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巴特尔
摘 要:新课程对于小学阶段的品德教育指出:品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点内容,要结合社会生活对学生进行正确的理论指导和实践引导,从而促进学生的德育及社会技能为教学目标。从小学阶段学生道德和品质发展的特点来看,品德与社会课在小学阶段的开设,是对小学生良好品德和社会生活的良好培养。教师将以新课标为大背景,对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实践的四个方面进行研究分析,探讨思考如何提高这一门课程的课堂教学和实践实效性。
关键词: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活动;实效性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作为小学阶段进入高年级开设的学科,课程主要以儿童的社会现实生活为教学内容,以培养小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健康的社会价值观为目标的综合门类课程。在实际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安排好每一节课的教学内容,让学生能够充分吸收知识和理解教学意义。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正确引导小学生逐步形成深度思考的思维模式,以学生为主,教师为指导,这样才能保证品德与社会教学内容的有效性。同时,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一方面要预设教学效果,一方面要注重实时的教学安排。并且要不定期组织开展品德与社会课外活动,让学生用课堂知识来真实体验课程价值。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是小学阶段儿童品德培养的基础性课程,提升课程的课内和课外的实效性是学生、学校和社会的共同需求。新课程明确指出:“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要与学生的个人思想和社会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同时要从小学生心理发展和认知规律为参考,逐步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道德观和社会观。”新课程的规定是强调社会生活对于教育教学的参考价值和影响,既要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发展与生活的关联性,又要在教学内容上体现课程思想观念对学生个人的尊重。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多样性的互动,有利于学生潜能发挥和学习认知的积极性提高。以新课程对于小学品德与社会课规定为指导,就基本确立了如何提高课程教学实效性方向。笔者就具体实施教学的实效性的途径作出以下四个方面的建议。
(1)以现实生活为主要内容,组织品德教学。一是创新教学内容和教学观念。教科书是教学的基础工具和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内容的硬件。在教学实践中,创新教学内容和教学观念,要做到内容上易于理解,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充分运用好这一硬件。同时教师在制定教学的目标与内容上,一方面要以教学大纲为依据,另一方面要结合学生的知识量、思想水平和身心发展状况。二是生活教学。新课程强调“学生的品德和社会性来源学生对个人和周围生活的感知和体会”,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遵循学生个人的发展,以实际情况为依据,指导学生自主感悟和提高观察的能力。同时,教师要实时加强教材内容的联想,结合生活事例,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增强学生对品德与社会的认知能力。
(2)情境教育,触发学生的情感发展。新课程不仅要求学生在理论和实践上的技能学习,更是提出学生感性上的认知能力的提高。针对于教学实践中,积极构建真实生活情境,让学生在生活化的教学中形成良好品德是极其重要的,也是提高教学效果最有效的方法。情境教育是指通过对于现实生活事件的模拟和再现,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和思维活跃,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从而达到一定的教学效果。结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趣味性的情境教学内容是学生最喜爱的内容,以此来开展多种多样的情境教学,易于激发学生的情感兴趣。如故事性的情境或者多媒体效果情境教学。
(3)重视正确道德行为和社会行为的引导,做到知行统一。小学品德与社会教育不仅要提高学生的品德水平和社会认知能力,还要重视学生的道德和社会行为的练习,以此让学生做到知行统一。小学阶段是学生道德和社会行为习惯培养和形成的最佳时期。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知识进行道德评论和行为分析,让学生体会品德与正确行为的重要性。同时,教师要结合小学生认知能力不高的特点,循序渐进,逐步培养学生的良好道德行为。
(4)加强学生德育建设的课外指导和课后参与。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意义在于能够促成学生优秀道德品质和正确社会行为和思想的养成。养成的同时还要关注学生课后的巩固和指导,从而促进学生正确价值观念的完整,形成好的行为习惯。因此,对于学生的课后延伸指导教育,扩展教学空间,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是很有必要的。一是课后增加指导。在实际教学中,应注意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宽度,促使品德与社会课程与现实生活的有机结合,让学生充分掌握课堂知识,使他们的能力得到培养。二是引导学生家庭练习。家庭是培养学生好的生活习惯的主要场所。三是不定期社会实践。学生的道德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和个人行为习惯的培养和发展,主要是来源于不断地社会实践形成的,单纯的学校品德教育并不是万能的。因此,除了学校德育之外,教师与家长也应积极开展多样化的有针对性的社会实践活动,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结语:新课程指出品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以社会生活为参考对小学生正确的教学引导和实践,能促进学生的优秀品质和良好的社会行为,是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最终教学目标。在新课程的要求和背景下,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的实效性,应当遵照最新教育理念,创新教学形式,科学运用教学手段,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养成优良的道德品质和社会道德行为习惯。
参考文献:
[1]张军.浅谈如何在新课程下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J].科学大众,
2010(10).
[2]郑德华.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J].新课程学习,
2012(6).
[3]周强.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有效教学策略刍议[J].教师,2012(15).
[4]徐莺歌.通情动情,智慧课堂——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加强情感
教育的探索[J].考试周刊,2011(9).
[5]王春玲.新课标下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法探究[J].新课程研
究,2011(2).
(内蒙古兴安盟科右前旗阿力德尔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