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参与创新项目研究实践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14-06-06 16:53李娟等
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4年18期
关键词:创新人才科技创新

李娟等

摘 要:当前,许多高校为了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创新型人才,已从“教学型”大学向“研究型”大学转变,大学生参与创新性项目研究也成了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措施。然而,大学生参与创新项目研究还有诸多的问题和矛盾。文章结合大学生参与创新研究项目的实践,分析了化学专业大学生参与创新项目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弊端,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创新项目;创新人才;科技创新;化学专业大学生

前言

近年来,不少高校实施了从“教学型”大学向“研究型”大学的改革举措[1],努力把学生培养成综合素质高、自主创新能力强、并富有探索精神的复合型人才,从而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这一转型,对大学生的培养目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学生不仅能获得广泛的的基础知识,而且还具备学会学习的能力,如查阅文献资料、动手操作技能、沟通协调能力、团队协作等,不仅完善了知识结构体系,意志力也得到了磨练,使大学生在对待科学研究的态度、认真工作等方面得到认知,因此这一改革是值得提倡的。但凡事都会有两面性,实施的过程中难免会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1 大学生参与创新性研究项目实践存在的问题

1.1 学生缺乏自主创新意识

思想认识误区是学生缺乏创新的主要原因。在我国传统教育思想中,教师是主动者,是支配者,而学生是被动者,是服从者[2]。学生在参与项目实践时,大多都只是依照讲义或者按照老师的要求按步就搬的完成实验。当实验结果出现反常时导师常常会认为是学生的错误操作造成的,学生大多也只会去不停的重复实验,不会去深究反常结果,即使有什么想法也不敢提出,最后只能与此项研究失之交臂。在这样的师生关系中,学生的创新能力不可能得到良好的发展。

1.2 学生不能合理分配时间

做科学研究是需要投入一定的经费和时间的。本科生作为参与者,科研经费往往由指导老师解决,但如何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做到科研和学习两不误,对大多数学生来说难度还是很大的。大学需要修的学分课程负担重,大部分学生的精力只能应付规定的课程和英语四、六级,没有过多的时间思考与科研训练以及创新相关的问题。一部分参与课题研究的学生甚至会出现学习成绩上不去科研也出不了成果的尴尬现象。

1.3 学生参与创新研究难以做到持之以恒

学生刚开始参加科技创新活动时积极性很高,随着时间的推移,不少学生的热情逐渐低落,甚至放弃。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五点。一是因为学习任务繁重、没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出现挂科等现象,最终只能选择放弃。二是由于科技创新活动的持续时间长、工作任务重、要求高,部分参加科技创新活动的学生心态比较浮躁,不能沉下心来认真开展实验和研究。三是由于科研实践本身的性质决定了科研工作是一个艰苦的探索过程,其中还要经历各种失败,学生不能正确对待实验中的失败。四是因为学生的期望值与科研实践有一定的距离,刚开始时对科研活动过程抱有美好的想象,而实践中许多重复性的、琐碎的工作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他们的积极性,出现了知难而退、做事虎头蛇尾、敷衍了事急于求成的现象,未能达到开展科技活动的初衷。五是因为学生没有良好的沟通能力,遇到问题不能与导师和同学沟通好,对此产生厌倦,缺乏严谨的科学研究态度和独立思考、团结协作能力。

1.4 化学专业创新实验研究仍有一定的危险性

化学专业做创新研究必少不了做实验,每次做实验都要接触各种各样的化学试剂,特别做有机的化学试剂大多都是有毒有害的,学生处理不当会有潜在的危险[3]。另外,做实验要用高效液相色谱仪、红外光谱仪、质谱仪、电镜仪等许多大型仪器,操作不当会把实验仪器损坏,责任重大,对此产生一定的心理负担。

1.5 管理力度不够

本科生無论是在理论知识还是实践经验方面还相对比较缺乏,出于安全角度考虑尤其在实验过程中老师的管理和指导是必不可少的。而大多老师都会同时指导硕士生和博士生进行科学研究,而且以此为中心,只有很少的时间和经历去关注本科生。对于主动性不高的本科生把,项目申请之后没有开展实质性的实验工作之类的事情是常常会发生的,有时甚至缺乏老师的指导,导致实验操作错误和安全事故的发生。

1.6 创新平台受到诸多限制

大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主要以“课余活动”形式展开,作为第二课堂的一部分,在科研基金、仪器设备、实验场地等硬件设施等都会受到诸多因素的限制。另外,毕竟本科生能力水平还达不到一定高度,实践经历缺乏,遇事能不能顺利处理还不得而知,所以大多学校对于学生申请的研究项目会对其审之又审,有些项目在审核时就会被直接淘汰。

1.7 成果产出周期长

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多以一年为周期。而从申请课题、实验、论证到数据结果分析、论文撰写和发表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此外,大多数学生大三大四才参与创新研究,可能会面临毕业找工作时还没有完成课题研究。即使课题完成,撰写论文投核心期刊,从投稿到正式发表通常超过1年,短期内会使学生觉得付出没有回报。

2 大学生参与创新性项目研究实施的对策

2.1 学生应打好扎实的基础

本科生不能顺利的完成创新性科研归根结底是因为学生的基础知识欠缺,没有打好扎实的理论基础,哪有能力去谈科研谈创新。学生只有学好相关的基础知识,才能在科研创新之路上作出不错的成绩。

2.2 实施教学改革应为大学生参与科研提供平台与机会

学校和指导老师应该为大学生创新项目做出更多实质性的行动。学校应该尽可能的满足学生们的需求,把工作做到实处,为其提供良好的科研实践条件,为科研的实施提供机会和平台[4-5]。

2.3 合理安排教学任务

大多学校大一大二都安排一些基础课和人文素质课,而专业课程到大学三四年级才开展,等学生们对专业做到真正了解时已经面临毕业没有时间参与到科研项目中,此时大多学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应合理安排教学任务。

2.4 加大管理力度

对于大学生创新项目研究,只有学生自己摸索或只有老师在呐喊,都是很难出成果的,必要的时候应加强指导老师和课题研究成员的监督和管理,从而更好的推动项目的实施,达到预期的成果。

2.5 学生应提高综合素质

大学生应明确自己努力奋斗的方向,不仅要搞好学习,还应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动手能力、沟通能力、创新精神、合作精神,尤其要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在一个科研团队里,与导师和学友们沟通方式直接决定项目能否顺利实施。学生综合素质的高低是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能否顺利开展的关键[6],只有打好扎实的基础,具备一定的综合能力并且不断探索、创新,大学生在课外科技创新中才可能作出一定的成绩。

参考文献

[1]沈明卫,涂澄海,何勇,等.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实践中的问题思考[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8,25(7):134-136.

[2]郝建新,殷凤娟.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27(9):47-48.

[3]许志刚,刘智敏,字富庭.大学生课外科研训练的探索与实践[J].大学教育,2013(18):20-21.

[4]姬广斌.关于应用化学专业本科生创新人才培养的探讨[J].化工高等教育,2009(2):9-11.

[5]周智华,易平贵,刘小平,等.应用化学专业实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6,28(2):133-135.

[6]刘晓云,向晓东,张榜生.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冶金教育,2012(1):85-86.

作者简介:李娟(1993-),云南临沧人,本科,研究方向为现代分离分析,参与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的研究。

通讯作者:许志刚。

猜你喜欢
创新人才科技创新
论以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推动烟草行业可持续发展
山东科技创新与农业国际化战略发展研究
构建推进科技创新的资金模式的研究
基于虚拟仿真技术的地方高校实验教学探讨
提高实验动手能力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基础
高校全员育人的三级管理体系新探
电子信息类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研究
当代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研究
创新人才培养理论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方向
要素投入对区域经济增长贡献率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