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莎
【摘 要】法学实践教学是法学教学体系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由于中外法学教育的沟通与交流,我国法学实践教学方法有了很大的发展,呈现了多样化的内容。可是,由于传统教育模式的限制,教育投资的有限及教师素质等原因。我国的法学实践教学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无法体现法学教育理论性与应用性的特点。本文结合实际对法学实践教学方法提出了一些新的看法。
【关键词】法学;实践教学方法;案例教学
法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应用性兼具的学科,如何在法学教育中将法学理论与法学实践结合起来,一直是法学教育探讨的重要问题。自从中国宣布建設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以来,法学作为一门社会学科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各大高等院校普遍开设了法学专业。但是这种教学扩张和学校的师资短缺、教学方法和教学设备落后等不相配,法学学生就业难成为一个普遍现象。针对这种现象,我们有必要对现有法学本科实践教学方法进行反思,以求进一步提高法学实践教学的水平。
一、法学教育的培养目标
要对一门学科的教学方法进行研究,首先要明确这门学科的教育目标是什么。结合各国法学教育的培养目标和要求,一般将法学本科的培养目标定位为三个方向:即培养法律学者、培养法律工作者、培养有修养的人才。
(一)培养法律学者
现代一般认为具有一定的专业技能和文化水平,能在一定程度上引导社会风潮的人为学者。法律学者是具有法学的专业技能和较高的文化水平,并能用自己的思想来引导法学发展方向的人。从这个角度来说,一种为了培养法律学者的本科教育是并不存在的。虽然某些著名的大学,因为师资力量、图书资料、学术氛围,使他们的本科生在从事学术研究方面更加容易些。但这毕竟是极少数的学校和极少数的学生,中国教育体系中本科教育的目标是普适性教育,法律学者的培养目标很难实现。
(二)培养法律工作者
法律工作者是指长期全职从事法律相关工作的人。自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社会转型期中出现的各类问题需要法律的规制,随之而来的就是对于法律专业人才的需求。正是在这种形势下,各大院校纷纷设置了法学专业。这批人才进入社会后要能够实际的运用法律,解决社会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这是社会转型期迫切需求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必然要求。培养法律工作者应当是法学院校本科培养的主要目标,因为大多数的本科毕业生最终是要去实践法律的。
(三)培养有修养的人才
对知识的渴望是人类的本性,从大学诞生之日起,培养有修养的人才就是其所具有的目标。法学是一门人文社会学科,相比较与其他人文社会学科而言,它更加注重于从其他学科中吸取知识,这样我们的法学才能解决更深的社会问题。但是由于近代以来学科的细化,除了国家教育部门所规定的几个基本理论课程外(如英语课和政治理论课),学生往往只接触本专业的知识,对于专业外的知识缺乏了解。再加上大学基本课程考核方式、就业形势的压力,使我们学生的学习带有很大的功利性,而缺乏自我修养的提高。同时,培养有修养的人才也并不是一个普适性的事情,它和学生个人经历、周围环境都有着一定的关联。
针对上述三种培养目标进行分析,培养法律学者与我国所制定的本科教育目标相差甚远,与高等教育的资源不相匹配,因此是无法实现的。培养有修养的人才应该是法学本科教育的发展方向,但是由于不具有普适性也无法实现。笔者认为,应将法学本科教育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法律工作者,而要培养优秀的法律工作者,就必须在我们的法学教育中加重实践教学。
二、我国法学实践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缺乏系统、科学的法学实践教学体系
当前我国各大法学院校都设置的有实践性教学环节,但教学内容大多形式化,导致实践教学活动的效果大打折扣。
比如各大高校中占实践教学重要比例的毕业实习,由于本科招生规模扩大,学生人数增多,就业时间提前等原因,现今大量采用自主实习的方式。学生和学校对于毕业实习都趋于走形式化,对于实习质量并不是特别重视。另外,整个实践教学缺乏科学的指导思想和系统的教学体系,也使我们目前实践教学的价值和功能无法得到体现。
(二)缺乏双师型的教师队伍
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比,对任课老师的要求更高,不仅需要他们具有较高的法学理论知识,也需要其具备指导法学实践性教学活动的能力。而我们现有的大批任课老师因为受学校教学课程安排和科研提升的压力,自身的实践能力就较差,几乎没有时间也没有能力去提升实践教学。另一方面,我们的教学评价体系中对实践教学的量化标准还不够科学化、体系化,实践教学的成果也无法和教师的职称评定相挂钩,导致很多老师宁愿埋首理论的科研而不愿意接手实践课程。
(三)缺乏实践教学的资金
实践教学不同于理论教学,它需要更多的互动式模式,因此对于实践教学的场所,硬件、软件等都需要经费的支持。这对于较低层次的普通高等院校来说,也是阻碍其发展实践教学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法学实践教学方法的完善
(一)目前几种主要实践教学方法的现状
1.诊所式法律教育
诊所式法律教育是美国法学院广泛采用的一种法律教育模式,2000年这种教育方式被引进我国高等法学院法律实践课程的体系中。诊所式法律教育是指学生在有经验的教师指导下处理真实的案件,为当事人提供咨询,提供解决问题的途径,并提供法律服务,培养学生从实践中学习的能力以及法律职业道德感。
这种实践教学方法可以提供给学生真实的职场感受,但是因为受训学生有限,指导教师奇缺,经费不足等问题。除了几所著名高等院校因为有基金的支持外,很少有院校能够实现这种实践教学模式。
2.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指在法学课程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分析和研究现有案情,解释成文法内容,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地掌握实际知识并转化为应用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对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有极大的帮助。在本科教学阶段被老师广泛的使用。
但是我们目前的案例教学仅仅还局限在讲授式教学法的层面,并没有达到真正案例教学的模式。它实际上更像是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对于法律思维方式的养成。
3.毕业实习
毕业实习可以说是目前各大法学院校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这一环节可以将学生所学到的理论知识与社会的实际相接轨,不仅可以考察到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也是对学校教学成果的验收。通过与用人单位之间的沟通,可以清楚的知道学生实际的实习情况和知识掌握情况,了解市场的需求,并将实习单位和学生的反馈作为以后实践教学改进的依据,可以使我们的法学教学与社会更加的接轨。
但是,因为各大高校自主实习的大量采用,学校和用人单位之间沟通减少甚至是没有。学生因为就业、考研等各种原因所找的实习单位并不与自身专业相联系,或者根本不去实习。因为缺少学校的监督与管理,有些学生在用人单位充当打杂的角色,学生的法学实践能力无法得到锻炼和体现。
4.学生的科研立项
科研能力是指通过科学的思维和方法,对专业中未知领域进行探索的能力。加强学生的科研立项,可以发挥学生在专业学习中的实际动手能力,为学生学业的完成和今后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但是,由于学生的基础知识结构本身就比较薄弱,科研能力比较弱,而进行科研立项的老师又缺乏一些实质性的指导,缺乏研究经费的支撑。
(二)法学实践教学方法的完善
1.制定系统的实践教学活动及评价体系
如何制定系统的实践教学就是要体现法学专业不同学年的不同需求。在大一时注意树立学生的法律专业观念,培养专业兴趣和习惯。因此可以采用辩论赛、演讲的方式训练其口才、思辨能力,再加上一些讲座,培养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大二阶段的学生因为已经具备基本的专业知识,因此可以开展案例研讨会和兴趣学习小组,并由老师带领到司法实践场所(法院、监狱等)亲身体会司法的职业环境。同时在大一的基础上,将辩论赛、演讲向更专业化的方向发展。大三阶段的学生法学知识结构已经初步完成。因此,可以开展模拟法庭、法律咨询、普法教育等理性的实践活动。通过这种实践活动,使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得到实际的用处,并同时体会法学专业的独有特色,比如人际沟通。大四阶段的学生,因为已经通过了以上系统的实践教学活动,学生进行法学实践活动的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这时候的实践活动重点应该放在毕业论文和毕业实习上了。通过这种方式,提升学生的理论研究水平和实践应用能力。
2.创新案例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法可以很好的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现今的案例教学大多是一种变相的讲授式教学法。因此,必须对案例教学进行改革,加重其在实践教学中的作用。因为中西教学模式和法学逻辑思维方式的不同,在进行案例教学时不能完全照搬西方模式。同时,因为演绎推理模式的应用,我们的案例分析应放在基本理论讲解之后,以帮助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在选择案例时,应该尽量的简练,并具有代表性。可以对社会上的案例进行适当的改编,以求能够更适合于课堂的教学活动。
3.学生的科研立项
在学生科研立项方面建立科研导师制,把大学生科研创新纳入规范化管理的轨道,充分发挥资源优势,鼓励并支持师生一起进行科研。在科研的过程中,有了老师的指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能有所提升。有了科研老师的指导,学生还可能进行科研创新。
4.毕业实习
这里的法律实习是指毕业之前的毕业实习。以往我们采用的都是自主实习,效果并不好。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可以采用自主实习和法律专业实习相结合的方式。因为法学专业的学生在毕业后并不是也不可能全部都进入司法系统。这样我们可以通过学生申请和学校挑选的方式,选择一批优秀又有强烈的从事司法实务工作的学生进入司法系统中进行实习,提升其司法的实践能力,使其在毕业后能够马上和社会衔接。
5.其他方式
比如庭审观摩、法律咨询、影像教学等其他方式,这些均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
总之,实践性教学方法的构建绝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我们科学、系统的设计和专业化的指导。提高我们的法学教育水平,解决法学理论与社会实践的融合,就必须要重视法学实践教学方法的改革。
参考文献:
[1]陈福初.我国法学教育实践教学的反思–兼论我国法学教育模式的选择[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7)
[2]鄭风.论法学实践教学[J].理论观察,2005年第5期
[3]刘仁山主编、高利红副主编.法学教育反思录[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
[4]戈树峰.法学实践教学方法多元化的探析[J].法制与社会,2009年第7期
[5]张河顺.法学实践教学法的探索与改进[J].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类),2011年2月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