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湾:内外兼修促均衡

2014-06-10 22:11周锦宜
广东教育·综合 2014年5期
关键词:沙面荔湾荔湾区

周锦宜

荔湾地处广州市西部,因“一湾溪水绿,两岸荔枝红”的美丽景致而得名。作为广州本土文化汇聚之地,荔湾文化底蕴深厚,教育事业源远流长,百年老校多达11所。荔湾区在完善办学硬件条件的同时,强调公平、高质,内外兼修,全面提高区域教育均衡化水平,使荔湾教育进步与城区发展相得益彰。

扩校辟地,老城教育换新颜

与众多老城区一样,荔湾也面临着教育用地不足,老学校多、校舍改造困难等问题。为突破这个瓶颈,荔湾区通过合并、置换、原地扩征、易址建设、公建配套等多种方式对未达标学校进行重点改造。一方面,近年共撤并14所学校,整合教育资源;另一方面,通过利用公建配套的方式,增加教育用地72460平方米,并让名校进驻新开发小区,实现新建学校高起点和高水平办学。

此外,还把社区资源纳入改善学校办学条件的统筹资源中,与社区共享资源,多渠道增加学校实际使用面积。“没有围墙的学校”沙面小学就充分利用了社区资源,进行开放式教学。一位沙面小学的学生说:“我们的学校很小,也很大。”这是因为,沙面小学的校园面积只有7066平方米,这可能是全国最小的绿色学校了。但是,这个“小”学校却把自己的教育触角伸出校园,充分利用整个沙面社区的资源,把沙面社区游泳场、广州市少年儿童图书馆沙面分馆作为“校内”资源,办成了一般学校无法比拟的“大”学校。

公平入学,随迁子女享优教

广州是一座包容的城市,吸引了众多来自全国各地的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在他们为这座城市的发展添砖加瓦的同时,广州也不断努力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随迁子女就学问题。2013学年,共有28124名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荔湾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就读,其中21%在公办学校就读;随迁子女人数占荔湾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总数的36%。

逐步解决公办学校接收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读问题之余,荔湾区也注重给予他们优质教育。河沙小学成立于1950年,近年接收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读的比例高达80%。地处曾是广州“脏乱差”代表区域的大坦沙岛上,河沙村是典型的城中村。然而,穿过老旧窄小的街道,进入学校区域,一种眼前一亮的感觉就会扑面而来:不仅是崭新、规范得和这城中村“不搭调”的校园环境,更在于孩子们淳朴灿烂的笑脸。看着这些笑脸在硬件完善的校园汲取知识,你很难想象他们的师兄师姐过去每逢暴雨就因为学校受淹无法上课的窘态。“这虽然是个小学校,但我喜欢这里,也喜欢这些孩子。”郑健恒校长如是说。自2010年从老牌名校调任到此,他带领师生克服了校安工程带来的阵痛,也把现代教育理念带到这所城中村小学,让随迁子女享受与城区学校同样优质的教育资源。

帮扶共建,教学质量大提升

一个人再有能力,也需在团队协作中发现自己,提高自己,学校与教师的成长也一样。越秀区通过积极开展学校之间的学习、交流、研讨以及资源共享等多种形式的帮扶和共建工作,全面提高各学校的发展水平,缩小差距。同时,创新思路,以品牌学校为龙头带动周边学校发展。西关外国语学校是十二年一贯制的外语品牌学校,在它的带动下,周门社区已成为外国语教育特色的品牌社区。

荔湾地处广州市西部,因“一湾溪水绿,两岸荔枝红”的美丽景致而得名。作为广州本土文化汇聚之地,荔湾文化底蕴深厚,教育事业源远流长,百年老校多达11所。荔湾区在完善办学硬件条件的同时,强调公平、高质,内外兼修,全面提高区域教育均衡化水平,使荔湾教育进步与城区发展相得益彰。

扩校辟地,老城教育换新颜

与众多老城区一样,荔湾也面临着教育用地不足,老学校多、校舍改造困难等问题。为突破这个瓶颈,荔湾区通过合并、置换、原地扩征、易址建设、公建配套等多种方式对未达标学校进行重点改造。一方面,近年共撤并14所学校,整合教育资源;另一方面,通过利用公建配套的方式,增加教育用地72460平方米,并让名校进驻新开发小区,实现新建学校高起点和高水平办学。

此外,还把社区资源纳入改善学校办学条件的统筹资源中,与社区共享资源,多渠道增加学校实际使用面积。“没有围墙的学校”沙面小学就充分利用了社区资源,进行开放式教学。一位沙面小学的学生说:“我们的学校很小,也很大。”这是因为,沙面小学的校园面积只有7066平方米,这可能是全国最小的绿色学校了。但是,这个“小”学校却把自己的教育触角伸出校园,充分利用整个沙面社区的资源,把沙面社区游泳场、广州市少年儿童图书馆沙面分馆作为“校内”资源,办成了一般学校无法比拟的“大”学校。

公平入学,随迁子女享优教

广州是一座包容的城市,吸引了众多来自全国各地的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在他们为这座城市的发展添砖加瓦的同时,广州也不断努力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随迁子女就学问题。2013学年,共有28124名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荔湾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就读,其中21%在公办学校就读;随迁子女人数占荔湾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总数的36%。

逐步解决公办学校接收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读问题之余,荔湾区也注重给予他们优质教育。河沙小学成立于1950年,近年接收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读的比例高达80%。地处曾是广州“脏乱差”代表区域的大坦沙岛上,河沙村是典型的城中村。然而,穿过老旧窄小的街道,进入学校区域,一种眼前一亮的感觉就会扑面而来:不仅是崭新、规范得和这城中村“不搭调”的校园环境,更在于孩子们淳朴灿烂的笑脸。看着这些笑脸在硬件完善的校园汲取知识,你很难想象他们的师兄师姐过去每逢暴雨就因为学校受淹无法上课的窘态。“这虽然是个小学校,但我喜欢这里,也喜欢这些孩子。”郑健恒校长如是说。自2010年从老牌名校调任到此,他带领师生克服了校安工程带来的阵痛,也把现代教育理念带到这所城中村小学,让随迁子女享受与城区学校同样优质的教育资源。

帮扶共建,教学质量大提升

一个人再有能力,也需在团队协作中发现自己,提高自己,学校与教师的成长也一样。越秀区通过积极开展学校之间的学习、交流、研讨以及资源共享等多种形式的帮扶和共建工作,全面提高各学校的发展水平,缩小差距。同时,创新思路,以品牌学校为龙头带动周边学校发展。西关外国语学校是十二年一贯制的外语品牌学校,在它的带动下,周门社区已成为外国语教育特色的品牌社区。

荔湾地处广州市西部,因“一湾溪水绿,两岸荔枝红”的美丽景致而得名。作为广州本土文化汇聚之地,荔湾文化底蕴深厚,教育事业源远流长,百年老校多达11所。荔湾区在完善办学硬件条件的同时,强调公平、高质,内外兼修,全面提高区域教育均衡化水平,使荔湾教育进步与城区发展相得益彰。

扩校辟地,老城教育换新颜

与众多老城区一样,荔湾也面临着教育用地不足,老学校多、校舍改造困难等问题。为突破这个瓶颈,荔湾区通过合并、置换、原地扩征、易址建设、公建配套等多种方式对未达标学校进行重点改造。一方面,近年共撤并14所学校,整合教育资源;另一方面,通过利用公建配套的方式,增加教育用地72460平方米,并让名校进驻新开发小区,实现新建学校高起点和高水平办学。

此外,还把社区资源纳入改善学校办学条件的统筹资源中,与社区共享资源,多渠道增加学校实际使用面积。“没有围墙的学校”沙面小学就充分利用了社区资源,进行开放式教学。一位沙面小学的学生说:“我们的学校很小,也很大。”这是因为,沙面小学的校园面积只有7066平方米,这可能是全国最小的绿色学校了。但是,这个“小”学校却把自己的教育触角伸出校园,充分利用整个沙面社区的资源,把沙面社区游泳场、广州市少年儿童图书馆沙面分馆作为“校内”资源,办成了一般学校无法比拟的“大”学校。

公平入学,随迁子女享优教

广州是一座包容的城市,吸引了众多来自全国各地的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在他们为这座城市的发展添砖加瓦的同时,广州也不断努力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随迁子女就学问题。2013学年,共有28124名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荔湾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就读,其中21%在公办学校就读;随迁子女人数占荔湾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总数的36%。

逐步解决公办学校接收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读问题之余,荔湾区也注重给予他们优质教育。河沙小学成立于1950年,近年接收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读的比例高达80%。地处曾是广州“脏乱差”代表区域的大坦沙岛上,河沙村是典型的城中村。然而,穿过老旧窄小的街道,进入学校区域,一种眼前一亮的感觉就会扑面而来:不仅是崭新、规范得和这城中村“不搭调”的校园环境,更在于孩子们淳朴灿烂的笑脸。看着这些笑脸在硬件完善的校园汲取知识,你很难想象他们的师兄师姐过去每逢暴雨就因为学校受淹无法上课的窘态。“这虽然是个小学校,但我喜欢这里,也喜欢这些孩子。”郑健恒校长如是说。自2010年从老牌名校调任到此,他带领师生克服了校安工程带来的阵痛,也把现代教育理念带到这所城中村小学,让随迁子女享受与城区学校同样优质的教育资源。

帮扶共建,教学质量大提升

一个人再有能力,也需在团队协作中发现自己,提高自己,学校与教师的成长也一样。越秀区通过积极开展学校之间的学习、交流、研讨以及资源共享等多种形式的帮扶和共建工作,全面提高各学校的发展水平,缩小差距。同时,创新思路,以品牌学校为龙头带动周边学校发展。西关外国语学校是十二年一贯制的外语品牌学校,在它的带动下,周门社区已成为外国语教育特色的品牌社区。

猜你喜欢
沙面荔湾荔湾区
童画荔湾
广州市荔湾区人民政府关于征收国有土地上房屋的决定 荔府征房〔2020〕3号
广州市荔湾区环市西路小学作品集
欧陆风情沙面公园
童绘荔湾
广州市荔湾区人民政府关于征收国有土地上房屋的决定
广州荔湾 擦亮基层社会治理品牌
历史街区保护更新中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研究
——以广州沙面西洋建筑景观为中心
行政复议的实践与启示—— 以广州市荔湾区为例
熵权密切值法完井方式优选模型的建立及在荔湾3-1深水气田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