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佑发
一、基础教育质量监测日益受到高度重视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世界各国的竞争演变成人才质量的竞争。“基础教育质量成为提升国家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1]鉴于此,国际组织及世界各国政府都极其重视基础教育,运用教育质量测评项目来把握教育质量现状,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如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在全球实施的“国际学生评价(PISA)”项目、国际教育成就评价协会实施的“国际数学与科学研究趋势(TIMSS)”项目等。一些国家或地区从国家或区域战略出发,高度关注教育质量,通过基础教育质量监测这一举措来提高本国基础教育质量,如美国、芬兰、加拿大、日本、法国、墨西哥、新西兰、中国香港等。美国总统奥巴马上台后,致力于以教育质量为本的教育改革计划,主张改革目前的教育评价体系,提高课程目标,承诺为各州提供财政援助,鼓励开发更高级别的评价体系。2006年,法国政府出台《共同基础法》,规定小学生、初中生在毕业时必须要具备的基础知识与核心能力,其教育质量监测得到更广泛的重视和进一步的提高。墨西哥政府也与各州政府、高等教育机构、民间团体、企业界签署了《提高教育质量社会契约》,强调提高教育质量是全社会的任务,对国家未来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随着“两基”攻坚任务的基本完成,我国基础教育迈入内涵发展阶段,由注重规模向注重质量转变。广大群众对教育的需求也从“有学上”开始向“上好学”转变,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便是提高教育质量。教育质量监测要体现素质教育的取向,以人为本,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发挥导向作用,逐步推动基础教育质量的提高[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建立国家义务教育质量基本标准和监测制度”、“加强教育监测、改进教育教学、完善教育问责”等内容。由此可知,当前开展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全面、准确地了解教育发展的基本状况尤为重要。
二、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的国际趋势
1.学生体质监测成为常态
19世纪末,美国、日本以及欧洲的一些国家就开始进行了学生的体质测试。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当时的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在全国范围内极力推动国民体质的发展,这一主张源于克诺斯—韦伯健康测验令人震惊的结果[3]。因为结果显示,美国大多数儿童的健康水平明显低于欧洲。1956年,美国健康体育文娱协会制订了5—12年级学生体育测验的及格标准,并在全美50个州推广青少年身体素质测验。20世纪60、70年代,经过对身体素质测定内容长期的争论后,美国体育界认为身体素质应该分为两类,一是与健康相关的体质,二是与运动相关的体质。因此,体质测试分为“与身体健康相关的体质测验”和“与运动技术相关的体质测验”两种测试。
在日本,体质俗称体力,包括行动体力和防御体力两种。自1964年开始,每年的5、6月份,日本会在全国范围实施统一的体力测试,测试完毕后由文部省向全国发布体力测试报告。他们将体质测定的各项指标和全国均值印制在中小学生的学生手册以及体育教师的教学用书中,便于学生把自己的各项结果与全国同年龄、同性别组的均值进行比较,从而能够准确评价自己的体质。不久前,日本文部省还把“抑制中小学生体力下降趋势、提高其体力的目标”列入修改后的《体育振兴基本计划》中[4]。如此完善的测试制度和管理体系,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日本中小学生体力的增长。
欧盟成员国早在1978年便统一签订了运用同一测试标准的多边协议,于1986年出版体质测试的指南,成立协调各国学生体质测试工作的尤罗菲特委员会,检查和比较各国的测试结果,针对各国测试工作和测试结果提出相应建议。
2.学生的健康生活方式备受关注
学生体质健康除了会受到遗传与饮食的影响外,另外的重要影响因素就是日常的体育锻炼。西方发达国家对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也非常关注。
美国学校体育教学的主要内容也包括健康教育,因为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同样重要,而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和健康知识的掌握则是预防疾病的重要途径。1984年,美国开始了名为“行为危险因素的监控与调查”的项目调研。此项目有关于体育健身的分问卷,包含对9岁以上学生体育锻炼的强度和频率的调查。此项调查从1984年开始至今,每年都会做。自1990年开始,它被纳入“健康公民计划”,此计划从1980年起每10年发布一次[5],最近的一次为2009年发布的《健康公民2020》。自1984年以来,这一项目调查积累了众多青少年学生体育锻炼的宝贵数据,可以发现学生体育锻炼情况的变化趋势,为政府制定目标提供可靠的依据。
1981年,加拿大政府成立“加拿大健身与生活方式研究中心”,每年都会进行体育健身情况的普查。针对7岁以上的儿童、青少年学生,他们开展纵向追踪研究,在对1990年、1994年和1998年的3次调查数据比较中发现,加拿大青少年每周在课外参与2次以上体育活动的女生比例少于男生,男生和女生随着年龄增加,体育锻炼频率会有所下降。但是大多数学生仍在课后每周参与4小时以上的体育活动,这说明他们的锻炼频率虽然减少,但是锻炼持续时间却延长了。此外,在课后参与有规律体育活动的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2倍,且随着年级上升,比例也会增加。
3.与体育教学相关的运动技能被纳入监测内容
美国持续10年的调查显示,全国青少年的健康水平在不断下降,使得一些美国体质研究专家认为“仅仅采取测验作为增进青少年健康的手段已经失败”。由于美国以往的体育锻炼标准严格地说只是一种测验,与体育教学内容没有直接关系,缺乏行政措施保障,是否测验由体育教师自行决定,政府对此没有统一要求,所以美国早在“1988年就开始在各类学校推行《最佳健康计划》”[6],调整测试项目,旨在改进体育教学,促使学生积极参加校内外体育活动。这一重大改进能够加强体质测验和体育教学的联系,促进学生在体育课堂上对体育技能的学习和掌握。endprint
新西兰自1998年开始对四、八年级学生的体育与健康情况进行监测。每4年一轮的体育与健康监测框架包括三部分内容,即个人健康与身体发展,动作概念与运动技能、与他人的关系,其中“与他人的关系”包括部分运动心理品质的测评,主要有情绪调控、团队精神及合作与竞争。
三、我国现行学生体质健康监测情况
我国政府历来都把增强人民体质、提高健康水平作为国家发展的一项基本国策。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对把握我国学生体质健康的现状,积累我国学生体质健康的基本数据,了解我国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发展动态,对进行学校体育卫生宏观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教育、体育、卫生等政府部门组织的关于青少年儿童体质与健康的监测与调查工作主要有:
1.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
自1985年开始,教育部、体育总局、卫生部、民政部、科技部等五部委每5年就会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一次调研,截止到2010年一共进行了6次调研。调研的内容有:身体形态(包括身高、体重、胸围)、身体机能(包括肺活量、血压、脉搏)和身体素质(包括力量、速度、耐力、柔韧性和灵活性)。相应测试的项目有:立定跳远、握力、引体向上、坐位体前屈、仰卧起坐、1000米跑、800米跑、50米×8往返跑等。
2.全国学生体质健康监测
2002年,教育部建立“全国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网络”,决定每2年(偶数年份)对我国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进行监测。监测对象为7~22岁的在校学生。监测内容有:身体形态(包括身高、体重、胸围)、生理机能(包括肺活量、握力)和体能素质(包括台阶试验、50米跑、立定跳远、1分钟仰卧起坐、坐位体前屈)。
3.《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
从2007年开始,教育部要求各校每年自行组织实施一次监测,并将监测结果上报至教育部指定网站。测试内容分必测项目和选测项目。必测项目有身高、体重和肺活量。选测项目涉及坐位体前屈、50米跑、立定跳远、跳绳、踢毽子、仰卧起坐、投实心球、台阶试验、握力、1000米跑(男)、800米跑(女)、引体向上。选测项目会涉及部分运动项目,如篮球运球、足球颠球、排球垫球。
四、我国现行学生体质健康监测问题
我国实施学生体质监测工作已多年,纵观监测结果,“2005年与1995年相比,我国学生的形态发育水平提高,营养得到改善,贫血患病率降低。”[7][8]2004年与2002年和2000年比较[9][10][11],学生的形态发育水平逐步提高,但力量、速度、爆发力、耐力、柔韧性等素质均有所下降,肥胖和近视的比例居高不下。从我国现行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具体实施情况来说,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监测内容较少涉及学生体育运动技术
监测内容较少涉及学生体育运动技术,不能整体反映学生体育学习质量。体育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学习体育健康知识、技术和方法为主要内容,以增进学生健康、培养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为主要目标的一门课程。学生体质健康水平能部分体现学校体育工作的质量,但不能整体反映学生体育学习的质量。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与学生运动技能的掌握关系密切,如果学生在学校体育课堂上未能熟练地掌握运动技能,他们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将会更加困难,体育锻炼的频次和效果必将大打折扣。尽管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中罗列了一些运动项目,但由于是选测内容,在实际测试中,很多同学会回避这些测试内容。
2.监测内容较少涉及学生体质健康影响因素
与学生体质健康有关的各种影响因素有社会、学校、个人和家庭等多方面的因素。例如,学校因素会涉及学校教学场地和设施、学校师资力量、体育课程开设及课外锻炼时间。只有增强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影响因素的分析,才会厘清学生体质健康差异状况和体质健康水平下降的原因。体质健康影响因素的监测涉及学生、教师、校长、家长等多个对象,但实际测试仅仅针对学生本人的人口学变量进行收集。
3.体质健康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值得商榷
有关的体质健康监测数据是由学校组织实施并上报的,数据的准确性值得商榷。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现行做法是由各个学校自行组织实施,并自行上传到指定网站。由于有些学校体育师资力量紧缺,加之监测工作监管缺失,编造瞒报的情况时有发生,极大地影响了监测结果的科学性。
4.《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调整更新力度不足
2007年,教育部颁布《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并在全国各级各类学校全面实施。但从实际测试情况来看,这一健康标准的难易度和差异性需要根据社会变化与区域差别给予进一步的调整与更新,以期满足新时期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的要求。
5.未能对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结果与学生学业质量做整体评价
党的教育方针强调学生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特别要针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做出整体评价。但目前的学生体质健康由教育部或国家体育总局作为专项工作独立进行,未能与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的学业质量监测工作进行有效对接,使教育质量的整体评价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推广受到限制。
五、提升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的对策与建议
中小学阶段是学生身心健康和各项身体素质发展的重要时期,是决定个体未来健康的关键时期。中小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不仅关系个人健康成长和家庭幸福生活,而且关系我国人才培养的质量,关系整个民族的健康素质。中小学生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既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又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方面。为进一步做好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工作,针对原有工作的不足,提出以下建议。
1.开展包括体质健康在内的学生“体育与健康”教育质量监测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提出,“课程强调在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的过程中,通过适宜负荷的身体练习,提高体能和运动技能水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因此,全面的体育教育质量监测不仅包含对学生体质健康的监测,还应该涵盖对体育知识和体育技能的监测,要在原有体质健康监测内容的基础上增加关于体育知识和运动技术方面的必测内容。通过运动技能的监测,推动体育课程教学,促进学生运动技能的学习与掌握,使学生掌握和精通这两项运动技能成为可能。endprint
2.增加学生体质健康影响因素方面的监测
通过分析体质健康影响因素的监测结果,教育部门可以加大资金投入、合理配置师资、开足开齐体育课程,减轻学生学业负担,确保他们拥有充足的体育锻炼和睡眠时间,更好地促进师生身心健康发展。根据监测结果和改进状况,国家要对工作不力的地区政府和负责人进行问责,有效改善中小学校体育工作,促进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提高中小学生身心健康水平,从而提高我国基础教育阶段人才培养的综合质量。
3.委托第三方进行学生“体育与健康”的权威测试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学生体育学习给予高度重视,提出“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与“强化国家教育督导,委托社会组织开展教育评估监测”等内容。长期以来,我国对基层体育课程、体育锻炼和体育运动的开展并未形成刚性的督查手段和问责措施,忽视学生的体质健康,一些地方甚至以牺牲学生的身心健康为代价获取学业分数和升学率。因此,委托第三方进行基础教育阶段学生“体育与健康”的现场实测势在必行。
4.将体质健康水平与学业质量整合起来评价基础教育质量
近年来,学生体质健康的监测结果不容乐观。虽然学生身高、体重等身体形态指标持续增长,但是学生肺活量、速度和耐力等体能素质则持续降低,而且肥胖率和近视比例在不断增长。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社会上存在一种倾向,众多家长和教师重智育、轻体育,重升学、轻素质,重营养、轻锻炼。因此,我们需要根据新课程标准重新认识教育理念,将体质健康水平与学业质量整合起来评价基础教育质量,科学合理地引导各相关部门,尤其是家长、教师和全社会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质量观,促进素质教育的全面落实,推进教育公平。
本文系“中小学体育的质量测评与促进研究”课题阶段性成果,得到“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编号为SKZZY2013023。
参考文献:
[1]董奇.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体系[J].人民教育, 2007(Z2):2-3.
[2]辛涛,李峰,李凌艳.基础教育质量监测的国际比较[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5-10.
[3]杜海燕,肖林鹏.美国青少年体质健康服务现状与启示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1,27(9):1-6.
[4]文部科学省.日本体育振兴计划[EB/OL].http://www.mext.go.jp/b_menu/shingi/chukyo/chukyo5/gaiyou/06073117/001.htm,2011-11-15.
[5]杨少锋,尤桂杰.中美体质研究之比较[J].体育学刊,2002,9(4):136-138.
[6]于可红,母顺碧.中国、美国、日本体质研究比较[J].体育科学,2004,24(7):51-54.
[7]邢文华,廖文科,季成叶,等.1979-1995年我国16省市省会汉族学生身体形态、机能和素质进行的动态分析[A].第五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1997:125.
[8]国家体育总局.第二次国民体质监测报告[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7.
[9]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中国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网络2002年监测报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10]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中国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网络2004年监测报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11]国家体育总局群体司.2000年国民体质监测报告[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2.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体育与运动学院)
(责任编辑:孙建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