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学生道德教育实效性的提升

2014-06-05 02:47姚月李明建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2014年3期
关键词:道德教育道德同学

姚月+李明建

大学生是科学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是承担未来国家建设重任的重要力量,大学时期对一个人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尤为关键。高校道德教育实效性强有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有助于大学生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中遇到的挫折,从而为其事业发展提供保障。

笔者在2013年5月对宿迁学院2010、2011、2012级的大学生开展了大学生道德状况和道德教育实效性的问卷调查,共发放22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216份,有效率98.18%。本文分析中运用了调查的相关数据。

一大学生道德素质现状及问题表现

当代大学生的道德状况总体上是较好的,主要体现在他们有一定的公德意识、热爱祖国、勤奋学习、有责任心、懂得感恩、渴望有所作为等。本次问卷调查显示,80%的同学能够做到不旷课,上课认真记笔记,对于承诺过别人的事情尽力去实现,主动关心父母长辈,能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有一定的规划。但是,一些大学生由于社会的或个人的原因,思想道德素质问题值得人们注意。当代大学生的道德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缺乏社会责任感,过于关注自我

当代大学生的思想不断受到市场经济和多元文化的冲击,这也助长了他们自私自利、敷衍塞责的心理,责任感淡薄。在问及“是否愿意参加环保公益活动和志愿者服务”时,45.37%的同学回答“非常愿意参加”,但也有49.07%和5.56%的同学认为“无所谓参不参加”和“不愿意参加”。一些同学表示,参加集体活动没什么意思,又浪费时间,但是迫于各种压力有时不得不参加。这一现象表明了他们虽有一定的责任观念和集体意识,但缺乏真正的社会责任感。

弱势群体一般情况下被学界分为两类:生理性弱势群体和社会性弱势群体。前者沦为弱势群体,有着明显的生理原因,如儿童、老年、残疾人;后者则基本上是社会原因,如下岗职工、失业者等。[1]在社会上,有的同学对跌倒在地的老人视而不见,对沿街乞讨的人流露出蔑视的态度。调查报告显示,表示“愿意主动为灾区人民捐款”的同学占27%左右。在问及“你们对待弱势群体的态度和行动能否统一”的问题时,85%以上的同学给出否定答案,表示自己做得还远远不够。

2追求生活时尚,贪图安逸享乐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需求也逐步多样化,大学生的消费状况尤其值得关注。在生活上,部分家庭经济条件较好的学生追求高质量化,吃讲排场,穿讲高档,玩也要追求多样化。他们在一些聚会上一掷千金,对于昂贵的电子产品狂热追随。对于这种风气,22.69%的同学认为“很正常,谁都想追求物质生活”,而59.25%的同学认为“有点担忧,想去阻止”,18.06%的同学感到无所谓。在学习上,学生能容忍上课玩手机、迟到早退甚至逃课缺课的现象。

3行为举止失范,公德意识较弱

在个人行为举止方面,有些同学显得过分随意,自控能力较差。在问及“你会随意践踏草坪和乱扔东西吗”的问题时,14.81%的同学回答“从不”,76.39%的同学回答“偶尔”,8.80%的同学回答“经常”。对于随地吐痰、考试作弊和损坏公物等行为超过75%的同学承认自己做过。这一调查数据显示,部分大学生缺乏道德修养,对于维护社会公共利益方面的责任意识十分淡薄。在人际交往方面,部分同学不能冷静处理和同学之间的矛盾,往往失去理智采取暴力手段,伤人伤己。

4急功近利,缺乏道德信仰和实干精神

目前,一些大学生存在急功近利的思想,只要对自己有利的事,就会采取各种手段竭力争取,甚至通过不良渠道。数据显示60%的同学平时不认真学习,40%的同学考试的时候有作弊的思想。还有少数同学为了入党或者评先进,甚至请客、送礼给同学为自己拉选票,这些行为说明当代社会一部分大学生有急功近利的思想,不愿意通过自己的努力赢得荣誉和尊重。这些不良行为表明大学生缺乏道德信仰,在利益面前容易迷失自我,缺乏实干精神。

二大学生道德缺失的原因分析

1市场经济的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

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经济迅猛发展,但市场的负面效应也影响到大学生,主要体现在青年学生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道德行为、生活方式的改变。市场经济的功利性原则,造成许多同学忽视坚守精神追求和自我价值,一味贪图个人享乐,利己主义和拜金主义风气盛行。官员贪污腐败现象和不正之风时刻刺激着学生的神经,屡见不鲜的“拼爹”现象无疑造成许多学生的不平衡心理,使他们原本积极向上的价值观扭曲,动摇了他们对理想追求的信念。

2高等教育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高等教育改革探索实施以来,取得了不少成就,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但改革中依旧存在不少问题。十多年来各大高校纷纷扩招,人才培养质量有所下滑,学生的道德素质情况不一。在知识经济时代,社会竞争更多依靠人才的综合素质和创新意识。许多高校忽视道德教育的实践性原则,道德教育效果不佳。要保证道德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就要以人为本,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放在改革的首要地位。

3信息时代互联网带来的影响

在这个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互联网融入到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它对人们的影响潜移默化却又深远持久。调查显示,在“您通过哪些渠道获得道德教育知识最多”这一问题上,50%的同学选择了“网络”途径。目前,各大高校中都存在数量不小的网络成瘾者,并且有不断蔓延的趋势,他们大多沉迷于聊天购物或者网络游戏。青年学生思想活跃,但他们没有足够发达的心智,辨别是非的能力也不强,网络上的不良信息很容易影响他们的价值观和道德观,使他们道德失范。

4道德教育效果不明显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许多高校都重政治说教而轻道德教育。政治伦理代替了公民伦理,德育内容变得抽象化、高标化,德育形式变得简单化、强制化,有的大学生连起码的公民道德意识和行为都没有形成,出现了到现在还要反复强调“不要乱扔垃圾,不要大声喧哗,不要随地便溺”等道德督导,传统道德教育的扭曲逐渐导致了大学生道德基础的缺失。[2]古希腊思想家和哲学家德谟克利特曾说过“应该热心地致力于照道德行事,而不要空谈道德。”一些大学生只会空喊口号而缺乏实际行动,道德状况令人堪忧。

三提升道德教育实效性的对策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第十三条指出:公民道德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要靠教育,也要靠法律、政策和规章制度。[3]因此,高校要不断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不断提高认识,从实际出发,改进道德教育薄弱环节,强化教育与管理,注重实践和创新。此外,我们还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先进的教学方法,一改德育课堂以往的呆板,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道德教育实效性。

1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主渠道、主阵地,但一些同学没有给予这门课应有的重视。教育工作者应该采取必要措施来加强学生对这门课的重视,通过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改进教学方法,准确把握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来增强思想道德教育的针对性。高校还应拓展教育内容,将课堂讲授与课外活动相结合,引导大学生把理论与实际、学习与运用、言论与行动统一起来,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2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先进的多媒体教学设备进入高校教室。多媒体教学可以利用海量的网络教学资源,使授课形式和授课内容丰富多彩。多媒体教学图、文、声、像并茂,从多角度调动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改变了传统封闭的教学观念,打破了书本的局限性,使道德教育不再是枯燥的理论学习。把社会上的热点问题与案例同理论知识相结合,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将道德教育的理论学习带到一个新高度。

3着力突出社会实践教育

传统的道德教育具有封闭性、与现实脱节的缺点,大学生们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习惯空喊口号,缺乏社会实践。高校有必要加强学生团体的建设,让同学们自己组织宣传,举办社团活动,更好地深入社会,服务人民群众,在实践中强化责任意识,体味人生价值所在。大学生社会实践可以采取公益劳动、社会调查、文化辅导、法律宣传活动和科技大赛等形式。所谓实践出真知,只有付出实践才能从根本上提升自己的道德水平,否则只是空谈道理。

4引导大学生自觉增强自身道德修养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环境影响人的成长,但它并不排斥意志的自由表现。”社会、学校和家庭的教育固然重要,但这些都是外部因素,个体内在品质的形成只有在充分调动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基础上,并以系统完善的道德教育作为辅助,才能真正提高大学生的道德约束能力,并最终引导个体的道德行为不偏离正轨。这样,大学生在走上社会之后,就能够自觉肩负起社会和家庭的责任,将个人理想融入到社会理想之中,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力量。

5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高校应该充分发挥其在弘扬传统文化中的领头作用,并把它作为德育工作中的重点内容,引导大学生形成共识。高校应该结合当地的人文风貌、地理环境和历史积淀,来激发学生们对当地历史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高校积极弘扬传统美德和优秀文化,能够使学生们沉浸在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氛围中,陶冶性情,培育“有容乃大”的胸怀和气度。

参考文献

[1]张倩,商世杰,刘志远.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现状调查[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8).

[2]潘玉昆.大学生道德教育问题的反思[J].高等农业教育,2007(1):33—35.

[3]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N].人民日报,2001-10-25.

猜你喜欢
道德教育道德同学
中小学信息道德教育研究二十年:回顾与展望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整合校外教育资源 做好青少年道德教育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同学会上的残酷真相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
如何对幼儿开展道德教育
成人:道德教育的使命
应接不暇 骑虎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