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锐丽骆海龙代成章
(1 双流县永兴镇卫生院,四川 成都 610217;2 成都市青羊区草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四川 成都 610072;3 成都第一骨科医院,四川 成都 610031)
针刀加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观察
杜锐丽1骆海龙2代成章3
(1 双流县永兴镇卫生院,四川 成都 610217;2 成都市青羊区草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四川 成都 610072;3 成都第一骨科医院,四川 成都 610031)
目的观察针刀加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采用针刀加手法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针刺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总疗效及主要症状、体征。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刀加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优于单纯性针刺疗法,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
针刀;手法;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观察
椎动脉型颈椎病是各种机械性与动力性因素致使椎动脉遭受刺激或压迫,以致血管狭窄、折曲而造成以椎-基底动脉供血不全为主要症状的症候群,头、面部症状较多见。传统的针灸推拿疗法治疗效果并不明确,且治标不治本,容易复发,为分析针刀配合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治疗效果,选取于2011年3月至2012年6月在我院就诊的该疾病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对其中30例采取该方式进行治疗,获得较为满意的效果,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选取60例于2011年3月至2012年6月在成都市青羊区草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接受治疗的颈椎动脉型颈椎患者为研究对象,上述患者病症诊断标准均与《中药新药治疗颈椎病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中的诊断标准相符合。60例患者中,男34例,女26例;年龄28~63岁,平均年龄(42.7±5.3)岁。采取数字标记法将上述选取对象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上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排除标准:①合并严重心、肝、肾等脏器疾病患者;②合并严重精神病患者;③妊娠期、哺乳期妇女。
1.3 方法
1.3.1 观察组治疗:①针刀治疗:A.体位:患者取低头俯卧位。B.定点:a.第一次治疗定点:枕外隆突、双侧枕骨上项线枕外隆突旁开2.5 cm、双侧枕骨上项线枕外隆突旁开5 cm、寰椎棘突、枢椎棘突。b.第二次治疗定点:寰椎横突、寰枢椎关节囊。C.消毒:必要时局部备皮以暴露针刀治疗部位,采用常规皮肤消毒法。D.操作:采用汉章Ⅰ型4号针刀。a.枕骨上项线的操作:刀口线与人体纵轴一致,刀体向脚侧倾斜45°角,与枕骨垂直,进针达骨面后调转刀口线90°角,铲剥2~3刀。b.寰椎棘突操作:刀口线与人体纵轴一致,刀体向头侧倾斜45°角,与寰椎后结节成60°角,针刀直达寰椎后结节,在鼓面上提插2~3刀。c.枢椎棘突的操作:刀口线与人体纵轴一致,刀体向头侧倾斜45°角,与枢椎棘突成60°角,针刀直达枢椎棘突顶点骨面,纵疏横剥2~3刀,然后稍退针刀,再从枢椎棘突两侧刺入,提插2刀,再退针刀于棘突顶点上缘,将刀体逐渐向脚侧倾斜与颈椎棘突走行方向一致,调转刀口90°,沿棘突上缘向内切2刀。d.寰椎横突操作:刀口线与人体纵轴一致,刀体先向头侧倾斜45°角,与寰椎横突成60°角,针刀从正侧面乳突进针,直达寰椎横突尖骨面,将刀体逐渐向脚侧倾斜与寰椎横突平行,在骨面铲剥2刀。e.术毕按压治疗处5 min,检查局部无渗血、肿胀,消毒治疗处,创可贴贴敷治疗点。②手法:治疗每次针刀术后,嘱患者端坐位,术者位于患者背后,右手肘关节屈曲并托住患者下颌,左手扶于患者后枕部,嘱患者慢慢将头向右侧转动,待转到最大限度时,在一瞬间双手协同动作,同时用力,牵拉椎体。同法行对侧牵拉。然后将头扶正。上述方法,每周1次,未治愈则行下一次针刀加手法治疗。治愈或完成两次针刀加手法治疗后即结束治疗。女性患者在经期停止治疗,月经干净后继续治疗。
1.3.2 对照组治疗:对照组采取常规单纯针刺治疗。
1.4 疗效评价标准。治愈:症状消失,体征正常,生活质量提升,能正常生活和工作;显效:临床基本消失,体征基本恢复正常,但存在劳累后或天气剧烈变化椎部不适;有效:症状好转,但仍存在轻重程度不一的眩晕、头痛、颈部不适等症状;无效:症状无变化或加重。1.5 统计学方法: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19.0对上述数据进行处理,以P<0.05为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总治疗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间治疗效果对比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后疗效比较
椎动脉型颈椎病是由各种机械性与动力性因素致使椎动脉遭受刺激或压迫,以致血管狭窄、折曲而造成以椎-基底动脉供血不全为主要症状的症候群。头、面部症状较多见,偏头痛最多见,其次是耳部症状,表现为耳鸣、听力减退及耳性眩晕等,再次是视力障碍,表现为视雾、眼前闪光、暗点、一过性黑朦、暂时性视野缺损、视力减退、复视、幻视以及失明[2]。部分患者可见感觉障碍,表现为面部、口周、舌体、四肢或半身麻木,有的伴有针刺感、蚁行感,有的可有深感觉障碍。解剖学认为,椎动脉异常挤压,会导致椎动脉供血失调,使得大脑缺血,进而引发头痛、头晕等相关症状,这就是椎动脉型颈椎病。而针刀医学将椎动脉型颈椎病归为椎枕肌损伤型颈椎病,主要是由于软组织的动态平衡失调所致。针刀疗法从生物力学的规律出发,联合了中医的“针”和西医的“刀”,二者相互促进;一方面针可刺激局部穴位,以促进气血经络疏通;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外科手术刀的作用,对局部病变的肌肉、筋膜、韧带等进行切割、剥离和松懈,再联合适当的手法辅助治疗,进而改善颈椎病的病理构架,缓解了血管神经卡压,治愈颈椎病。本文研究发现,观察组治疗效果明显好于对照组,这说明针刀加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较为明确,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
[1] 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342-362.
[2] 吴绪平,张天民.针刀医学临床研究[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11:74-75.
R274
B
1671-8194(2014)29-028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