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忠松,李强,陈安生
(1.黄山学院建筑工程学院,安徽黄山245041;2.四川大学建筑与环境学院,四川成都610041;3.徽州文物工程勘察设计有限公司,安徽黄山245000)
徽州古祠堂罗东舒祠建筑布局浅析
毕忠松1,李强2,陈安生3
(1.黄山学院建筑工程学院,安徽黄山245041;2.四川大学建筑与环境学院,四川成都610041;3.徽州文物工程勘察设计有限公司,安徽黄山245000)
罗东舒祠系明代中后期砖木结构建筑,其平面布局主要由照壁、门垣、棂星门、天井、仪门、南北两庑、院落、享堂、寝殿、宝纶阁、女祠等组成,空间组织上则体现了布局形式中轴对称、“开—合”的建筑空间转换、不同时间的空间转换灵活的特点,是古徽州祠堂建筑的代表.
古徽州;罗东舒祠;建筑布局;空间组织
据有关史料记载,古徽州祠堂的建造史最早可追溯到宋朝,但大规模的祠堂建设出现在明朝.当今的徽州大地仍保存有相当数量的古祠堂[1],目前,仅在黄山市所辖地区就有300多座祠堂.其中,被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有17座[2].
在微州林林总总的各类祠堂中,规模最大的要数已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徽州区呈坎村的罗东舒祠了[3].罗东舒祠,全称“贞靖罗东舒先生祠”,又名“宝纶阁”,位于安徽省黄山市徽州区呈坎镇呈坎村北首,坐西朝东,潨东临呈坎村的主要河流川河,并与灵金山隔河相望,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系明代中后期砖木结构建筑.
明清时期皖南的祠堂建筑,是在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发展起来的[4].罗东舒祠始建于明代嘉靖年间,是为纪念前罗十三世祖罗东舒而建,由二十一世祖罗洁宗(1494~1553)主持首创.祠堂建设之初只是一个3开间宗庙式的平房,1542年遇事中辍,因循垂70年.
明代中期,徽州宗族兴起建立祠堂的热潮,族支之间相互联合,统合型的大宗祠纷纷进行统一的祭祖活动[5].万历年间二十二世祖罗应鹤(1540~1630,隆庆进士,都察院右佥都御史,诰封嘉议大夫、户部侍郎,享受开府仪同三司的殊荣)有感于仕途的险恶,中年致仕返乡,于壬子(1612)秋主持续建东舒祠,将原来的东舒祠作为全祠的主要部分——后寝,木结构未动,改三道阶梯上堂.工程由二十三世祖罗邦耀(1546~1628)综理监督,历经五载,于丙辰(1616)底落成.祠堂全部竣工后,后寝反为中进享堂遮蔽,有失对祖先的尊敬.为此,二十三世罗人忠(1572~1638)主持在后寝屋顶加盖一阁,使整个祠堂形成后高前低的格局,更显气势巍峨.
罗东舒祠的平面主要由照壁、门垣、棂星门、天井、仪门、南北两庑、院落、享堂、寝殿、宝纶阁、女祠等组成,整座祠堂四进四院,气势恢宏(如图1).
2.1 照壁与门垣
罗东舒祠照壁东紧邻潨川河,砖砌,呈弯弓八字形,其长25.5 m,高4.5 m,厚0.5 m.照壁在北方四合院布局中较为常见,而在徽州地区并不多见.照壁前即为南北通透的门垣,为全祠的第一进院落.其南北长25.5 m,东西最宽处6.8 m,面积约162 m2.用风水学的理论来解释这一空间的形成原因则是“藏风聚气”.
2.2 棂星门
棂星门为5间牌坊式木制黑栅栏门,其宽25.5 m,间隔立6根立脚方石柱高过瓦顶1.2 m,顶部各立1只石雕异兽“朝天犼”.5间瓦顶花雕水磨青砖座上有12只砖雕异兽“哮天犬”,脊南北两端各置1只“哺鸡兽”,每根石柱前后各衬1块上弧形、下长形的夹耳石,檐内外是12个6铺作如意斗拱和挑檐枋.棂星门两侧各有一段高5 m的斜格图案边墙与高6 m的南北院墙垂直相交.
2.3 天井
棂星门之后的天井是全祠的第二进院落,由棂星门、仪门以及南北墙组成,南北长25.7m,东西宽5.3m,面积约136 m2,中间为4 m宽的甬道.院落南北分别有2座碑亭,北面碑亭内为呈坎罗氏二十二世罗应鹤撰写的《祖东舒翁祠堂记》,南面碑亭内为记录呈坎罗氏族人捐资修建罗东舒祠的《建祠考工记》.
2.4 仪门
仪门前7开间后5开间,草架硬山顶,纵深9.4 m,开间25.5 m,脊高9.2 m.门分3间,平时仅开左、右边门,中门非有大事不开.左右门两侧的稍间和尽间砖墙砌筑,朝内开隔扇门,形成左右厢房.当时是用来堆放稻谷的地方,现用来存放古代匾额,用于展示之用房.中门上悬“贞靖罗东舒先生祠”横匾,原为明代万历年间大司马江西泰和郭子璋题书,现为我国已故著名文物专家罗哲文所题.
2.5 桂花庭
过了仪门是桂花庭,为罗东舒祠第三进院落,面积达400 m2.院落由享堂、仪门、两庑围合而成.庭院中间有1条长14.9 m、宽4.4 m略高于两边地面的甬道,过甬道上二级台阶是1个68 m2的露台.甬道两侧是左右丹墀,各130 m2,现仅存左边丹墀1株400余年的银桂,被誉为“江南第一桂”.
2.6 南北两庑
桂花庭两侧是左右两厢,各5开间,进深4.1 m,脊高7.5 m,两庑外墙南北突起,单坡屋面向院内倾斜,两墙相距30 m,两庑地面高出院落60 cm,檐廊中间各有一个仅有2个台阶的石级甬道与院落相通,台阶两侧均有雕刻精美、无一雷同的“夔龙戏灵芝”石雕栏板各5块,共20块.
2.7 享堂
沿两庑依两厢廊,或由甬道上拜台,进入宽敞庞大的大厅,即为享堂.享堂5开间,10步架,11道檩,纵深20.2 m,面阔24.5 m,脊高13.6 m,草架硬山顶,采用减柱造和彻上明造,山面为穿斗式.前檐和屏门皆为5 m高的大隔扇门,共22扇.门前阶沿石是用长6 m、宽1 m、厚15 cm的花岗岩巨石铺成.大堂后以门隔开为前后堂,门代替屏门,为后寝的照廊,以示尊严.屏门上枋悬挂董其昌题书的“彝伦攸叙”金字横匾,字径约1 m见方,堪称古匾之最.享堂后面南北山墙外侧各有边门1个,分别与南边并置的女祠和北边并置的厨房相通.
2.8 寝殿
寝殿又名寝堂,由享堂进入后天井(第四进院落),分左、中、右3条甬道各7个台阶进入后寝.后寝是整座祠堂建筑群中最精华、最光彩夺目的组成部分.后寝崇阁3层,巍峨挺拔,高达16 m,进深9.3 m,开间29.5 m,高出前进享堂1.3 m.中为正堂,左昭右穆,由3个3开间加2个楼梯间计11开间组成,为民间祠堂所罕见.后寝走廊前12根立脚方石柱一字排开,石柱四面向内凹进,形成讹角,使得高耸在台基上的寝殿分外轻盈挺拔,有效消减了大木构架重置带来的滞重感,走廊前沿和3道台阶两边用26块青石板筑成护栏.
2.9 宝纶阁
阁楼全部木构架安放在寝殿檩条上,楼板高出天井地面9 m,同时在左右两侧外加2个楼梯间,各有32级木楼梯上楼,使后寝的面阔由原来的26 m增至29.5 m,开间也由原来的9个增加到11个.在底层与楼层之间,多了一个草架隔层,楼上也是11开间,12柱并列,屋面为普通坡屋顶,脊高达16 m,屋脊南北两端各置1只“哺鸡兽”,从而把整组建筑群推向高潮.凭栏而望,对面享堂顶部青瓦错落有致、苔藓斑驳,远山近水尽收眼底,令人心旷神怡.伫立享堂后侧抬头仰望后寝及宝纶阁,倍感气势恢宏、美轮美奂,一种庄严、肃穆、神圣、崇高的感觉油然而生.
2.10 女祠
女祠并置于享堂南侧,小巧的券门框上方的门额为“内则”二字.女祠建筑面积约160 m2,不及男祠的十分之一,呈不规则长方形,由上堂、下堂和天井院落组成.朝向也与男祠相反,即坐东朝西,后寝在东,出入口在西,且没有正门,只有2个边门,一个通男祠第四天井院落,一个通南面小巷.女祠的社会功能是赈济族内孤苦贫寒、生活无依无靠的妇女,尤其是抚恤守节完孤、侍奉公婆的妇女,以保障她们的生活.
3.1 布局形式中轴对称
罗东舒祠建筑沿中线紧密布置,其中棂星门最低,门屋次之,享堂再次之,寝殿最高,这种布局方式充分体现了儒家道德伦理观念中对长辈的尊敬.在徽州地区,长辈多居住于后厅比较安静的地方,其后堂高度也高于其他建筑.而且,门屋、享堂与寝殿的开间数均为奇数,其各间开间尺寸以明间最大,突出了明间为中心的地位,进一步凸显整座建筑中轴贯穿的布局特点.此外,前进天井中间甬道,中进桂花庭院落中间甬道,以及后进左、中、右3条甬道将建筑与庭院的中轴对称布局紧密连接起来,进一步烘托了整座祠堂的中轴对称布局形式.
3.2 建筑空间的转换
空间的转化离不开过渡空间,过渡空间本身没有明确的使用功能,一般比主空间稍小、矮、暗,具有调和、转换、连接和辅助的性质[6].罗东舒祠的空间关系主要分为开敞空间、过渡空间与封闭空间3种类型,其中开敞空间主要位于天井和院落,过渡空间主要位于建筑入口和檐廊,而封闭空间主要位于建筑内厅.自门垣(A)经过过渡空间棂星门(B)到达天井空间(C),再经由过渡空间仪门檐廊(D)到达门屋空间(E)和桂花庭院落空间(F),再经由过渡空间享堂檐廊(G)收束进入享堂空间(H),空间达到高潮.其后由过渡空间享堂后檐廊(I)到达后进寝殿天井空间(J),随着开敞—过渡—封闭—过渡—开敞等空间的转换,空间也发生了明—灰暗—黑暗—灰暗—明等明暗关系的转换,使人的空间感受由舒缓转向紧张,再转向舒缓,再经过过渡空间寝殿檐廊(K)收束进入寝殿空间(L),空间感受达到第二次高潮(见图2).
图2 罗东舒祠“开—合”建筑空间的转换Fig.2 The“open-enclosed”architectural space conversion of Luodongshu Temple
3.3 不同时间的空间灵活转换
除了这种既定“开—合”空间之间的转换,祠堂中还存在可调节的灵活格局,通过改变空间形态,来适应不同时间的空间需求[7].在罗东舒祠的空间布局中,仪门是过渡空间,分3间,中门非大事不开启,平时仅开左、右边门供进出,同时仪门又要求满足一定的功能,所以其左右门两侧的稍间和尽间砖墙砌筑,朝内开隔扇门,形成左右厢房,当时是用来堆放稻谷的地方,这就形成了相对封闭的建筑空间.仪门与享堂之间则通过第三进院落——桂花庭相连,庭院中间有一条略高于两边地面的甬道,过甬道上二级台阶是一个露台,甬道是行大礼的大道,是祭祖、迎宾、进神主或其他重大活动时,仪门开启,从棂星门一直到享堂的庄严道路,平日族人有事进入祠堂一律由两庑走廊通行,通过空间的限制、人为改变等满足不同时间的空间需求.享堂是用来家族商议事情的空间,就要求有一定的开敞性,同时又不能打扰后面寝殿的清净,所以通过隔扇和后进天井分隔享堂与寝殿的空间关系,在举行仪式需要开启享堂隔扇的时候再把享堂空间与寝殿空间相连通.
从罗东舒祠的建筑空间布局中可以看出,其空间的使用依据不同时间的使用要求而灵活转换,在举行巨大仪式时则整座祠堂空间开敞,沿中轴线依次进入各个建筑空间,而平时则通过侧门、侧廊等进入各个空间(见图3).
图3 罗东舒祠不同时间的空间流线Fig.3 The spatial conversion of Luodongshu Temple in different time
在林林总总的各类徽州古祠堂中,直接以人名命名的祠堂并不多见,而罗东舒祠则是一个例外,这也正体现了罗东舒祠主题鲜明的特点.在建筑的空间布局上,徽州祠堂古建筑一般分为仪门、享堂、寝殿等三进,而罗东舒祠虽经跨越几十年的营建,但其建筑布局紧凑、宏伟.棂星门这一徽州古祠堂中并不多见的建筑形式,使得罗东舒祠建筑布局前后四进四院,且一进比一进高,形成了前低后高的中轴对称建筑空间布局形式.而且建筑规模宏大,后进寝殿宝纶阁达11开间,其内部梁架大面积保存的独具江南特色的“包袱锦”彩绘更是精妙绝伦,虽历经450余年仍色彩鲜艳.这些都是徽州其他古祠堂建筑所不可比拟的,也是罗东舒祠被称为“江南第一祠”的原因所在.
在以祠堂为核心布局的徽州古村落中,祠堂的规模是排在首位的,祠堂的建筑特色也是最鲜明的.用今天的话来说,祠堂应该是徽州古村落中的地标性建筑了,但祠堂的形式与布局却不是突兀的,祠堂与民居、社屋、水系、街巷等相辅相成,构成了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反观今天的城市建设,多以标新立异为准则,以建筑单体为重点,却忽略了城市建设的整体性和统一性,造成了“千城一面”的城市形象和不伦不类的城市风貌,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留下了很多的难题和隐患.而在徽文化的大背景下,既能兼顾村落整体发展,又能创造自身建筑特色的徽州古祠堂的规划理念及设计方法,相信定能为今天的建筑设计和城乡发展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1]方春生.徽州古祠堂的文化解读[J].黄山学院学报,2010(2):10-13.
[2]杜红玲.徽州祠堂的布局和建筑特点分析[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农业科学版,2014,32(1):74-78.
[3]沈超.徽州祠堂建筑空间研究[D].合肥:合肥工业大学,2009.
[4]贾尚宏,侯晓婷.屏山光裕堂特色分析[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13(4):77-79.
[5]何巧云.清代徽州祭祖研究[D].合肥:安徽大学,2010.
[6]彭一刚.建筑空间组合论[M].北京:建筑工业出版社,1998.
[7]王时原,丁娜,刘九菊.黟县屏山祠堂建筑特色研究[J].中外建筑,2013(7):38-41.
(责任编辑:邓天福)
Study on architectural layout of Luodongshu Ancestral Temple in Huizhou
Bi Zhongsong1,Li Qiang2,Chen Ansheng3
(1.Institute of Architecture and Engineering,Huangshan University,Huangshan 245041,China;2.College of architecture and environment,Sichuan University,Chengdu 610041,China;3.Huizhou Cultural Relics Survey&Design Co.Ltd.,Huangshan 245000,China)
Loudongshu Ancestral Temple was built in the late Ming Dynasty and was made of wood and bricks.In terms of its plane layout,the temple is mainly composed of a screen wall,Mentan(an open courtyard),star lattice door, skylight,Yimen(a front door with side entrances on both sides),double veranda in the north and south,courtyard, Xiangtang(a great hall),sleeping hall,Baolun Pavilion and temple for female,etc.Spatially it is characterized by axis symmetry,“open-enclosed”architectural space conversion and flexible space conversion of different ages,which exemplifies ancient ancestral temples in Huizhou.
ancient Huizhou;Luodongshu ancestral temple;architectural layout;spatial organization
TU-86
A
1008-7516(2014)04-0030-05
10.3969/j.issn.1008-7516.2014.04.007
2014-05-14
安徽省高校省级优秀青年人才基金重点项目(2013SQRL090ZD)
毕忠松(1982-),男,河南商丘人,硕士,助教.主要从事古建筑保护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