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思杨
红河州第三人民医院中医康复科 云南个旧 661000
脊髓损伤后膀胱功能障碍40例护理体会
岳思杨
红河州第三人民医院中医康复科 云南个旧 661000
脊髓损伤;膀胱功能障碍;护理,
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所致膀胱功能障碍的治疗是极其复杂的综合工程,目前尚无一种疗法可以使其完全恢复,由此而继发泌尿系感染、尿路结石、肾积水及肾功能衰竭是脊髓损伤患者晚期死亡的首位原因[1]。所以针对脊髓损伤后膀胱功能障碍的康复与护理显得尤为重要,笔者近五年来,在对我科住院的脊髓损伤膀胱功能障碍患者护理过程中取得一定体会,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40例均为住院患者,其中男38例,女2例,年龄最大70岁,最小25岁,病程最长115天,最短18天。
1.2 入选标准
①诊断符合美国脊柱损伤学会2000年标准(ASIA,2000年)[2],②膀胱功能表现为以下情况者:排尿不能、有自主排尿但残余尿量大于300ml。
采用国际公认的治疗神经源性膀胱的间歇导尿法[3],在每次导尿之前进行膀胱功能训练。
2.1 制定饮水计划:控制每日液体摄入量在2000ml左右,以使膀胱规律性充盈。
时间08:00 10:00 12:00 14:00 16:00 18:00 20:00总量饮水量(ml)400 200 400 200 200 400 200 2000
2.2 诱发反射排尿法:通过寻找患者身体的触发点,如下腹、大腿内侧、及耻骨处,用五指指腹轻叩击或冰敷可刺激排尿,也可嘱患者自行牵拉阴毛触发排尿。在每次导尿之前进行。
2.3 间歇导尿:开始每4小时导尿1次,记录导尿量,若导尿量大于500ml,可缩短导尿间隔时间,小于300ml时延长间隔时间,以维持膀胱容量在400ml左右,当患者出现自发排尿,且残余尿量小于300ml,改为每6小时导尿1次,残余尿量小于200m l,改为每12小时导尿1次,残余尿量小于100ml时可停止导尿。
3.1 疗效标准
显效:患者能自发排尿,且残余尿量小于200ml,无遗尿或漏尿,好转:患者自发排尿,残余尿量小于300ml,但有遗尿或漏尿发生,无效:患者残余尿量大于300ml。
3.2 治疗结果
治疗60天后观察疗效:显效20例,好转17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2.5%,显效率50%。
脊髓损伤后膀胱功能障碍是临床最常见并发症之一,间歇导尿是目前公认保护膀胱顺应性,减少与之相关的上尿路并发症的最安全、最有效的方法[4]。但间歇导尿本身仍属被动排尿,需要患者主动参与下方可取得满意疗效,首先制定饮水计划并严格执行可以使膀胱规律性充盈,其次导尿前进行膀胱功能训练可以诱发反射性排尿尽早建立。膀胱功能训练采用诱发反射排尿法,因其不易导致膀胱压力增高而损害上尿路功能。
脊髓损伤后膀胱功能障碍的良好护理对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和自理能力、降低并发症和死亡率,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值得进一步观察研究。
[1]陈亚平,杨延砚,周谋望,等.视觉反馈排尿训练在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中的应用[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8,23(2):117-119.
[2]关骅,石晶,郭险峰,等.脊髓损伤神经学分类国际标准(2000年修订)[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1,7(2):49-52.
[3]南登昆,王宁华,励建安.康复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45.
[4]侯春林.脊髓损伤后膀胱功能重建[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6:50-56.
R473.6
B
1009-6019(2014)10-007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