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学生欣赏美术作品的要求

2014-06-09 04:39彭其敏
都市家教·下半月 2014年3期
关键词:要求中学生

彭其敏

【摘 要】美术欣赏以美术作品为对象,美术作品由结合为有机整体的内容和形式两部分构成。所以,对美术作品的欣赏,就可以从创造良好的欣赏情境和真实的情感体验,加之充分发挥想象等方面着眼,进而整体地把握和理解美术作品,从而培养中学生的审美能力。

【关键词】中学生;欣赏美术;要求

在美术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与提高离不开生活。我国近代美学家、教育家蔡元培先生说:“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冶感情为目的者也。”是的,美是和情感联系在一起的,美不美就在于能不能调动人的情感、感受其中的美。只有在生活中,学生才可以真切地体验到方方面面不同的美。中学美术欣赏课是中学美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能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还能让学生正确认识美学观。但想上好美术欣赏课,让学生对欣赏课感兴趣,掌握正确的欣赏方法,一直是我们美术老师研究的内容。我在平常的教学中也尝试了很多教学方法,比如小组讨论、课前学生收集资料、用文字形式谈谈作品感受等。虽然课堂效果比较好,但让学生真正的掌握正确的欣赏方法,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只有在以后的教学当中慢慢的进行摸索。

一是创造良好的欣赏情境。优秀的艺术作品,在总体形式结构背后都有蕴含丰富的感情、或思想、或意念、或某种意味着等等的精神内涵,即意蕴美。在审美直觉这种表层的心理活动刺激了欣赏者的直觉,将不满足于停留在表面的连锁反应,这时教师应积极配合学生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和审美经验,激起他们丰富的想象和情感。从而在欣赏的过程中,欣赏主体受到欣赏对象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接受审美思想的启示,展开想象调动相关的各种感觉实行通感,使自身的情感融入画面。“转轴拔弦两三声,未成曲调先有情”,情境的创设可以使学生很快地排除外界、内心因素的干扰而进入审美心境,这一点无为重要。例如在欣赏著名画家梵高的作品《向日葵》时,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将梵高的作品展示,之后播放一段温和的钢琴曲作为背景音乐,教师在逐步对梵高本人以及《向日葵》这幅画的创作背景进行富有深情的介绍:在1888年的法国南部,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一位画家在画室中全神贯注的创作,这幅著名的《向日葵》就是如此诞生,整幅画犹如闪烁着熊熊烈火,艳丽、华美,同时又给人以厚重、细腻、和谐之感。如此讲授,不仅可以给学生创设一个充满艺术气息的学习环境,充分吸引学生听课的注意力,达到有效的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

二是融入真实情感把握审美体验。审美体验是指充分调动创作主体的情感、想象、联想等心理因素,结合创作主体对特定的审美对象进行审视、体味与理解,形成艺术创作的基础和前提。审美体验需经过材料的储备和审美经验的积累,艺术的体验和审美发现、创作欲望的萌动和动机的生成三个阶段。一般来说,作为创作主体的艺术家早在其感受、观察、思考、体验生活时,就已经开始了创作的准备阶段和酝酿工作。这种准备和酝酿的过程可能是创造主体为了进行艺术创作有意识的进行观察、体验、感悟生活;也可能是创作主体的无意识、潜意识积淀下来的经验和心理感受,是艺术创造主体童年的记忆或平时并非有意识的创作积累。这种饱含艺术家情感的切身体验,正如刘勰所讲的“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也是杜甫所说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深切地生活体验和丰富的感情积累,不仅为艺术创作奠定了雄厚坚实的基础,而且常常成为艺术家从事艺术创造内在的心理动力或诱因,更是一种重要的创作动机。每一件美术作品都倾注了美术家满腔的感情,美术家一方面通过作品自内而外地宣泄与表露自我的情感,另一方面又在感动自己的同时还希望感动观众,通过作品与观众产生情感共鸣。而观众又透过作品观想作者的内心世界,与作者进行超越时空的心灵对话与交流,在与作者达到情感共鸣的同时又产生了超越作者所表达含义之外的理解,这就是所谓的第二次创作。在作者、作品、观众三者中,作品是连接其余两者的桥梁,这就是作品的第一任务和存在的价值意义。

另外,调动积极的审美联想和想象。对于美术作品教学来说,想象是理解的翅膀。读者的欣赏就是创造,作品不过是读者阐释的蓝本而已。在美术欣赏中,关键在于营造情境效果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力。

一句话,对一般人来说,能否欣赏一幅绘画作品常常是能否“看懂”,他们的欣赏步骤是:画的是什么?画得像不像?画家画这种形象的寓意是什么?如果都回答出来了,便认为是看懂了,如果回答不出来,便认为是看不懂。这种方法就是一种传统的讲“故事”的方法,他们对于绘画作品的欣赏往往过多借助“文学性”的描述。那么,用这种方法来欣赏中国画,一般来说,工笔的、写实的作品就容易欣赏,因为它是具体、真实,看得懂。但如果是粗放的。写意的作品,尤其是水墨寫意的作品,就较难欣赏了,因为它不写实,形象不具体,就看不懂,而且更无从知道作者的寓意了。

参考文献:

[1]吴琼.浅谈初中美术欣赏课.中国校外教育.2013年34期

[2]李艳容.浅谈中学美术欣赏教学.科学周刊.2013年01期

猜你喜欢
要求中学生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发明与创新·中学生》征稿啦
积极践行“四铁”要求,建设过硬党委机关
探讨歌剧表演中对声乐演员的要求
新媒体编辑素养的要求与提升
简议小区物业专项维修资金管理使用的要求及其措施
试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微课程的应用
《黔东南日报》:地方报纸重大主题报道的选题与采写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