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情感在教学中生成

2014-06-05 12:32朱陆军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2014年5期
关键词:阿炳二泉映月抗争

朱陆军

课文是情感的载体,好的文章,都充盈着作者的情感,奔涌着作者的思潮,在一字一句之间,情感被渗透,被传达,被倾诉。无数的教育事实也告诉我们:学生通过分析课文中语言文字里蕴含的思想情感而产生的心理意识,再经过老师发自肺腑的真实情感去拨动、震撼情感之弦,学生就会动情,捕捉到作者熔铸在作品中的情和意,获得与作者情感上的共鸣。

一、关注情境创设,让情感在感悟中生成

“情生于境,境能移情”,创设一个师生、生生与文本对话的交互情境,能让学生走进文本,让文本进入学生心里。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学生带到课文所描绘的社会和自然环境之中,让他们仔细品味、咀嚼,受到感染和熏陶。创设情境的方式多种多样,特别是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广泛应用的基础上,我们可以运用更多的方式方法营造氛围,增强文章的感染力,使学生获得更充分的情感体验。

二、关注文本品读,让情感在体味中生成

教学时,我们应借助课文中优美形象的语言,通过朗读、品味的方式,引导学生感受语言的音乐美,领会语言的意蕴美,体验语言的情趣美,由此“走进课文”,获得与作者脉搏跳动的同频,心灵呼唤的同声。例如,教学《灰椋鸟》第5自然段,课文以优美的语言,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一幅百鸟争鸣的画面。首先,我带领学生抓住重点语句读悟,入情入境地体验课文的内容,从中受到美的熏陶。引导学生抓住描写夕阳下的鸟儿的语句,体会其形象美;引导学生抓住百鸟争鸣的语句,体会其生活的乐。其次,加强感情朗读,读出夕阳美,读出鸟儿乐。我既设计了范读、个人读,又设计了全班集体齐读、女生齐读,还设计了师生接龙读。读中有悟,入情入境地体会树林之美,鸟儿之乐。读悟中,学生好像真的变成了一只鸟,同鸟儿一起演奏出一曲“百鸟朝凤”,充分表现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美好情境。如此,既入境又入情,既学文又育人,这种对语言的感悟绝非教师的说教能达到的。

三、关注思维再造,让情感在想象中生成

著名作家冯骥才说:“我想到的东西都会不由自主地变成画面。如果不出现画面,没有可视性,我仿佛就抓不住它们。”写文章如此,我们在阅读教学中也要充分利用想象的功能。例如,对《青海高原一株柳》中“撑立”一词的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想象使“一株柳”的“形”与“神”更清晰,从而引领学生读懂了一棵柳树,读懂了一种精神,更悟得了人生的一个道理:面对困境和艰难,不能抱怨命运,应该以顽强的毅力和韧劲与生存环境抗争。

四、关注审美教育,让情感在拓展中生成

文章本是有情物,课文之所以具有审美教育作用,主要在于作者自己的深刻情感体验通过文章传神地传达出来,可以感染影响读者。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必须“动之以情”,用情感打动学生,激起情感的浪花。

例如,教学《二泉映月》一文,我向孩子们介绍影响最大、流传最为广泛的世界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对《二泉映月》的评价:“我应该跪下来听……”随即引导孩子们思考:小泽征尔崇拜阿炳什么呢?他要跪阿炳什么精神呢?孩子们有的说他要跪阿炳美丽的心灵,有的说他要跪阿炳坎坷的经历……我又追问:他仅仅要跪坎坷的经历、凄惨的人生吗?孩子们经过深思熟虑,有的说他跪的是阿炳对命运的抗争,有的说跪的是阿炳对光明的向往……教师充满激情地向孩子们讲述:小泽征尔跪的是对命运抗争、对光明向往的这种不屈的精神。今天的我们该怎样去听《二泉映月》?苦难本来给人们带来了什么?悲痛、哀伤、哭泣……但是对一个生活中的强者,对于敢于和命运抗争的人来说,苦难是一笔巨大的财富。让我们勇敢地面对苦难吧!

学了这节课以后,在孩子们的心中,《二泉映月》这首曲子表现的不再仅仅是苦难,更有一种超越苦难、战胜苦难的精神。这是在孩子们的心中悄然播下的精神“种子”,这是对这首世界名曲的最好的诠释。

情感是理解文章主旨的金钥匙,是实现语文科人文性的必由之路。语文课堂教学需要情感,而情感需要在课堂中生成。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除了搞好语言文字训练,培养学生语文能力之外,还必须抓住情感这一语文教学的生命之源,及时生成,做到“披文入情、以情悟文、情文结合。”只有这样,语文学科才算实施了成功的素质教育,才算是语文教学本质的真正回归。endprint

猜你喜欢
阿炳二泉映月抗争
Enabling the Movement
Enabling the Movement
张帮主
瞎子阿炳
管弦乐队构建与训练(三)——以弦乐合奏《二泉映月》的主题表现为例
浅谈高职高专音乐赏析课程教学设计的改革——以二胡曲《二泉映月》赏析为例
旋律叮咚响,泉流映月明
——二胡曲“二泉映月”演释[1]的多元化与一元化辨析
顺命或抗争,接着《天注定》往下讲
当代女性:由幻灭到抗争-评系列中篇小说《女人三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