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美红
摘 要: 幼小衔接问题是长期被教育工作者和家长关注却一直没有得到很好解决的难题。近年来,幼儿园和小学教师越来越认识到衔接工作直接影响儿童入学后的适应和今后的健康成长,影响义务教育的普及和质量。在幼小衔接问题中,只重视知识上的片面衔接,不注重幼儿学习习惯、学习兴趣和社会适应能力的衔接,尤其是情感情绪、社会性的发展。本文侧重分析幼小衔接中儿童的情感教育问题和对策。
关键词: 幼小衔接 情感教育 幼儿教育
一、问题的提出与概念界定
(一)研究缘起及文献综述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以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相互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刚入学的一年级儿童面对陌生的教室环境、一张张新同学的面孔,对上课形式与内容,前几天也许出于好奇心而乐不思蜀,但他们内心需要时间调整情绪,更好地适应当下的环境。很多家长反映孩子不愿意上学,压力太大,作业多,上课时间长,存在情绪性障碍。由于幼小衔接不当,造成儿童作为小学生的情感缺失,情绪不佳。
关于幼小衔接的研究,笔者通过查阅文献,归纳总结出我国幼小衔接问题研究大部分集中在对儿童课程内容上的衔接,针对儿童认知的文章约上百篇,如:周香在“小学一年级课堂教学中幼小衔接的现状与分析”中指出小学一年级课堂教学中存在的若干问题,从学生学的情况及教师教的现状分析了幼小衔接中教学衔接状况不佳;[1]尹芳“新时期幼小衔接问题的调查与思考”探讨了幼小衔接内容有效衔接的若干措施等,然而对儿童的情感教育衔接问题较少有学者关注。[2]笔者继承了国内学者的成果,进一步分析了幼小衔接中儿童情感衔接的问题与对策,旨在为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作出贡献,为教育实践领域带来一些思考和参考。
(二)相关概念的界定
1.幼小衔接
直义是指幼儿园与小学教育的衔接。处于幼儿园与小学阶段的学童具有不同的身心发展特征,解决好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问题,对于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提高教育质量都具有重要意义。幼小衔接是幼儿园与小学两个教育阶段平稳过渡的教育过程,也是幼儿在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一个重大的转折期,如果处理得不好,就会对幼儿日后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2.情感教育
《心理学大辞典》认为:“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一般的普通心理学课程认为:“情绪和情感都是人对客观事物所持的态度体验,只是情绪更倾向于个体基本需求欲望上的态度体验,而情感则更倾向于社会需求欲望上的态度体验。”
在英国沃里克大学的一次研讨会上,近10个国家的与会者一致同意情感教育的下述定义:情感教育是教育过程的一部分,它关注学生的态度、情感、信念和情绪,包括关注学生的个人发展、社会发展和他们的自尊,更重要的一面是,超越学生的个体,以关注他们与别人之间关系的效果。情感教育包括对学生的指导和辅助两方面的措施,并且教育的情感方面和认知方面是相互关联的[3]。
情感教育是与认知教育相对的教育概念,指把情感作为人的发展重要领域之一,对其施以教育的力量。重视情感教育,就是关注人的情感层面如何在教育的影响下不断产生新质、走向新的高度,也是关注作为人的生命机制之一的情感机制,如何与生理机制、思维机制一起协调的发挥作用,达到最佳的功能状态。[4]鉴于我国教育的认知方面与情感方面的状况,笔者采用上述对情感教育的理解。
二、幼小衔接年龄段儿童的情感教育现状
(一)教育机构教学情感目标和内容
1.幼儿园阶段的教学目标主要是让幼儿健康成长和学习基本常识,目标基本由三个部分组成:认知、情感和技能。教学活动以游戏形式开展,内容生动有趣,直观易于理解。
幼儿园大班数学:种子排队。
活动目标:(1)学习将收集的种子分类,排列,并做记录。(2)积极探索,分析讨论,感知物体的大小、数量与排列长短的关系。(3)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养成爱探索、勤动脑及良好的操作习惯。
活动准备:(1)幼儿人手一份种子(南瓜子、葵瓜子、西瓜子各十颗)。(2)纸板;大书四本、小书五本。
2.小学阶段的教学转变为以学习知识为最主要任务,分科教学,每节课时间长达40分钟。
课题: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少几的应用题(小学一年级数学)
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求两数相差多少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学会解答此类应用题。(2)通过操作、观察和讨论,初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3)通过教学,向学生渗透比较思想,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从以上两个数学的教学案例可以发现,小学数学关于情感的教学目标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可见,小学教学要求对情感的要求比较宽泛,华而不实,很难具体做到,更没有响应的评价指标。幼儿园教学目标中提出: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养成爱探索、勤动脑及良好的操作习惯。从教学目标中可以得知,幼小衔接中对儿童情感方面的关切做得不足,没有平稳的过渡性和渐进性。
(二)家长
家长在儿童情感衔接的工作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上小学对儿童来说是生命成长中的一件大事,家长应该足够重视和关心孩子。现在一些家长在很多方面依然不够重视、做法不科学。
1.观念层面对孩子的情感发展不够重视
幼儿上小学,家长做的事情大都是给孩子买新的书包,买学习参考书、英语学习机等,都是在为孩子的学习忙碌。未想到孩子的需要,孩子能否适应新的学校、同学、教师,以及幼儿园与小学的区别……
2.行为上对孩子情感发展的忽视
一些家长认为孩子读了小学,算是真正上学,有老师教孩子,家长似乎有懈怠和解脱的心理。幼儿园是保育和教育相结合,到了小学就只接受教育,幼儿园过渡到小学只是一个暑假的时间,儿童如何适应这样的改变,部分幼儿连力所能及的事情都不能做好,这时最需要家长的支持和配合,从而使儿童顺利进入小学阶段。
(三)教师
1.幼儿园教师
面对幼儿的不断成长,幼升小阶段是值得教师关注的时期。大班幼儿是衔接的关键对象,目前,幼儿园教师基本出现两种做法:其一,依然采用典型的幼儿园教学活动方式,对于幼儿即将升入小学的情况没有做好准备,到最后幼儿顺利毕业,但适应小学的学习和生活对儿童而言是比较困难的;其二,幼儿园出现小学化现象,即学习小学生的知识,按照小学生的上课方式上课、考试、做大量的课后作业。
2.小学教师
小学阶段的教师对幼小衔接的儿童情感衔接问题很少关注,班级人数多,工作压力大,儿童忙得无暇东顾,一节课接着一节课。有些孩子依然无法从情感上接受这一事实的到来,为什么没有了保育员阿姨的细心照顾,没有老师的无微不至,不再有熟悉的好朋友可以一起玩耍……小学教师无法做到这些,更少有与儿童的情感沟通,每位科任老师上完课就算完成了任务。
三、儿童情感教育问题的成因
(一)面对升学的压力
步入小学阶段与幼儿园阶段的重大不同是,小学生面临升学的巨大压力,在比较单一的评价体系下,注重理性、认知的教育似乎是理所当然的,而情感素质作为一种软实力,升学或者考试中没有明确对其进行考察,情感素质并不影响学生的升学。学校把升学率的高低作为衡量教师优秀与否、聘任与否、奖惩与否,教师自然视升学率重中之重。
(二)传统文化的桎梏
我国的传统文化中渗透的是贵理斥欲、贵性斥情的文化,董仲舒明确提出“贵性斥情”,即性是好的,情就是恶的;宋明理学强调:存天理,灭人欲。根据古代对象形文字的解释,“教”就是一边给孩子传授经典,一边手里拿着树枝扑打孩子。[5]从我们耳熟能详的俗语中很能反映情感教育在我国传统文化的卑微地位,丝毫不被重视,“头悬梁,锥刺股”、“十年寒窗苦中苦,一举成名天下闻”等。传统文化的影响根深蒂固,一直影响情感教育的实施。
(三)理性主义的影响
人类教育活动虽然有教化情感的传统,但随着近代工业与技术的发展,教育的情感层面日益衰弱,片面追求认知的发展,从而错入唯认知主义、理性之一的轨道。教育内涵的价值理性功能、情感层面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发展。
四、建议与对策
分析了儿童情感教育衔接的现状和影响因素,笔者从学校层面、家长、教师三个角度提出了若干建议与对策。
(一)学校方面
儿童的发展既是连续性的又是阶段性的,这个特点决定了在衔接时期幼小两阶段的特点同时并存,幼儿阶段的特点逐渐减弱,小学阶段的特点逐渐增强。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特点,改进课堂教学方法,重视情感教育的渗透,这是解决幼儿园和小学衔接问题的重要途径。
1.小学低年级教学可以采用整合式的教学,分领域、分模块将教学与学科教学相结合。
2.小学低年级师资要求可以承担该年级的所有课程,除了个别特长科目外,还需要单独开设课程。
3.关于对低年级学生的评价方式采取形成性评价结合最后考试成绩,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利于儿童的全面健康发展。
(二)家长角度
家长应注重孩子的全面发展,以成人、成才为培养目标,适时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方法。
1.充分认识幼儿园教育和小学教育的区别,关注孩子的情感需求。
2.重视家庭教育的作用,寻找适当的家庭教育时机,为孩子提供情感支持和鼓励。
3.尽量多参加幼儿园、小学的亲子活动,建立良好的家校合作关系。
(三)教师角度
教师对学生的影响至关重要,教学中关注情感教育的实施,注重展示并挖掘情感的教学策略。
1.幼儿教师
幼儿园普遍建立起以主题为主的低结构的综合课程模式,这种课程模式比较注重幼儿自身的发展和能力的获得。教师应该积极运用多种教育方式,促进幼儿园和小学教学方面的衔接,从而促进整个幼小衔接工作的顺利开展。
首先,幼儿教师要充分考虑幼儿年龄特点,明确教师定位,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多提具有开放性、灵活性的问题,采用积极、有效的应答方式,促进师幼有效互动。
其次,幼儿教师在儿童日常生活、学习中应该适当鼓励幼儿园活动中的师幼之间、幼幼之间的情感交流,培养幼儿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和乐于交往的良好习惯。
2.小学教师
(1)以知促情
首先,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资料的兴趣,因此,教师应精心选择使用的教学内容。其次,教师应恰当把所选的教学内容组织起来。最后,教师应采用最优的教学模式、策略、手段和方法等。
(2)以情促情
第一,使教材的内容具有情感性,教师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情感迁移、言语情趣、拟人比喻、轶事插入、美感引发等。第二,教师可以通过情感的自我调控,包括自我情绪状态的调控和对所教科目的情感调控。第三,教师应该重视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做到:施爱于细微之处,施爱于需要之时,施爱于意料之外,施爱于批评之中,施爱于学生之间,施爱于教学之余。
参考文献:
[1]周香.小学一年级课堂教学中幼小衔接的现状与分析[J].当代教育论坛,2011,(4).
[2]尹芳.新时期幼小衔接问题的调查与思考[J].早期教育,2008,(6).
[3][英]彼得朗peterL-F-Lang“情感教育的国际透视”《道德教育论丛》第一卷.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310,311.
[4]朱小蔓.情感教育的意识及其特殊机制.教育研究,1993(7):41-45.
[5]黄绮编著.说文解字.香港太平书局,1982:20.
[6]张燕.对取消学前班政策的思考[J].学前教育研究,2009,(11).
[7]王文乔,杨晓萍.人类发展生态学对幼小衔接的启示[J].早期教育,2008,(6).
[8]霍力岩,木全晃子.日本幼小衔接热潮剖析[J].比较教育研究,2006,(5).
[9]李静.透过幼小的“课”看幼小衔接——以幼儿园大班语言活动和小学一年级的语文课为例[D],2010.
[10]洪秀敏,崔方方.美国俄亥俄州社会课程幼小衔接的举措与启示[J].学前教育研究,2011,(9).
[11]崔淑婧,刘颖,李敏谊.国内外幼小衔接研究趋势的比较[J].学前教育研究,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