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下去抓活鱼
——谈新闻采访中如何发现好新闻

2014-06-07 05:50李丹
中国地市报人 2014年4期
关键词:睦邻大集阜新

□冯 李丹

(阜新日报社,辽宁 阜新 123099)

沉下去抓活鱼
——谈新闻采访中如何发现好新闻

(阜新日报社,辽宁 阜新 123099)

作为一名新闻记者,采写出优秀的新闻稿件是永远的追求,能采写出优秀的新闻稿件,前提是要有好的新闻线索。那么,好的新闻线索从哪里来?如何得来?记得刚参加工作时,新闻前辈告诉我,新闻记者要有能上天、能入地的功夫,只有这样,才能发现好新闻。

在新闻采编一线工作10余年,结合多年的采访经验,笔者想谈一谈“如何发现好新闻”这个话题。

日常工作中培养新闻敏感性

新闻敏感性是新闻记者综合素质的核心,也是优秀记者与普通记者之间除了作品之外最明显的区别。新闻敏感性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它需要新闻记者在日常的工作中去培养去感悟。

我从2002年到报社以后,工作的第一个部室就是晚报文体部。当时的老主任告诉我,作为记者,要有新闻敏感,而新闻敏感的前提是要了解什么是新闻。由此可见,一个新闻记者,学习业务知识很重要。我任记者的前半年,关于新闻业务的书籍一直不离手,虽然短时间内不能掌握新闻的十八般武艺,但看到一篇新闻稿件至少要明白它的文体。如今新入门的新闻记者则缺少了这一必要环节,他们懂得利用电脑,能够短时间内写出新闻稿,但没有扎实的基本功,很难成为一名优秀的记者。

曾有一个故事,一个专门跑文化新闻的记者去采访一场晚会,因为那天晚上电路失火晚会临时取消了。这位记者回到单位告诉主任,晚会因为失火而临时取消了,所以没采访。主任听后非常生气,这不就是一条很好的新闻吗?记者在现场却错过了采访。

这个故事是我刚到报社时,同部室的老记者讲的,他想告诉我,一个新闻记者一定要有新闻敏感性。

10多年的工作经历告诉我,一个记者,要想培养新闻敏感,必须要做到几方面。一是感知能力,遇到事物的变动,及时发现、掌握有关新闻线索;二是迅速、准确地判断各种新闻线索的价值;三是准确地分析、判断在当前形势下的报道方向;四是迅速、准确地分析、估计自己所采写的新闻报道将会产生什么样的社会效果,是否进行连续报道等。

具体说来,就是遇到一件事的时候,要多方位地想想。2013年8月9日晚,阜新市出现了少有的雷雨天气,那场雷电天气让许多阜新人被“吓”倒了。8月10日的时候,我在街上就听到10多个人议论前一天晚上的响雷。当时想,这场雷雨天气是不是近几年最严重的一次?按常理,这种天气会有市民的电脑、电视等家电遭到雷击,为什么一有雷电天气,就会有家电被雷击坏?带着这样一系列的问题,我采访了市气象局的多个部门,写出了《雷雨天,家电为何屡遭雷击》的稿件,刊发在《阜新广播电视报》上,读者评价有较强的实用性。

与别人聊天要带有目的性

记者与人的沟通能力是很必要的,时常与他人沟通、聊天,也是获得好新闻线索的重要环节。

2010年,我采写了一篇稿件叫《阜新有个义工之家》,刊发在《阜新晚报》“人物搜索”栏目里,它获得了2010年度辽宁省新闻奖一等奖。“人物搜索”是以写人物为主的版面,到哪里找到合适的新闻人物呢?心想慈善总会里肯定能找到。于是我来到阜新市慈善总会,跟那里的负责人聊天,有没有让人感动的义工。他告诉我,阜新义工队伍里不仅有优秀的个人,还有群体,有个三口之家,都是义工。获得这条线索后,我立即来到北方花园小区,采访了这个三口之家,带着感情写下了《阜新有个义工之家》的稿件。

2012年,我采写了《睦邻节:幸福山村200年》,刊发在《阜新日报·周末》一版,同样获得了2012年度辽宁省新闻奖一等奖。

这条新闻线索的获得是在2011年的12月份。因为市文联的一次书画展采访,我与市书画院副院长何莉聊起了写生。何莉是位画家,常常到阜新的乡村去写生。她告诉我,在阜蒙县佛寺镇有个查干哈达村,那里的村民自发地过着睦邻节,已经传承了203年,全村老少几百口人在一起吃粥的那个场面非常壮观。我当时听到这个消息非常兴奋,连忙询问了睦邻节的的举办时间,并与她相约,2012年睦邻节举办时一定一起去看看。

这次聊天之后,我一直记着这件事,为什么一个小村子能将一个节日传承了200多年,这其中有着怎样的故事?2012 年3月份的时候,我专程来到阜蒙县,找到暴风雨老师,向他了解睦邻节的来历。以《邻里节:传承了203年的民族节日》为题,刊发在《阜新日报·周末》“文化溯源”栏目。

2012年11月份,我通过各种途径找到了查干哈达村书记的电话,并与她沟通多次才知道当年举办睦邻节的具体时间,一大早赶到与场,采写新闻。

一个新闻记者,要经常有意无意地与别人进行有目的的聊天,这种聊天可以在酒桌上,也可以在大街上相遇寒暄之时。不经意的一次交谈,就可能收获一条很好的新闻线索。我有很多好的新闻线索就在是聊天中获得的。

采访方式决定新闻稿件的鲜活性

从事记者这个职业久了,有经验了,就常常会产生惰性。通讯发达的今天,在我们周围,许多记者都懒得到现场进行实地采访,而是通过电话采访、电脑采访。这样的采访省时省劲,却不鲜活。

2011年8月,中宣部、中央外宣办、国家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中国记协等五部门召开视频会议,要求新闻记者在工作中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这也是决定新闻记者采写出鲜活感人的稿件的基础。

2012年5月,人们一直议论这样一个话题,今年投资樟子松苗的人赔大了!当时周末编辑部就提出了这个问题,大家都在问为什么?会不会跟当年的万里大造林一样是个骗局?为了弄清事情的原委,我两次来到彰武县章古台镇,采访种植户、苗木协会和镇政府,写出了《樟子松苗今年怎么了》的稿件,并获得辽宁省新闻奖三等奖。

2013年8月初,同样在一次聊天中偶得一线索,太平运管所在检查黑车运营时抓到一个男青年,家境贫穷,到十家子镇去贷款为母亲治病时被查获后,不仅没罚款,还捐给他2000元钱。

这肯定是个有故事的家庭,很适合《阜新日报·周末》的“故事汇”栏目。对方将电话告诉我,建议我电话采访。但我还是去了苍土乡那个男青年王海涛的家中实地采访。写出了《妈妈,不管多难我都要让你活下去》的稿件。

有时,带着选题实地采访时也会有其他的收获。2013年8月中旬,主任让我到阜蒙县于寺镇采访小城镇建设的稿件。我在采访中意外发现,于寺大集历史悠久,“赶大集”的时候,非常热闹。

在小城镇建议的选题采访结束后,我让镇里人带着我去找镇里的老人了解于寺大集的前世今生。在寻找了五六个人之后,终于找到一个“明白人”,向记者讲述了于寺大集的历史与现在。于是在《阜新广播电视报》上,刊发了《于寺大集,昨天与今天的故事》。

在工作中,我常常听到新同事抱怨,没有新闻线索,写不出好新闻。其实,好新闻就在我们身边,需要我们用心去挖掘。

猜你喜欢
睦邻大集阜新
浅谈辽宁省高速公路(阜新段)不动产确权登记
阜新元代大玄真宫祖碑碑文新录
新时代的农村娃“赶大集”
贫困村开通“网上大集”
终身教育理念下培育睦邻学习点助力沈阳乡村振兴的思考
岚皋“睦邻之家”破解“搬迁之问”
社区睦邻点的“宜人温度”
阜新皮革产业开发区再获殊荣
弘扬睦邻精神 共建繁荣之路
——写在中哈建交25 周年之际
阜新刘家区煤层气井调剖堵水研究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