 SD 的城镇住房保障规模对商品房价格抑制效应仿真研究[J].企业经济,2011(8):142-145.
[7] 刘亚臣,徐佳欣,刘宁.公平导向下商品房和保障性住房均衡供应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29(18):72-75.
[8] 苟兴朝.挤出还是挤入:公共财政投资对私人投资影响分析——兼论我国公共保障性住房政策效应[J].求实,2011(9):42-45.
[9] 茅于轼.大建限价房和经济适用房可能推高房价[N].信息日报,2008-04-28.
[10]贾玉鹏.保障性住房冲击现有市场 助推房价上涨[N].北京晨报,2008-05-22.
[11]王小广.房地产新政只能成功不能失败[J].南风窗,2010(10):31.
[12]陈杰,王文宁.经济适用房供应对商品住房价格的影响效应[J].广东社会科学,2011(2):11-18.
[13]王新.可持续发展之住房保障制度研究[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84-86.
[14]Murray,M.Subsidized and unsubsidized housing starts: 1961-1977[J].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1983,65(4):590-597.
[15]Malpezzi,S.,Vandell,K. Does the low_income housing tax credit increase the supply of housing?[J].Journal of Housing Economics, 2002,11(4):360-380.
[16]Lee,Chul-In. Does provision of public rental housing crowd out private housing investment? A panel VAR approach[J].Journal of Housing Economics,2007,16(1):1-20.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general equilibrium market theory, this paper considers the determining factors that affordable housing construction exerts an influence on the commercial housing market are the scale of affordable housing construction, and the ratio of affordable housing demand crowd in the commercial housing market by segmenting and analyzing the affordable housing market. In the “Twelfth Five Year Plan” period, especially in the late stage of the “Twelfth Five Year Plan”, affordable housing construction will have a relatively large impact on the commercial housing market in Beijing under the premise of expanding security boundary.
Key words: affordable housing; affordable housing construction; commercial housing market
(责任编辑:李江)endprint
[2] 张光进.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是政府的基本职责[J].陕西发展和改革,2011(4):4-11.
[3] 马国强,田文杰.保障性住房的发展状况及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分析[J].新东方,2012(1):64-68.
[4] 高波.房价波动、住房保障与消费扩张[J].理论月刊,2010(7):5-9.
[5] 孙志波.保障性住房政策评估研究[D].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博士论文,2010.
[6] 陈涛,何宜庆.基于 SD 的城镇住房保障规模对商品房价格抑制效应仿真研究[J].企业经济,2011(8):142-145.
[7] 刘亚臣,徐佳欣,刘宁.公平导向下商品房和保障性住房均衡供应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29(18):72-75.
[8] 苟兴朝.挤出还是挤入:公共财政投资对私人投资影响分析——兼论我国公共保障性住房政策效应[J].求实,2011(9):42-45.
[9] 茅于轼.大建限价房和经济适用房可能推高房价[N].信息日报,2008-04-28.
[10]贾玉鹏.保障性住房冲击现有市场 助推房价上涨[N].北京晨报,2008-05-22.
[11]王小广.房地产新政只能成功不能失败[J].南风窗,2010(10):31.
[12]陈杰,王文宁.经济适用房供应对商品住房价格的影响效应[J].广东社会科学,2011(2):11-18.
[13]王新.可持续发展之住房保障制度研究[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84-86.
[14]Murray,M.Subsidized and unsubsidized housing starts: 1961-1977[J].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1983,65(4):590-597.
[15]Malpezzi,S.,Vandell,K. Does the low_income housing tax credit increase the supply of housing?[J].Journal of Housing Economics, 2002,11(4):360-380.
[16]Lee,Chul-In. Does provision of public rental housing crowd out private housing investment? A panel VAR approach[J].Journal of Housing Economics,2007,16(1):1-20.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general equilibrium market theory, this paper considers the determining factors that affordable housing construction exerts an influence on the commercial housing market are the scale of affordable housing construction, and the ratio of affordable housing demand crowd in the commercial housing market by segmenting and analyzing the affordable housing market. In the “Twelfth Five Year Plan” period, especially in the late stage of the “Twelfth Five Year Plan”, affordable housing construction will have a relatively large impact on the commercial housing market in Beijing under the premise of expanding security boundary.
Key words: affordable housing; affordable housing construction; commercial housing market
(责任编辑:李江)endprint
[2] 张光进.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是政府的基本职责[J].陕西发展和改革,2011(4):4-11.
[3] 马国强,田文杰.保障性住房的发展状况及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分析[J].新东方,2012(1):64-68.
[4] 高波.房价波动、住房保障与消费扩张[J].理论月刊,2010(7):5-9.
[5] 孙志波.保障性住房政策评估研究[D].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博士论文,2010.
[6] 陈涛,何宜庆.基于 SD 的城镇住房保障规模对商品房价格抑制效应仿真研究[J].企业经济,2011(8):142-145.
[7] 刘亚臣,徐佳欣,刘宁.公平导向下商品房和保障性住房均衡供应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29(18):72-75.
[8] 苟兴朝.挤出还是挤入:公共财政投资对私人投资影响分析——兼论我国公共保障性住房政策效应[J].求实,2011(9):42-45.
[9] 茅于轼.大建限价房和经济适用房可能推高房价[N].信息日报,2008-04-28.
[10]贾玉鹏.保障性住房冲击现有市场 助推房价上涨[N].北京晨报,2008-05-22.
[11]王小广.房地产新政只能成功不能失败[J].南风窗,2010(10):31.
[12]陈杰,王文宁.经济适用房供应对商品住房价格的影响效应[J].广东社会科学,2011(2):11-18.
[13]王新.可持续发展之住房保障制度研究[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84-86.
[14]Murray,M.Subsidized and unsubsidized housing starts: 1961-1977[J].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1983,65(4):590-597.
[15]Malpezzi,S.,Vandell,K. Does the low_income housing tax credit increase the supply of housing?[J].Journal of Housing Economics, 2002,11(4):360-380.
[16]Lee,Chul-In. Does provision of public rental housing crowd out private housing investment? A panel VAR approach[J].Journal of Housing Economics,2007,16(1):1-20.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general equilibrium market theory, this paper considers the determining factors that affordable housing construction exerts an influence on the commercial housing market are the scale of affordable housing construction, and the ratio of affordable housing demand crowd in the commercial housing market by segmenting and analyzing the affordable housing market. In the “Twelfth Five Year Plan” period, especially in the late stage of the “Twelfth Five Year Plan”, affordable housing construction will have a relatively large impact on the commercial housing market in Beijing under the premise of expanding security boundary.
Key words: affordable housing; affordable housing construction; commercial housing market
(责任编辑:李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