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堂模式下初中语文课导入三原则

2014-06-06 10:44武汉市第二十七中学李智
成才 2014年11期
关键词:语文课自学环节

■武汉市第二十七中学 李智

新课堂模式下初中语文课导入三原则

■武汉市第二十七中学 李智

时下,新课改运动正在全国轰轰烈烈地进行着,“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把课堂还给学生”等理念正逐步影响着现在的课堂,学生课前预习、小组当堂展示成为了课堂的核心。近年来,我校经过不断的学习与探索,总结出符合我校校情的“321成功课堂”教学模式,即三学(学生独学、对学、群学)、两展(组内小展、全班大展)、一检测(课堂检测),并以此推广,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当然,任何新事物的实践都会带来一些新的困惑与思考。就语文学科而言,争议最大的,似乎就是语文的课堂导入环节是否该取消的话题。不少课改学校的老师认为,在新的课堂模式下,课堂学习的内容学生已经做过充分的预习,同时新课堂的环节也十分的清晰,如果按照传统的导入模式,已经无法再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因此,在新课堂模式中,导入环节完全可以弱化,甚至取消。然而,对于一篇新的课文而言,曾经无比重要的导入环节真的可以就这样简单地带过吗?笔者认为并非如此,为此。我结合新课改的理念与语文课堂的实践,做了一些探索。

一、课堂导入环节存在的必要性

课堂教学的导入,是指教师在一个新的教学内容或活动开始时,运用建立情境的方式,利用学生的旧知、经验和各种教学媒体,激发学生兴趣,启迪学生思维,并使学生主动学习新知的一种教学行为方式。魏书生老师曾经说过:“好的导语像磁铁,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聚拢起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催人奋进。”因此,我认为在新课堂模式中,导入更是不能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

首先,好的导入能激发学生的自学兴趣与讨论热情。新课堂模式的核心是学生的自主预习与小组展示。而对于语文课而言,长时间的固定学习模式容易使学生产生疲倦感。这时,生动而有趣的课堂导入则起到了缓解这种疲倦感的重要作用。课堂导入,能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兴趣,让他们有更大的热情去对待课前自学的环节,同时也更有话题在小组讨论中表达自己的观点,从而为一堂有效的语文课奠定坚实的基础。

其次,导入能传承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对于语文学科而言,工具性与人文性是和谐统一、缺一不可的。而人文性的感知,则需要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艺术导入,让学生感受到文学、美学的魅力,受到相应的人文熏陶,获得初步的语文鉴赏能力。

再次,导入能做好纽带,衔接新知与旧知。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时,时常要回顾一些曾经学过的内容,而有效的导入,恰恰能够起到这一作用。它把学生所学过的知识,利用新知与旧知之间的逻辑关系,巧妙地铺设桥梁而衔接起来,使学生既复习了旧知识,又为新知识的学习开了个好头,起到了“温故而知新”的作用。

纵观以上几点可以看出,在新课堂模式下,导入环节不仅不能去掉,而且还应有它新的使命与任务。但是,仅仅按照传统模式的导入方式,也确实不能适应新的课堂模式。那么新课堂模式下,究竟应当如何导入呢?笔者认为,语文课新课堂的导入应当遵循以下三个原则。

二、课堂导入应遵循的三个原则

1.学生主体性原则——展示学生

初中学生具有强烈的自我展示欲望,课堂导人也为学生提供了难得的自我展示机会。新课改倡导把课堂还给学生,以教师为引导、以学生为主体,做到师生共同参与课堂教学。必要时,教师要根据课堂教学内容舍得把课堂导人的“权利”交给学生,给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和舞台。

如传统篇目《岳阳楼记》,其实依据导学案的内容,学生早在课前就对文章写作的背景,乃至范仲淹的生平都做了详细的了解。因此在课前无论老师怎样绘声绘色地去描绘导入,台下的学生也没有多大兴趣去认真倾听。如此一来,课堂教学效果必定大打折扣,课堂导入就会成为老师“走过场”的环节。既然如此,老师不妨将这个导入难题交给学生去完成,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规定的时间内去设计课文导入。有了这样的舞台,学生们会绞尽脑汁地去完成好课堂导入,而其他学生也乐得看到同龄人的“表演”,激起他们智慧的火花。曾经就有学生这样处理导入环节:一个小组学生在课前花了几分钟的时间以小品剧的形式来展示作者范仲淹一生的遭遇,这种导入确实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此放手将导入交给学生,无疑从某种程度上更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表现欲,达到了“激情导入”的效果。

除此之外,在新课堂模式中,教师也大可不必拘泥于传统课堂中导入环节的形式,必要时甚至可以将导入与课堂内容合二为一。如在教授八年级课文《诗两首》时,我在课前布置了以小组为单位的朗诵展示要求,同时导学案配以朗读技巧讲解。上课时,我绕过了常见的内容导入,直接以小组间朗诵诗歌比赛的形式开始课堂,其间让各小组同学点评,其他组长给分。以学生的竞赛作为导入,更将课文内容的探究融入其中,使这堂课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2.文本创新性原则——多维思考

当下许多新课堂模式,都十分强调学生的课前自学。从杜郎口的“三三六”模式到二桥中学的阳光课堂“一二四”教学模式,都将课堂教学建立在学生通过导学案自学的基础之上,之后再进行展示。而这样的新课堂模式无疑也对语文课导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传统语文课堂中,老师可以就课文的内容设置悬疑,引发学生的揭谜欲望,从而层层解疑,步步深入;也可以通过对文章和作者背景的介绍成功地激起学生对文本的兴趣。但是,在新的课堂模式中,这一切内容学生已经通过课前的学习而有所了解,那么老师的“悬疑式导入”也就不再会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使课堂的导入流于形式,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因此,要想在课堂的开始,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重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起他们对于文本二次探究的欲望,老师们就需要对文本有更多维的思考。必要时教师要抛弃那些看似必要的基础知识讲解,直接深入到文本中,创造性地发掘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去引发学生的思考。

如传统篇目《桃花源记》,学生通过课前学习,对作者陶渊明个人情况、文章的写作背景都有了一定的了解。所以,在导入时,教师大可不必在这些方面浪费时间。相反,在课文最后出现的“再也找不到桃花源”的情节,却能大大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因此,在导入课堂时,教师可以直接抓住文中最后设置的这一情节,作为课堂的切入点,让学生以此作为话题,大胆地发挥想象,发表自己的看法,然后再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与小组讨论,去印证自己的说法是否有所依据。如此一来,不仅让学生通过自学感悟觉得有话可说,而且也避免了课堂时间浪费于无意义的展示之中。在老师这样的引导之下,学生对文本再次深入探究的兴趣就会被充分调动起来。

3.知识串联性原则——温故知新

在新课堂模式下,学生通过自学,已完成了对于课文中基础部分的学习。那么,教师的导入环节还能够起到什么有效的作用呢?在笔者看来,温故而知新,引发学生对已学过旧知识的思考,串联起新的知识,起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效果,也是新课堂模式下语文课导入环节的重要作用之一。

对于一堂新课,学生的导学案课前学习,绝大多数是对于新课内容的熟悉和探究。而对于旧知识的回顾,似乎会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和话题。如经典篇目老舍的《济南的冬天》,是一篇以赏析语言为主的优美散文。通过导学案自学,学生对《济南的冬天》的句子已经有了基本的赏析,那么教师不妨在课堂之初带着大家一起回顾一下语言赏析的基本方法,同时赏析已学过的写景散文中优美句子,如回顾朱自清《春》中的美句。如此一来既帮助学生重新审视课前自学的内容,在他们思考的基础上引起共鸣,同时也能对所学过的知识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如此方法的课堂导入,虽略显单调,但却也跳过了一些华而不实的导入过场,直接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让学生对课文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纵观以上几种新课堂模式下的导入原则,与传统课堂一样都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带动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作为根本目的的。所不同的,只是在新的课堂形式下,选择更符合新课堂模式、更有实效性的导入形式,如以一来,才能更有利于营造开放活泼的语文课堂气氛,增强语文学科魅力,让学生喜欢语文课,爱上语文课。

责任编辑 廖林

猜你喜欢
语文课自学环节
基于先学后教 培养自学力
必要的环节要写清
教学与自学
对“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的认识和思考
沈尹默:如何自学书法,才能少走弯路?
可怕的语文课
语文课里挣分忙
语文课应该培养什么?
在农民需求迫切的环节上『深耕』
怎样才能上好一节语文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