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冠臻(美国纽约视觉 艺术学院,美国)
郭林林(广州美术学院,广东 广州 510260)
“历史街区”一词源于 1933 年8月的国际雅典会议,意为“具有历史价值的建筑和地区”,此后一系列的国际会议和国际法规越来越明确地提出了保护历史街区的意义[1]。作为城市精神与文化的承载体,历史街区不仅包含自然和人造环境,还具有历史文献作用,体现着城市的文化价值。但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许多历史悠久的老旧街区已不能适应城市新的经济模式和社会需求,逐渐进入了衰老期,需要对其进行保护和更新改造,以重塑历史街区面貌,提升其经济与文化发展活力。但是历史街区的保护不是博物馆式的“死保护”,而应是可以发挥其应有效用充满活力的“活保护”,因此在历史街区的保护更新过程中,势必要与文化创意产业相结合,以保护为前提,以传承文化为内涵,在利用中进行保护,不失为重塑历史街区活力的有效方法[2]。
沙面是广州西关南面珠江江岸的河滩地,因本为江中一沙洲,称为“中流沙”,清中叶后,成为广州最繁华地区之一。其沿岸水浅部分成为传统娱乐区域,北岸与东岸已和大陆沙基相连[3]。1856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因“十三行”被广州民众焚毁,英法两国以此为由,迫使清政府将沙面作为其租界地、清咸丰九年(1859年)允租中流沙面近海一面称“沙面”处供英、法建立租界。1861年9月3日,签《沙面租界协定》,法租界在东,占地53亩,英租界在西,占地211亩,又于北面东面开涌隔离大陆,一桥相通。此后英法等国即在此兴建了领事馆、银行、商馆、洋行等各式建筑,形成了风格迥异的西方建筑群及其整体环境,成为广州一处独特的历史人文景观。
作为中西文化交流在当时历史和社会条件下形成的特殊产物,沙面现仍遗存1949年以前的近代建筑约69栋,因它主要作为英法在广州的租界,因此内部相对比较独立,建筑功能不仅有领事馆、洋行、银行等办公建筑,还有若干市政设施(水厂、电厂、巡捕房)和少量居住建筑,形成了功能相对完善的具有独特文化特色的历史街区。但由于沙面历史街区的大部分建筑都建造于1949年之前,随着时间的流逝,在广州湿热的气候下大部分建筑物出现了损毁,甚至倒塌,加之部分建筑物存在不合理使用的情况,沙面历史文化街区所呈现面貌已不适应区域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亟待保护与更新改造,并在这一过程中以引入相关的文化创意产业,以此为切入点尝试以新的产业形式改善沙面街区中衰落的城市环境功能,同时把沙面特殊的文化特色融入到各种文化艺术活动中,以刺激沙面街区的多样化发展,对于维护沙面原有历史风貌、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区域发展活力等都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图1 沙面平面图(图片来源于广州市国家档案馆、广州市荔湾区档案馆所编著《沙面》第14页,广州出版社:2013年)
发展历史街区的文化创意产业要注重结合当地的历史文化特点,只有这样才能既保护了历史街区的文化风貌,完成对历史文化的传承,又能够借助新的创意思想、创意人才和新技术,对传统文化资源进行利用、整合和再创造,把优秀的文化资源转化为创意文化产品,提升历史文化街区的生命活力。所以要对沙面进行更新改造、提升活力的话,首先要做好历史街区的文化风貌的保护,措施包括:
(一)做好沙面历史文化街区的功能规划:2002年制定的《广州沙面近代历史文化保护区整治规划》认为:“沙面岛是一个有生命力的社区,人们要居住和工作,不可能简单地按照文物保护单位的要求纯化其功能,只能在使用中保护,通过合理的使用以实现保护的目标。应制定积极的策略使保护规划更具有操作性,应将保护工作融合进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政策和各项计划中”[4]。历史街区可以依据不同的使用功能以及街区现状对街区空间进行重新划分,既能满足自身发展需要,也能满足历史街区空间的再利用要求。依据沙面历史街区的具体特点可分为风貌保护区、商务功能区和文化开发区,只有做好规划才能有的放矢,依据条件进行引进相关的文化创意产业。
(二)做好沙面近代建筑的保护:作为广州市“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及首批列入国家级保护对象的西方古典式建筑群,沙面历史街区的近代建筑群是广州重要的文化遗产资源,是中西文化交流的见证,也是广州近代史的缩影。广州大学的汤国华教授在其著作《广州沙面建筑群》中认为,对沙面历史街区“要以保护为主,合理利用是保护好沙面的前提。利用沙面建筑群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它,对文物建筑,应该强调“保护”,“保护”的内涵已经包括“再生”。文物建筑的再生就是合理利用,使它既保留真实的历史信息,又为当前社会生活服务”[5]。因此,对沙面历史街区的更新要做好历史风貌的保护工作。
而对于沙面的保护,首先要做好区域的总体格局的保护。沙面街区主要建于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上半叶之间,当时的欧洲已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受此思想影响,沙面的设计规划也相对自由。华南理工大学郑力鹏教授认为:“沙面的规划采用整齐的方格道路网,南北向道路3条(即沙面南街、沙面大街和沙面北街),东西向道路5条(即沙面一街至沙面五街),将土地划分成百来个地块,不同的业主在各自的地块上营造建筑,虽风格迥异,却也相当齐整,没有出现以领事馆或教堂为中心的布局”[6]。要想保护好沙面的历史风貌,就要保护好沙面这种主次分明的方格式道路,在整个区域格局不变的前提下依据道路和建筑划分区块,进行合理规划和利用。
其次,是要对沙面建筑群进行分类保护。沙面历史建筑始于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的1861年,止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1938年。早期建筑结构多为砖木结构形式,后期有一些钢骨混凝土和钢筋混凝土结构形式。迄今为止,大多数建筑都有100多年的历史,大部分建筑年久失修或已过期[7]。因此要充分调查沙面历史街区所有建筑的历史文化背景,排查历史建筑的建筑质量,并进行评估、实施分级保护政策是沙面历史街区开发的当务之急。据袁奇峰研究:沙面现存的近代建筑(1861~1949)加上桥梁尚有70项。而目前还可以评为优秀近代建筑的有约56栋,从保护措施上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不得改变建筑原有的外部装饰、结构体系、平面布局和内部装修;第二类:不得改变建筑原有的外部装饰、基本平面布局和特别有特色的内部装修,建筑内部其他部分允许根据使用需要作适当的变动。第三类:不得改变建筑主要立面原有的外部装饰,在原有结构安全性差、有危险的情况下,允许建筑内部根据使用需要作适当的变动[8]。建筑的分类保护既能节省资金,有重点的抢救重要文物建筑,还可以引入社会资源对已有建筑进行有效利用,在利用中进行保护,从而达到一个良性循环保护的状态。
(三)做好沙面独树一帜的生态环境的保护。沙面街区由于濒临珠江主航道,四面环水,其近一个世纪以来保持的良好绿化生态环境是沙面历史街区的一大特色。据统计,沙面现有乔木 1340 株,共有香樟、细叶榕、大叶榕等 100 多个品种,其中被市园林部门命名的古树就有 118 株。胜利宾馆门前的古樟树树龄315 年,胸径达 181 厘米,是沙面目前树龄最长、直径最大的古树[9]。这些古树加之滨水临江的地理区位,形成一个独特的亲水生态景区。
图2 广州沙面建筑群文物建筑总图(图片来源于广州文化局主编《广州沙面建筑群保护规划》第19页)
创意产业的概念最早于 1998 年英国政府制定的《英国创意产业路径文件》中提出,指那些提供与文化、艺术和娱乐的附加价值相联系的产品与服务的产业[10]。而文化创意产业则为文化产业与创意产业相互交叉融合的产物,这一产业在我国台湾地区发展很快,台湾地区于2002年制定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规划及行动方案,并将文化创意产业定义为“源自创意或文化积累,透过智能财产的形成与运用,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机会的潜力,并促进整体生活环境提升的行业”[11]。发展文化创意产业需要的法律法规支持、建筑空间环境、文化与交通基础设施、特殊的人文积累资源等现实条件,沙面几乎都完全具备:
(一)具有国务院及广州市人大的立法支持。于2015年,广州市人大法制工委即开展了关于《广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的立法调研活动。在调研组实地调研、了解历史文化古迹保护的情况后,针对调研过程中收集到的意见和建议对法规案进行修改。在1996年11月,国务院公布广州沙面建筑群成为第四批全国重点保护单位之后,为了对这一少有的西洋建筑与广州传统建筑相结合的“天然大课堂”加以切实保护,发掘其文化旅游资源的巨大潜在价值,成为广州一处独特历史风貌的文化旅游区,广州市文物主管部门和规划部门经过的努力,联合制定了《广州沙面建筑群保护规划》,上报国家文物局后获批准实施,从而沙面成为了全国第一例单体文物保护规划。
(二)具有大量可资利用的建筑空间,以用来承担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空间条件。沙面有大量历史文化建筑,包括古洋楼、老厂房和旧仓库。这些建筑结构较为完整,可利用性强。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对其内部进行改造,将这些老建筑变为创意产业办公场所。除了保护建筑外,沙面岛内还有大量上世纪40-90 年代兴建的住宅,这类建筑多为现代主义风格与沙面整体环境不符。也可利用这些建筑发展文化创意产业。
(三)具有完善的基础设施条件,其可为文创产业的发展提供便利的交通、生活等公共设施。沙面街区的市政设施是一个独立的运作系统,公共配套设施较为完备。早在1872年,沙面租界即花了200英镑从英国买回来第一台灭火器;1889年,中国电报公司在沙面开办了电报局;1906年,沙面租界开始使用电话;1909年7月,沙面兴办了专供租界的发电厂;1912年,专供租界的供水系统开始建设;1916年,租界码头被改造扩建[12]。同时,沙面由于还属于领事馆区和外事区,街区内建有沙面博物馆、沙面文化站、沙面图书馆、广东外事博物馆、沙面公园、及教堂两座,文化设施齐全(具体参见表1)。此外,沙面与广州西关地区相连接,附近有文化公园、广州邮政博物馆、广州十三行史料陈列馆、平安大戏院等文化设施。而且沙面靠近珠江,地下建有地铁6号线,交通条件良好,适合发展人员聚集的文化创意类产业。
表1 沙面文化交通基础设施统计表(截止到2017年6月)
(四)具有独特的人文积累资源,这是沙面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最重要基础。独特的“人文积累”资源是历史街区中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发展动力,其核心要素则是丰富的民俗文化遗产、文化景观[13]。首先,沙面所属区域为广州市西关老城区,是广州西关文化的聚集地,具有优秀的文化传统,西关文化也成为沙面地区文化传统的重要特色。其次,沙面地区在传统上即是广州重要的娱乐区,并且北临广州“十三行”商馆区,营商气氛浓厚、商业文化传统显著。除此之外,沙面还有自身独特的人文文化。具体体现在两方面:其一是外事文化。自沙面被划为英法租界之日起,租界内曾经建有英国、法国、美国、德国、日本、意大利、瑞士、芬兰、挪威、丹麦、荷兰、葡萄牙12个国家的领事馆,目前仍有波兰等国在沙面设有办事机构,众多外事机构在沙面形成了浓厚的中西交融的外事文化特色。其二是其休闲文化,沙面街区滨江临陆,内部规划科学合理,区内草木众多,空气清新,生态环境保存较好,且濒临白鹅潭,水面景观较好,历来都是广州著名的休闲游玩之地,具有传统的休闲文化特色。
在历史街区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可以聚焦历史街区的建筑空间与历史文化资源,形成产业与人员聚焦,发挥其集群优势,从而有利于区域经济文化的发展。而“创新经常发生于集群当中,因为集群可以提供弹性和能力,可增强产业间的扩散效果与增加技术创新所产生的外部化效果提升创新的成效”[14]。目前沙面街区的产业主要以分散的餐饮与房地产出租为主,文化创意产业相对较少,文化发展活力不足(具体可参见表2)。因此依据沙面独特的建筑空间资源与深厚的历史人文资源,依照已有法律法规,完善文化保护立法,并可从特色旅游、历史街区信息化、特色商业、艺术创作及产品设计,和推广特色教育事业等六个方面考虑沙面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表2 沙面产业情况调查统计表(截止到2017年6月)
图3 沙面近代建筑(作者自摄)
作为传统的岭南八景之一,沙面本身具有丰厚的旅游资源,知名度较高。但同时却有着旅游资源单一、服务设施不完善的弱点,因此要在沙面文化特色框架下聚集沙面特色文化资源,开发沙面展览馆等旅游节点,引入体验式文化旅游设施;同时,开发沙面街区中可改造的文物建筑以及内部的非文物建筑,打造高端特色文化体验区。沙面作为休闲街区的魅力就在于古木幽深,花草遍地,生态良好,收复绿地失地、加强园林化建设是沙面保护整治工作的核心内容[15]。同时结合沙面本身特殊的中西交流文化特色底蕴,配套特色住宿、餐饮、休闲等旅游设施,塑造广州文化绿岛的旅游形象。
除了发挥传统旅游产业的力量,还可在新时代传承广州的创新精神,结合高新文化产业技术,达到宣传及引流的作用。例如位于兰考的焦裕禄纪念馆近年来与高校合作,打造兰考焦裕禄纪念馆网页端和移动端体验,使得用户可以通过交互作品中所呈现的文字、图片和视频,了解并在网络参观现场难以顾及的细节和背景资料。广州沙面亦可通过征集创意、和高校联动等方式,打造网络参观、手机端浏览,甚至VR虚拟现场体验等途径,吸引社会注意力。与此同时,通过高新文化产业中的传播力,引导人们通过了解游览方式并获取沙面当地旅游联系方式后,对广州沙面产生实地参观旅游的向往,让高新文化产业技术接轨传统旅游产业。
图4 沙面中央大街(作者自摄)
目前,沙面街区的商业以售卖服饰及普通工艺品为主,产品经营缺乏特色,与沙面的整体文化氛围不相符合。与其他同类的历史街区(如北京故宫、上海外滩和天津租界)相比,整体上在沙面设计出售文化创意产品的企业过少,且经营层次不高。沙面毗邻广州西关传统文化区,广府文化商业资源丰厚,沙面的“洋场”文化可通过与广州本地的西关文化相结合发展相关手工制品、传统艺术,形成街区独特的创意文化特色;同时可以考虑将传统手工艺店、老字号品牌迁移到沙面开发特色商业街,配合沙面总体文化面貌吸引人气,促进商业发展。
利用沙面独特的外事文化氛围,结合非保护建筑进行改造,引进艺术家入驻,建立画廊、当代艺术馆等文化设施,举办与广州商业文化、中外交流文化相关的艺术展览,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同时借助区域内领事馆的优势发展国际活动,促进国际文化交流,通过艺术家的集聚效应把沙面打造成为广州文化艺术中心,以提升沙面影响力,吸引目标人群,激活其它艺术产业发展。如广州市于2011年圣诞节开始,在沙面定期举行的“欧陆风情沙面汇”系列文化休闲体验活动,每月围绕一个外国文化、西方节日为主题进行,便在逐步扩大着沙面作为广州中外休闲活动聚会地的影响力。
沙面有着将近百年的租界历史,但与其他租界不同的是,沙面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区域,具有明显的西方文化特色。其内部建筑皆由外国设计师设计建造,其区域规划及建筑特色均具有独特的设计风格。在对沙面进行更新保护的同时,可结合沙面本身的设计文化特色,引进一些综合实力较强的设计企业,如建筑设计公司、平面设计公司、广告公司等,将沙面打造成为广州建筑或广告设计中心,以取得相应的集群效应。
作为广州重点旅游规划区域,沙面还应当发挥传承广州精神和文化的作用。在引导游客参观学习的过程中,沙面的文化产业发展可以起着启蒙、增强公民意识的作用,培养公民对于文化产业重要性的特色教育,营造古朴并有活力的环境,打造成为广州当地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课堂,使沙面当地的文化产业得到良性发展。
从本世纪初始,广州市便已陆续出台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政策,并通过立法的方式明确保护区域、保护方式等。经过多年的坚持依法保护,广州沙面的保护已经卓有成效。广州市人大在原有法律法规的基础上,与各地交流保护性发展措施并实地调研后,可以完善文化保护的立法。通过立法来融合多发展途径资源,引进文化保护人才。在立法完善之前应当及时出台政策,鼓励保护和发展,以达到持续政策性保护广州沙面的效果。
历史街区不仅是城市建设的集中地,还是城市文化的承载物,对于历史街区的保护和更新,我们不仅要重视其物质要素,同时应该强调文化要素,做好其文化资产的延续。因此在历史街区的保护更新中,依照国务院和广州市人大的制度性安排,结合文化创意产业进行综合开发,充分发挥历史街区的建筑与文化资源,通过对创意产业进行改造升级,既能有效地保护历史街区的文化面貌,同时也提升了历史街区的利用率,更好地发挥其应有的经济和文化活力,使得广州沙面文化产业得以可持续地科学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宏烈.广州历史街区的保护性开发探讨[J].城市问题,1998(5):23 -24 .
[2]黄生辉,丁宁,笪玮.历史文化街区中的文化创意产业规划研究—以武汉市昙华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为例[J].中华建设,2013(8).
[3]曾昭漩.广州历史地理[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1:403.
[4]李萍萍、袁奇峰.广州沙面近代历史文化保护区整治规划[M].广州市文化局,2002:33.
[5]汤国华.广州沙面近代建筑群[M].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62.
[6]郑力鹏、曾昭璇.广州沙面建筑风貌及其保护的建议[J].华中建筑,2002(5).
[7]袁奇峰、李萍萍.广州市沙面建筑群—在使用中保护[J].城市规划办汇刊,2003(1).
[8]袁奇峰、李萍萍.广州市沙面历史街区保护的危机与应对[J].建筑学报,2001(1).
[9]肖星、徐曼、林靓.特殊都市社区旅游开发研究[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2).
[10]孙启明.文化创意产业前沿希望: 新媒体崛起[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73.
[11]张京成,主编.创意产业导论[M].学林出版社,2006:4.
[12]广州市国家档案馆,广州市荔湾区档案馆.沙面[M].广东:广州出版社,2013:12.
[13]刘轶,创意社群与人文积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两种可能性[J].上海戏剧学院学报,2008(1).
[14]张华、梁进社.产业空间集聚及其效应的研究进展[J].地理科学进展,2007,15(3):18-19.
[15]张生强.沙面建筑的特点及在城市发展中的保护问题[J].广东建材,20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