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生文+曹晓荣
楚雄技师学院地处云南省中部的楚雄彝族自治州,是一个听起来很不起眼的学校。他们所在的楚雄彝族自治州的1市9县中,就有7个贫困县。
但正是这个创建于1973年、听起来很不起眼的学校,近年来却创造了不少奇迹:2003年,该校只招进学生800人,到2013年,招生却达到3000多人,而楚雄州其他15个职业学校中,没有一个招生人数超过1000人;2003年,该校在校生还只有1690人,2008年一跃成为万人大校,这在全国贫困地区中,是非常少见的;2003年,该校校园面积只有120亩,2008年一跃达到685亩;1996年,学校实训设备价值只有区区100万元,2014年实训设备价值超过1个亿。
近10年,他们创造的奇迹还连带引发了一个奇迹:不仅引来了一样与他们身处不发达地区的学校校长的关注,纷纷来此取经学习,而且也引来了一些沿海发达地区学校的校长前来参观考察。
他们是如何成为职校中的翘楚的?带着这个疑问,记者走进了楚雄技师学院,专访了学院院长刁晋光。
把学生实训做实——
实用、够用、管用
楚雄技师学院不仅规模大,现有在校生10429人,在校生规模连续6年保持在万人以上,是云南省在校生规模最大的技工院校,而且毕业生就业率连续7年保持在98%以上,学生、家长、用人单位满意率均达90%以上,很多用人单位反映,该校毕业生综合素质高,动手能力强。
这一切得益于院长刁晋光实实在在抓学生实训的做法。
“企业需要什么样的工人,我自己是清楚的。”刁晋光重视学生实训与他的经历有关。做教育工作之前,他曾在一个机械厂工作了17年,其中当过5年的工人。在工厂里上过两年的“七·二一工大”,学习机械制造,后来又考取电大工业企业管理专业学习了三年,回来又搞技术工作和管理工作,最后当了副厂长。
刁晋光认为,在技工院校,不一定强调知识的学科性、系统性,“实用、够用、管用”就行。关键是要教会学生技能,教他们如何当一名合格的工人,成长为市场所需要的毕业生。为此,他们确立了“市场引导就业,就业指导办学,办学服务社会”的办学指导思想。
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学校很多工作都围绕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展开。
学校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专业,真正做到市场需要什么人才,就开设什么专业。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学校主动停办了家电维修、市场营销等市场需求量小、学生就业路窄的专业,新增了制药工艺与设备、机电技术、制药设备、钢铁冶轧、酒店服务等市场需求量大、学生就业路宽的专业。
不仅如此,学院还根据专业需要和企业要求,改革了课程和教学体系,制定了“宽基础,活模块”的教学思路,实施了一系列的教学改革,真正按需施教。首先是改单一型专业为就业面广、需求量大、市场前景好的“宽口径、复合型”专业,充分体现“宽基础”要求,拓宽学生知识面,增加技能课程,拓宽学生就业路子。比如,各专业的学生都开设文化课、职业道德课、计算机课和普通话课;过去是机械专业与电工专业分离,学生技能比较单一,现在实行机与电两个专业统一学,使学生掌握机与电两门技能,很受企业欢迎,求职比较快。其次是以能力、知识、人格三者结合来构建课程体系,按“够用、管用、实用”的原则来安排各学科的教学内容,专业基础课、技能课占总学时的65%,通过讲练结合的一体化教学来促进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突出培养学生应用能力、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
按企业“订单”要求,学院对上岗前的学生进行了相应岗位生产工艺知识和技术技能的教学,充分体现“活模块”要求,学用结合。为了充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学院始终把学以致用的原则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摆脱学科本位束缚,不追求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和内在逻辑的完整性,对各知识点按“了解、熟悉、掌握”的要求合理安排课时,删除部分理论偏深、偏难、不适用的内容,突出重点知识、方法和技能的教学,让学生弄通“是什么”和“怎么用”,改变过去每一门课程都无所侧重地逐一教学的局面,合理安排课时。一种做法是按学生就业的需要取舍教学内容,如语文课突出应用文教学,数学课强调学好几何,化学课主要在焊工、制药专业开设,机械制图课要求所有机电类专业的学生都学,而作图则不作统一要求。另一种做法是按用人企业的要求授课,有时甚至连课本、教学内容都由用人单位提出。如对机械专业的学生,学校就买云南内燃机厂的内燃机,教会学生拆卸和安装;对制药专业的学生,则加强了GMP认证知识、制药工艺和药物化学等学科的教学;等等。
为了保证实训落到实处,他们做计划、有实施、有保障。包括原材料、设备保障、设备维修都有严格的安排,仅材料费一年就要花几百万元。
扎实的实训带来了喜人的成绩。近5年来,该校师生在国家级技能大赛中获得二等奖3个、三等奖10个;在省级技能大赛中获得一等奖22个、二等奖23个、三等奖18个。
尊重像工人一样的老师
“没有像工人一样的老师,哪会有像工人一样的学生?没有有绝活的老师,哪会有有绝活的学生?” 院长刁晋光如是说。正是有这样的指导思想,他一直非常尊重像工人一样的老师。
“你看他像工人吗?”在学校的焊接实训车间,刁晋光热情地向记者介绍焊接教师周开明。一头卷发,满头大汗,工装在身,手把手在教学生操作,这是周开明给记者的第一印象。要不是刁晋光院长提前介绍,还真看不出他是名教师,因为,他的形象与普通工人无异。
“我就喜欢这样像工人一样的老师!尊重像工人一样的老师!”刁晋光直言。
实际上,楚雄技师学院一直在按这样的要求打造一支师德好、作风正、教学强、技能精、爱岗敬业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一是把好进口,一般针对大学毕业生进行,真正把那些尊重技能、热爱技术的人才招进来。“招考的时候,我们都要问应聘者愿不愿意学习技术、掌握技能。如果他说不会,可以安排老师培养,三年到中级工,五年到高级工。如果不愿意,我们一概不要。”他们还从企业中招聘,主要针对专科学历、高级工以上的。另外,还有一部分来自学校自己培养的、在各类技能大赛中获奖的学生。endprint
二是加强教师技能提升培训,强化教师基本功的训练。把能否让学生掌握应具备的知识和技能作为评价教师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通过组织教师进行评课、赛课、教案评比、普通话和书法比赛、论文交流等教学岗位大练兵活动,在教学中形成讲质量、评质量、赛质量、抓质量的教学氛围,促使教师相互学习,相互促进,不断提高教学教研能力。把掌握操作技能作为培养“双师型”教师的重点,对新来的教师,学校先送到企业进行1至2年的生产操作技能培训,待其具备相应操作技能后再安排任教。充分利用学校实习工厂和现有师资,采取师带徒的形式安排部分教师到实习工厂,在实习指导教师指导下学习技能。学校不具备培训条件的专业,就把教师送到昆明或省外培训、进修。他们还提出了“所有实习指导教师必须取得本专业(工种)高级职业资格证书,所有专业课教师必须取得本专业(工种)的中级及以上职业资格证书,所有文化课教师必须取得计算机高新技术办公自动化中级职业资格证书”的要求。教务科科长金之椰就是他们中的一个代表。1998年大学本科毕业来到学校后,学校把他送到云南机器四厂学习一年半,先后学习了车工、铣工、磨工,现在成了数控专业的省级专业带头人。
三是大力鼓励“双师型”教师成长。在院长刁晋光的带领下,全校形成了“尊重像工人的教师”的良好氛围。一体化教师的课时费很高,而且外出学习优先。如果学校招生不好了,也优先考虑一体化教师的课时。对于技术好成为专业带头人的教师,学校还会给他们特别津贴,优先给他们荣誉和待遇。同时,学校还积极倡导一专多能,制定优惠政策,鼓励教师积极参加专升本、第二学历学习,报考研究生或研究生课程班,提高层次,提升能力,以适应技工教育发展的新需要。
四是优化教职工队伍的结构。学院积极引进专业技术技能人才,严格控制行政工勤人员的增长。当有空出编制时,优先引进符合专业要求的高学历或高技能人才充实教师队伍。对于年龄在35岁以下、有培养前途的工勤人员,学校要求并支持他们进行学历和技能的提高深造,逐步转为实习指导教师。
在多种措施的综合作用下,一支高素质、高技能的教师队伍在该校形成。目前,学校有省州级骨干专业11个、省级学科带头人4人、州级学科带头人7人、校级学科带头人33人,专兼职教师252人中,具有中高级职称的教师102人、生产实习指导教师(含一体化教师)151人,其中高级技师47人、技师41人、高级工63人。目前,学校每名老师平均每周要上20节课以上,一个系1800~2000名学生只有七八个管理人员,学校教师的积极性很高。
一切为了学生
2008年招生5006人,2010年招生3258人,2013年招生3364人……招生火爆的背后靠的是学生就业率连续保持在98%以上,靠的是他们坚持的“市场引导就业、就业指导办学、办学服务社会”的宗旨,靠的是他们“让学生成才、让家长放心、让社会满意”的目标。用刁晋光的话说,就是靠“实实在在办学的态度,不蒙骗学生,口碑相传”。
加强管理,注重学生的养成教育。学校实施“学校+军队+企业”的规范化管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增强管理效果,减轻教师的工作压力,学校采取分设专业部、招聘退伍士官担任专职班主任等措施,加强对学生一日常规、仪表仪态的要求,加强学生内务、两操、升旗、集会、外出参加活动的半军事化管理,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实行周五、周六晚集合点名制度,加强对学生周末的管理,实行“专职班主任”“兼职班主任”等多种班级管理模式,落实班主任的岗位职责,严格考核。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显著提高,吃苦耐劳精神明显增强,组织纪律性明显好转。
开放办学,广泛联合。学校主动与各地人社部门、职业介绍所合作,及时掌握用工信息,与各类企业“联姻”,供求双方良性互动,实现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零距离,学生实习与就业岗位零距离,真正做到按需施教,确保所培养的学生适销对路,大多数毕业生能顺利实现就业。目前,他们已与云南省、楚雄州人力资源市场网站联网,同广东、江苏、浙江、上海等省市的人社部门、昆明市多家就业中介机构及州内人力资源市场建立了紧密联系,与昆明和楚雄地区近100家企业建立了诚信合作关系,为推荐毕业生稳步就业打下了基础。
校企合作,订单培养。学校主动把用人单位请进校园,让他们参与制订教学计划和授课,充分了解和考察学生,一旦条件成熟,学校就与用人单位签订就业协议,实行订单培养。学习期间,学校赋予学生双重身份:开设专业理论课程,让他们学习基本的理论知识时是学生身份;到实习阶段,学生就从学校转移到企业,由企业安排具体工作岗位,同企业员工一起参加生产实践,在企业专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分工作阶段,逐步完成实习任务。为加强毕业生就业工作,学校不断拓展校际、校企合作新路子,先后与温州技师学院等多家学校和云内动力股份有限公司等多家省内外企业签订联合办学协议。
跟踪服务,诚信办学。把学生培养成才、推荐就业后,学校的服务并未结束。像企业的售后服务一样,学生就业后的服务更能体现学校的责任,更有利于打造学校的诚信品牌。因此,学校不惜代价,着力搞好跟踪服务,树立诚信办学形象。他们定期走访用人单位,虚心听取意见建议,对在校生的教育教学及时改进;了解毕业生的思想、生活、工作情况,帮助他们消除思想上的疑惑,协调他们与企业间的关系。
前两年,学校推荐了25名学生到广东省中山市一家电器公司就业,送去的教师才返校不久,就有几个学生给学校打电话说:“这个厂很可怕。”学校接到电话后,校领导当天就派出两名教师乘飞机赶往学生所在地,在调查摸清情况后,与厂方进行交涉,妥善处理了学生提出的问题。焊接专业学生苏宝祥被推荐到德胜钢铁公司工作,在清理炉碴时发生意外,炉碴脱落造成他右腿大转骨粉碎性骨折。得知情况后,学校一方面免除了他欠交的学费,并去看望慰问;另一方面积极出面协调,先是争取保险公司赔付,指导其亲属进行伤残鉴定,后又争取厂方按工伤事故处理,报销全部住院费。该生经治疗康复后,由厂方安排了适当的工作岗位。这些跟踪服务工作虽然花费了学校的很多精力和财力,但却树起了学校以人为本、诚信办学的形象。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