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云娟
【摘 要】初中英语阅读教学是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课标的要求下,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仍旧存在一定的问题,具体表现在教师课堂教学轻互动、忽视语言文化的教学,学生对阅读教学的兴趣不高。针对这些问题,可以从转变师生角色,以学生为主;注重对文化的传授和转变学生的态度,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等三方面采取针对性措施。
【关键词】初中英语;阅读教学;问题;方法
英语作为初中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都是学生、家长和教师关注的重点。英语的学习不仅对个人的提升有着重要的作用,也对整个社会的发展起着促进作用。在英语教学中阅读教学是整个英语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之一,采取何种有效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升英语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是广大一线教师积极思索和探究的重要课题。正因为认识到了英语阅读教学的重要性,英语教师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并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是从实际的教学来看,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的过程中仍旧存在一些不足之处,而这些问题的存在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英语阅读教学的效果。本文以初中英语閱读教学为研究对象,重点分析在英语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解决性的建议。
一、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的问题
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离不开师生的不同参与,因此,在分析英语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时,我们主要从教师和学生两个层面加以分析。
1.教师层面
(1)课堂教学轻互动。《初中英语课程标准》强调要突出学生学习主体的功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体性。英语阅读教学不应该仅仅是教师一个人的行为,阅读是学生的一种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现实的英语课堂中,教师常常“以本为本”,在引出文章的主题后就带领学生略读文章,开始分析文章的主旨大意。在整个的课堂中,教师处于主导的地位,学生一直在教师的牵动下被动的思考问题。教师的这种主导课堂的行为忽视了学生的学习主体性,使学生不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去主动地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忽视了师生之间的互动。
(2)忽视语言文化的教学。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了解一种语言需要了解这种语言背后的文化信息,而“阅读是一个人的语言知识、文化背景知识以及其它专业知识通过起作用的过程,阅读的目的是获取信息,它体现了读者与作者之间的双向的思想交流。”例如,在英语的阅读文字中会涉及到英语文化中的语言文化、节日文化、理解文化等,如果学生仅仅是通过文字的表层含义来了解这些文化,对比中西文化的差异,而不是教师专门的文化背景介绍,就不能使学生从更深层面上了解西方的文化。
2.学生层面
从学生的层面来看,拥有相关的知识储备是提升阅读教学的关键,然而初中阶段的学生在词汇的记忆量、理解和掌握上都处于较为低级的阶段,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阅读的教学和质量。另一方面,由于学生阅读技巧的欠缺,使得学生的阅读能力又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限制。除了知识储备外,有些学生对学习英语缺乏兴趣,认为只要能够在考试中得到高分就可以,无所谓真正掌握还是不掌握。学生的这种轻视的态度,对于阅读教学的提升也会造成影响。
二、提高阅读教学的方法
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具有多样性,因此,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措施来解决问题就是十分必须的。针对上文中所分析的问题,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采取措施:
(1)转变师生角色,以学生为主。为了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真正实现学生学习主体的功能,教师就要正确认识到自己在阅读教学中的角色,做到以引导为主,以学生为主。例如教师可以在阅读教学中采取小组合作的学习方法,在全班学生优质分组的前提上,让学生针对阅读材料进行分析。教师应该做到以教材为本,让学生可以在小组中针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和思考,并从多个角度对材料和问题做出自己的解析。
(2)注重对文化的传授。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还要注重对语言背后所隐藏的文化的传授,让学生能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也掌握一定的文化知识,特别是该文化中所特有的日常用语、成语典故、俗语谚语、俚语等。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对这些知识的传授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另一方面还可以避免学生仅从字面意思理解而造成的误解和笑话。
(3)转变学生的态度,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能够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提升,教师就要努力转变学生的懒散态度,使学生能够对英语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采取多种教学方式,通过合理整体周围的教学资源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设备将课本中内容以动画、声音、图片等方式动态呈现出来,这种直观的教学方式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有利于阅读教学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方亚君.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的反思与探新[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0,12(3)
[2]陈国安,姜晶.初中英语有效阅读教学模式的构建与运用[J].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2010,(6)
[3]成文.以学生为中心的初中英语阅读有效教学研究[J].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人文纵横),2011,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