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建欣,北京市中关村中学党委书记,德育副校长。北京市学习科学学会心理专委会监事长、海淀区学科带头人、海淀区青联委员、海淀区第六届科协委员。
《中国教师》:每个学校的生涯规划工作都有不同的开展方式,具体而言中关村中学是如何开展的呢?
祁建欣:我们主要是通过主题班会与年级活动开展的。2009年我们加入了海淀区高中生涯规划课题,我们自己确定了一个子课题,学校定位在以班会课与年级活动作为载体,以行动研究的方式对学生开展人生规划。我们的班会从高一至高三是系列化的,每个阶段有不同的侧重点。高一侧重学业,高二侧重兴趣、心理方向,到高三就更侧重职业与专业。2009年开学后,教育处在高一新生入学大会上,首先对高中学生的个性发展进行了介绍,各学科的备课组长也为学生讲解高中学业跟初中的不同之处。学生并不清楚,他们没有经历过,但老师可以先把这些内容介绍给学生,让学生有初步的了解。同时我们还在高一学段专门邀请专家给学生开展人生规划报告。所有这些都是让2009年这一拨入学的学生开始有规划意识。
从高一升入高二后,除了学业方面的指导,学生还面临着文理分班的任务。我们借助一些测试工具,以学生与老师交流以及老师与家长交流的方式了解学生的个性特征、兴趣爱好,并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选定将来的文理方向。除文理分科外,高二还加入了心理方面的指导。我们以一系列主题班会的形式让学生来了解自身的个性特点与兴趣爱好。高一下学期与高二上学期,班主任在集中学习的基础上通过班会课给学生进行人生规划指导。班会有不同的主题,如刚才所说的学业规划类的、职业类的、兴趣方向类的。到高二下半学段,慢慢就要给学生专业与职业方面的引导。学生读了高三后会面临大学选专业的问题,这也是我们当时感到比较困惑的地方,因为我们毕竟是在高中教课的老师,对于职业、专业了解较少,只能说了解自己的职业,其他一些职业还不能说特别了解,所以主要还是把大学招生简章中的内容介绍给学生,更多的是让学生在假期里自己去了解不同的职业类型。我们把这个任务作为学生假期社会综合实践活动课题,让学生去了解他的家人或他周围人的职业,包括职业内容,从事这个职业所要具备的能力、素养等,了解清楚后,还要通过班会的形式与其他同学交流、分享。
同时我们教育处也把大的年级活动与人生规划相结合,我们把学校的两个德育特色活动——“学习周恩来”、“院士的故事”融进了人生规划当中。从1995年至今,学校坚持“传承伟人恩来精神,为中华崛起而读书”这一德育主题,“争创周恩来班”、“周恩来奖章”等活动贯穿始终。我们也以“学总理”、“青少年励志”教育学生,同时也与人生规划挂钩。周总理十二三岁就立下了为中华崛起读书的志向,所以用这个来教育学生,也能激发学生树立远大志向。另外,“院士的故事”是与学校特色相关的一个德育活动。我们学校地处中关村核心区,周围的高校、科研院所非常多,有将近140多位院士曾为学校题词。学校有一位退休的德育校长,带领学生到30多位院士家里采访,一方面了解这些院士在他的专业领域里所做出的成绩,更重要的是进一步挖掘这些院士在青少年时代所立下的志向。他们都是在年青时代立志,同时又坚持不懈才能取得最后的成就的,所以我们通过挖掘这些院士的故事来启迪学生,同时我们也编写了《院士的故事》这本校本教材。因此,我们是把学校的两个德育工作也融入到人生规划当中来,使学生明白这件事并不是空的,而是通过氛围的营造,让学生发自内心地有一种规划人生的意识。
《中国教师》:您刚提到的班会从高一开展到高二下学期,但同时我也觉得高三是十分重要的,是学生真正面临选择的时候,他们要选择专业、大学,学校有没有针对高三开展一些特殊的指导?
祁建欣:到高三我们更多的是通过“微班会”的形式指导学生,因为学生学业比较紧张,所以到高三段也就更加灵活,不需要拿出整块儿的时间了。更多的是下午两节课后,或中午时段,班主任结合学生情绪特点或高三某一个阶段学生的紧张度,对学生进行减压或鼓励。另外一个是专业的指导,我们请过专家给学生做专业报告,但效果并不好。因为学生的兴趣是多样的,而且现在的学生也有自己的想法,他们的个性、特长比较明显,也很愿意外显,不掩饰自己,所以,我们更多的是让学生自己通过高中前两年的积累来选择愿意从事何种职业,了解某一职业需要什么条件,然后分析自己的优势,跟老师交流协商。高三有导师制,现在高三每班差不多有40名学生,有6至7名任课教师,每名教师负责6至7名学生,这些教师除了在学业上对学生指导,也需要在学生的职业、专业方面对学生提供帮助。教师可以通过查阅资料或向专业人士咨询的方式帮学生解答疑惑。而且高三的导师也会把学生家长约到学校共同讨论学生的专业及职业选择。家长一方面考虑学生对哪些方向感兴趣,另一方面会利用自己的资源帮助学生。
《中国教师》:除了通过班会及活动的形式去指导学生进行规划外,是否还有一些其他方式,如课程、校外活动等来补充呢?
祁建欣:我们希望通过学校课程设置、活动开展,让学生的科学素养、科学态度、科学意识、科学探索精神有进一步提高。所以我们在课程上开了一些高端精品选修课,这些选修课都是我们请科研院所的博士或者一些科研院所负责人与学校教师共同开设的。比如“白色技术与我们的生活”是与中科院化学所合作的,“生物多样性”是与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合作的,还有“食品安全与我们的健康”是与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研究院合作的。我们共开设了8门选修课,到目前为止已经开设两年半了。除此之外,我们还开设了“科学人讲坛”,主要通过请进来或走出去的形式让学生感受科学的前沿发展。我们邀请一些学者来报告,第一讲请的是丁肇中院士,之后也陆续请了很多。同时我们也与中科院情报中心联合,利用周六上午的时间,组织学生去听讲座,或者开展小型沙龙,与专家进行互动,都是为了让学生了解更前沿的科学知识与技术。另外,利用周四下午或双休日,班主任带着学生到各研究所,走进实验室与科学家们一起进行研究。现在我们学校每年都有北京市或全国科学创新获奖的学生,这些学生高三毕业后一般都能考入心仪的大学。
《中国教师》:学校生涯规划有哪些保障措施?
祁建欣:首先在师资方面,校长是非常支持的,我们有一个由教育处领头,所有高中班主任参与的人生规划团队;另外我们也参与海淀区教科所组织的区级现场会、观摩展示活动、外出考察,校长在时间上都给予大力支持,希望老师们把好的经验带回到学校。另外,班会时间是学校规定好不能变的,每周四下午第二节课,是60分钟的班会课时间,我们一般都利用这个时间对学生开展系列的人生规划指导活动。
《中国教师》:学校生涯规划指导从2009年至今已经有比较长的时间了,您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
祁建欣:人生规划从本质上来说是一个持续一生的过程,对于高中生而言,它一定要贯穿到高中三年当中,而且生涯规划最重要的目标是让学生有一个规划意识。有一句话叫做“爱其生则为之计长远”,热爱学生,就一定要为他的长远发展考虑,让学生结合自身的特点,学生会制定每一阶段的发展方向与目标,学会规划、善于规划。同时,老师和同伴要督促他学会坚持、不放弃,逐渐地走得更远。
《中国教师》:生涯规划开展到现在,学生与没开展之前相比有哪些改观?
祁建欣:学生积极进取的态度最近这些年有了明显改观,学生的整体素质有所提高。学生相对来说有了自己的目标与理想,虽然不能说十分清晰,因为规划是在家长与教师的指导下不断调整与纠偏的过程。另外,学生在求知欲方面也有了非常大的提高,班会课、班级活动的开展,并没有影响他们的学习,反而促进了他们兴趣的发展。现在高校招生并不是一考定终身,自主招生、特长选拔将来都能让学生选择一个与他的兴趣爱好及志向相关的专业。在我看来兴趣是最重要的,不能强迫学生选择,一定得结合他的兴趣及爱好,那么在高中阶段就一定要搭建平台,把他的爱好挖掘出来。
《中国教师》:在开展生涯规划过程当中,学校自身还存在哪些问题?
祁建欣:现在感觉比较困难的是如何把学生的兴趣爱好真正挖掘出来。我们还需要提供更好的平台与空间,在活动设计上要更关注学生的需要,学生每一年都不一样,那么学校原有的活动也要不断调整。
同时,高三升学时对学生的专业规划也需要进一步加强,真正帮助学生选择一个喜欢的专业,这也不是很容易。教师如何指导也是一个问题,因为教师的主要任务仍旧是教学,关于专业指导,教师也在不断摸索当中。从2009年到2011年进行了一轮,班主任又带了高一年级,他们自己在人生规划当中又增加了一项“生命教育”,教师在这一过程当中也在对问题进一步思考与反省,所以教师也需要不断成长。
《中国教师》:针对以上您提出的学校的困惑与问题,您有哪些好的建议?
祁建欣:现在我们能够利用的就是自身队伍的建设,我们希望能有专业机构的人士如教科所、北师大这些机构的专业人员结合教育改革的形势对教师进一步培训;另外需要依靠家长与社会资源更多地服务学生。通过家委会或家长学校,家长向学生提供一些职业方面的指导。对于社会资源而言,教委现在有“社会大课堂”项目,他们可以为学生提供社会实践基地或一些活动项目,这也是一种很好的方法。
另外,希望能有一些比较好的专业机构提供一些大学的数据,如专业方向、就业趋势,如果能把这些信息提供给高中,高中与大学也就能够比较好地衔接。因为,现在还是我们自己在做,大学是不是这样,我们也并不是很清楚。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责任编辑:赵彩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