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腘静脉介入性尿激酶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疗效观察

2014-06-07 07:28郭黎
河北医药 2014年16期
关键词:介入性周径尿激酶

郭黎

深静脉血栓(DVT)是指深静脉内出现血液凝固的现象,血流的正常流动受到阻碍,导致机体某些部位的正常血供不足[1]。DVT常可见于下肢,尤其是骨盆、大腿、小腿等部位。近年来,我国DVT的发病率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有研究发现下肢DVT患者肺栓塞的发生率较高,且极易发生静脉溃疡,甚至是跛行。据文献报道,全身抗凝及溶栓治疗在DVT中的疗效不太理想,而静脉取栓受适应症及并发症较多的原因而应用受限[2,3]。随着介入治疗的发展与临床试验,介入治疗作为一种新型技术开始在临床上广泛推广。我院采用经腘静脉介入性尿激酶溶栓治疗下肢DVT,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自2010年5月至2012年5月我院收治的下肢深静脉血栓100例患者,将其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其中对照组男12例,女38例;年龄21~76岁,平均年龄(45.4±6.3)岁;对照组男14例,女36例;年龄22~74岁,平均年龄(43.8±5.9)岁。患侧下肢均伴有明显的水肿、疼痛症状,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行走困难。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或静脉造影确诊所有患者均为下肢DVT,且无溶栓治疗的禁忌症,患者均在知情情况下接受研究。2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比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2组患者均接受一般治疗、抗凝治疗,一般治疗:首先抬高患肢,再进行对症支持治疗,静脉滴注血栓通针的使用。抗凝治疗:经腹部皮下注射5000 U的低分子肝素钙,每12小时注射1次,同时口服小剂量2.5 mg的华法林重叠使用进行抗凝,次日可增加剂量,但1 d内最大剂量不应超过7.5 mg。每日检查DIC六项指标,直到达到理想的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INR值后停止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此后仅口服华法林进行抗凝维持,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疗程不超过7 d。在此基础治疗的同时观察组采取腘静脉介入性尿激酶溶栓治疗,患者俯卧位,植入下腔静脉滤器后听诊定位腘静脉穿刺点或于腘动脉外侧0.5~1.0cm处进行穿刺,回抽见血后置入5F溶栓导管,在超滑导丝的引导下直至近心端,并局部加压包扎。首剂经导管推注20万U的尿激酶,推注完后再以输液泵进行持续的静脉滴注,滴注速度为10万U/h,可根据超声显示的血栓溶解情况进行适当减量,每4小时拔管5cm左右,溶栓治疗共持续7 d。对照组采取全身性尿激酶溶栓治疗,溶栓治疗经患肢静脉输液,尿激酶的使用方法及剂量同上。

1.3 观察指标 治疗前后分别测量计算患肢膝上15cm、膝下10cm的周径差,并观察2组患者治疗后并发症的发生以及患肢肿胀消退、静脉再通的情况。治疗3个月后对患者进行血管造影,采用静脉通畅评分标准对患肢每段静脉的通畅情况进行评分,评分标准:完全通畅记为0分,部分通畅记为1分,管腔闭塞但未累及整个管腔记为2分,闭塞累及整段管腔记为3 分[4]。

1.4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 15.0统计软件,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患者治疗前后肢体周径差比较情况 25组患者治疗后膝关节上下周径差均发生明显的改变,且观察组变化幅度较对照组大,治疗后观察组膝上15cm周径差及膝下10cm周径差均小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治疗前后肢体周径差比较 n=50,cm,

表1 2组患者治疗前后肢体周径差比较 n=50,cm,

周径差 观察组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t值 P值对照组膝上15cm 周径差 5.45 ±1.56 0.84 ±0.22 5.58 ±1.321 .16 ±0.27 3.536 <0.05膝下10cm 周径差 4.24 ±1.23 0.45 ±0.18 4.33 ±1.160 .68 ±0.21 2.407 <0.05

2.2 2组患者治疗前后静脉通畅评分 2组患者治疗后静脉通畅评分均明显下降,且观察组下降幅度更大,治疗后静脉通畅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2。

表2 2组患者治疗前后静脉通畅评分 n=50,分,

表2 2组患者治疗前后静脉通畅评分 n=50,分,

组别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16.34 ±3.82 5.58 ±4.32对照组 16.15 ±3.58 8.83 ±4.06 t值0.192 4.294 P值 >0.05 <0.05

2.3 2组患者治疗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及疗效对比 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出血及肺栓塞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观察组治疗后患肢肿胀消退率及静脉完全再通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2组患者治疗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及疗效对比 n=50,例(%)

3 讨论

下肢深静脉血栓是一种静脉血流障碍性疾病,临床发病率较高,近年来DVT发病率增高趋势十分明显,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下肢DVT患者发病时会出现肢体肿胀、疼痛及活动障碍等症状,DVT严重者还会出现猝死的现象,这与静脉血栓脱落后引起的肺栓塞有关[5]。传统的DVT治疗方案有很多,包括静脉取栓、全身溶栓治疗、抗凝治疗等,近年来,国内外广泛应用的DVT治疗以介入治疗为主[6],介入导管溶栓治疗因其创伤性小、并发症少、安全性高等优点易被人们所接受。腘静脉介入尿激酶溶栓具有以下优点:(1)可经导管将药物直接注入血栓形成部位,较全身性溶栓治疗而言有利于提高局部用药浓度,发挥更好的溶栓效果。(2)避免了全身用药引起的并发症,尤以肺栓塞为主,腘静脉置管溶栓前置入的下腔静脉滤器能极早的清除脱落的栓子,避免进入肺内造成栓塞[7-9]。(3)由于栓塞血管的血流较为缓慢,经腘静脉置管溶栓时高浓度的药物可长时间的作用于血栓,使溶栓充分。(4)导管经腘静脉插入近心端后对栓塞血管具有物理性的开通优势,给予尿激酶后导管每4小时后退5cm,这样有利于整段血栓的完全溶解,溶栓药物不仅能作用于远心端的血栓,同时药物顺血流方向仍能作用于近心端未能完全溶解的血栓,发挥溶栓效果[10]。本研究针对下肢DVT患者采取经腘静脉介入尿激酶溶栓治疗,旨在探究与全身性溶栓治疗相比的优势。根据本组结果显示,经腘静脉介入溶栓治疗后患者膝上、膝下周径差明显小于对照组,表明观察组患肢肿胀消退情况较对照组好;观察组溶栓后置管处渗血及肺栓塞的发生较少,患肢消退率、静脉完全再通率均较对照组高,且治疗后静脉通畅评分较对照组低,以上结果表明,经腘静脉介入性尿激酶溶栓治疗后患肢静脉通畅情况较全身溶栓治疗好,血栓再通率高。

综上所述,经腘静脉介入性尿激酶是一种治疗下肢DVT形成的安全有效手段,不仅可预防肺栓塞的发生,且溶栓效果显著。

1 周成宇,于新发.腘静脉介入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不良反应观察.现代医院,2009,9:42-43.

2 宁一.纤溶酶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疗效观察.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8:2292-2293.

3 李文仿,王耕,王明华,等.小剂量尿激酶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疗效观察.郧阳医学院学报,2008,27:452-453.

4 刘兴丽,杨婉仪,周成宇,等.经腘静脉介入性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疗效观察及护理.实用医学杂志,2010,26:1055-1057.

5 张广俊,游蕴仪,黄俊勇,等.超声引导下经腘静脉置管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1,17:808-810.

6 杨爱霞,宋锦文,董志强,等.腘静脉穿刺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护理.解放军护理杂志,2012,29:60-61,68.

7 谢亦农,余江秀,骆曦图,等.高频超声引导下经腘静脉穿刺置管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2013,10:129-132.

8 Katz MG,Shimonov M,Elias S,et al.Portal vein thrombosis associated with coronary artery bypass surgery.J Cardiovasc Surg(Torino),2008,49:129-131.

9 阎峻,杨敏.中西医结合疗法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急诊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世界中医药,2012,7:495-498.

10 张建东,赵国珍,张伏生,等.下肢静脉血栓形成临床分析.河北医药,2012,34:3769-3770.

猜你喜欢
介入性周径尿激酶
四肢骨折后张力性水疱的处理方法
分析经导管介入性治疗肿瘤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干预方法与效果
替罗非班联合尿激酶在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的应用效果
初次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中膝关节容积率与术后早期膝关节活动度的关系研究
优质护理在冠状动脉介入性治疗老年冠心病的护理效果分析
桃红四物汤在预防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中的应用价值
介入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分析
胸腔微管引流并注入尿激酶治疗结核性胸膜炎
介入性超声医学影像在临床中的应用
负压封闭引流(VSD)结合尿激酶溶液冲洗应用于四肢软组织缺损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