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也要讲究文采

2014-06-07 05:50:42陈灿华
中国地市报人 2014年6期
关键词:润色临沧保苗

□陈灿华

(临沧日报社,云南 临沧 677000)

新闻也要讲究文采

□陈灿华

(临沧日报社,云南 临沧 677000)

作为一名地市级党报的记者、编辑,长期奔跑在基层一线,也就成了基层通讯员零距离接触的“老师”,不仅要能自己写好稿件,又要帮助基层通讯员编好稿件。如何才能帮助通讯员把稿件从内容到形式上达到完美统一,使之引人入胜。这就要求地方党报记者、编辑要对稿件进行认真思考、精心写作、细心修改及润色,提高稿件的宣传效果和质量水平。

文章出彩方能夺目

一个称职的地市级党报记者、编辑,不仅应该有对自己写的每一篇稿件严格要求,对基层通讯员的稿件也要反复修改,精心润色,达到完美,就算稿件传到版面编辑那一关时,也会通过版面编辑更加完美的润色,使稿件更加具有感染力和吸引力。

润色,就是修改稿件所采用的一种方法。孔子曾经说过:闻之不闻,行而不远。润色,主要是在修辞上下功夫,通过修饰加工,使文章词采飞扬,生色生辉。据《论语·现问》记载,子曰:“为命,裨谌草创之,世叔讨论之,行人子羽修饰之,东里子产润色之。”这是说郑国一件公文的产生,总是要经过四个大夫之手,由裨谌起草,世叔提意见,子羽加以修饰,子产做最后的润色。可见,“润色”在写作文章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明代著名戏曲家汤显祖提出:凡文以意趣神色为主,他主张作品的语言必须充满鲜明的色泽,使读者感到余香满口,经得起品嚼。鲁迅先生曾幽默的批评语言艺术浅薄的人写文章缺乏文采,他们就像某些没有文化的乡下人说话那样。由此看来,文章的优劣固然主要取决于内容,但语言色彩也是不容忽视的。清朝人高塘在《论文集钞·文品杂说》中云:“文要有色泽,李杜文章火焰万丈,色之夺人也”。无色则不能动人,有色则能夺目。所以,无论记者还是编辑在修改稿件中就不能不重视文色的修饰。特别是新闻稿件讲求实效性,记者写的稿件有时是急就章,难免疏漏,不完备,更来不及进行修饰、润色,这时就需要编辑拿出锦上添花的功夫,使稿件更为圆满、完整,更具感染力、吸引力。

新闻也要讲究文色

无论作为一名记者,还是一名编辑,如何才能在稿件中运用好润色这一方法呢?新闻要讲究文色,这是由新闻的可读性和新闻的美学价值决定的。但是,必须坚持以新闻事实为本,润色为末。新闻事实是决定新闻价值的关键因素,如果没有新闻事实这一根本,任记者、编辑精雕细琢,也写不出好新闻来。对新闻稿件的润色,绝非片面的追求华章丽句,矫揉造作,而必须坚持形式服从内容,以更好地展现新闻事实,增强新闻可读性为前提,只有坚持润色为修改稿件服务,才能保证新闻既真实又生动。

文色有浓淡之分,坚持因稿润色,力求做到和谐。当代著名修辞学家陈望道在《修辞学发凡》中指出:文章的浓淡是由所用辞藻的多少而来的,少用辞藻,务求清真的,便是平淡体;尽用辞藻,力求华丽的,便是绚烂体。“平淡体”即文色淡,“绚烂体”即文色浓。由于记者稿件的基色各不相同,每篇稿件都有其不同的文色特点,加之新闻体裁、报道形式多种多样,因而,在润色稿件时,必须从实际出发,因稿润色,宜浓则浓,宜淡则淡,也可浓淡相间。一般说来,消息、人物通讯、事件通讯、工作通讯等,宜着质朴清淡之色;风貌通讯、新闻游记、新闻散文等则宜瑰丽绚烂。在润色时要切忌雕饰过度,那就变成了虚亏,甚至背离实际,违反常理,不合逻辑。总之,润色稿件,讲究和谐为好。

要多从宏观着眼,从思想上升华。许多稿件立意很好,角度不错,且结构合理,材料充实,但缺少灵魂,光泽不足,显得有点平淡。对这样的稿件,应点明主题、深化主题,精心修饰、润色,化平为奇,锦上添花。编辑在修改记者的稿件时,要尊重原稿,保留其特色。当记者是很辛苦的,有许多稿件都是经过深入采访,精心构思写出来的,编辑应当尊重他们的劳动,对稿件从修改、加工到润色,都要慎重处理。特别是记者的思想修养、写作方法各不相同,每篇稿件都有不同的写作特色,而且有些记者在语言运用上有自己的个性,并在长期的写作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因此,编辑在润色稿件时,应注意发现每篇稿件的不同特色和风格,在保留原作特色和风格的基础上进行修饰、润色,切忌曲解原意,损害事实,违背原色。润色要力求有理有据,令人心悦诚服。

现在这个时代信息量太大了,要提高对稿件的润色水平,还应当建立自己的语汇仓库,语汇是润色稿件的基本材料。因为,没有人有时间、有耐心地一篇篇地把新闻看完,都是挑着看。所以你写的新闻要想脱颖而出,吸人眼球就非常重要。一个编辑、记者要真正润色好稿件,就必须加强语言学习,建立自己的语汇仓库,朴淡浓华,货色齐备。记得有一次,有一个基层通讯员拿了一篇稿件来投稿,那一篇抗旱救灾保苗的稿件,但没有抗旱救灾保苗场景。大家知道,没有抗旱救灾保苗场景的主题描写,一般是很难打动人的。仔细看了以后,发现稿件中有群众给烤烟苗浇水,在对稿件润色的时候就想给他添一个对主题场景人物的描写,起初的时候想用“群众在给烤烟苗浇水”,用了以后觉得没有诗情画意,就改为了“天意怜幽草,当地群众挑来一桶桶水,抗旱保烟苗”,结果,基层通讯员看了稿件以后非常高兴,说,这样一来就把稿件的主题体现出来了。当然,有许多稿件,经过修改、润色,稍稍改添三两句话,便使稿件增色许多,韵味不同,常常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猜你喜欢
润色临沧保苗
润色让作文更有文采
依傍着澜沧江的秘境 临沧
云南画报(2021年9期)2021-12-02 05:07:06
6月25日全国铁路调图 云南临沧与丽江间首次开行动车
云南画报(2021年7期)2021-11-13 05:02:33
图说
删繁就简更向好 润色增彩方显美
百年铁路,今朝梦圆 大理至临沧铁路建成通车
云南画报(2021年1期)2021-06-11 06:04:58
农业农村部部署冬小麦抗旱保苗工作
今日农业(2021年4期)2021-06-09 06:59:38
扇贝保苗池水质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案(上)
科学养鱼(2020年3期)2020-12-20 14:20:30
凌海市创建玉米高产示范区技术措施
登高方觉天地厚 继往开来谱新篇——云南省临沧公路局发展回顾与展望
中国公路(2017年15期)2017-10-16 01:3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