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艺艺
充分开发利用辖区资源,开设具有本土特色的园本课程,既能提高幼儿园教师挖掘总结创新能力,又能让幼儿熟悉传承家乡传统文化,提升幼儿人文素养,从小培养幼儿爱国爱乡爱家的积极情感。通过地方资源有效的融入,拓宽教育渠道,提升素质教育内涵,最大限度地拓展幼儿的生活和学习空间,有力促进幼儿综合素质的整体提升。
一、融入领域活动,提升人文素养
《纲要》指出:“幼儿园的教育目标是全面的、启蒙性的。”同时,应当使“各领域的内容相互渗透,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我园区域内不仅拥有丰富的物产,更有悠久的历史。如今的俞大猷纪念馆、施琅将军陵园等,把它们开发并优化组合,将其有机地糅合到教育活动中来,对孩子们来说无疑就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我们从实际出发,以地方资源的文化为背景,以幼儿的生活为主线,立足本土资源优势,科学合理地开发和利用乡土资源,找出可发展的优势、文化特色,使地方的资源特色得到进一步的凸显和发展。如大班预设“家乡美”主题活动,有参观游览“俞大猷公园”活动;科学活动“我眼中的俞大猷公园”、语言活动“施琅的故事”、瓦砾画活动“俞大猷公园真漂亮”,继而又以孩子的兴趣引发了角色游戏“俞大猷公园”。又如带领孩子参观豪溪桥,讲述家乡桥的变化、造桥的故事,感知各种各样不同的桥,尝试用美工、建构等方式表现家乡美丽的桥等。这样,我们以一种资源为基点,使地方文化资源成为幼儿园的教育内容,并在运用的过程中,通过预设和生成相结合的方式,使各领域横向或纵向联系起来,幼儿内心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感不知不觉中就建立和发展起来了。
再者,家乡的民间故事《陈三五娘》是一个广泛流传的美丽传说,现在已成功申遗。这个故事始于历史故事,后来演化为戏曲,戏曲故事又使民间传说更富有传奇色彩。随着陈三五娘传说不断充实,后来又衍生了曲艺、舞剧、话剧、长篇小说以及电影戏曲片、故事片等文艺形式,我们就以各种题材让幼儿去欣赏,并邀请了区文体局陈三五娘文化研究的专家学者来园,为幼儿讲述介绍,感受其艺术价值与影响。于是戏曲表演游戏“陈三五娘”应运而生,幼儿从中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和有趣带来的无尽快乐,激起幼儿一次次兴趣盎然的探索和发现。
二、融入游戏活动,开发幼儿创造力
(1)利用地方物产资源,丰富游戏内容。如被誉为“绿色食品”的家乡槟榔芋头、甘蔗、小白菜等,从栽种到成熟到上市的这一段时间,许多孩子的家里都在忙着管理、采摘、销售或进行加工。这时,孩子们的活动内容就可以围绕“槟榔芋”展开,我们通过开展“芋制品品尝会”,让幼儿各自带来不同品种的芋制品,通过摸摸、看看、闻闻、尝尝、说说、画画等形式,感受到山边槟榔芋真好吃,芋制品品种真多。通过交流和合作,提高了幼儿的语言能力、交往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利用地方自然资源,创建特色区域。我园独特的地理自然环境铸就了地方乡土氛围的形成,乡村中的一条小路、一条水沟、一丛野草、一块泥地、一块石头、田野里的萝卜、青菜、山林间的小道、野果等都能成为了孩子们活动的游戏材料。于是,我园动员幼儿、家长、教师共同关注生活细节,就地取材为区域活动提供农村特色自然物。主要途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途径一:通过幼儿收集。通过采集、参观等活动,向幼儿展示的是大自然最原始的美。如秋天时引导幼儿将落叶、树枝、野花、稻草带回来进行活动。同时引导幼儿收集果实、种子等还有稻穗、各类豆子、花生壳、瓜子壳等丰富活动区的材料。
途径二:通过家长收集。通过家长收集的环境创设材料主要是在环境创设中需要家长参与制作或提供的。如要求家长帮忙提供由稻草、树叶制作的草绳、坐垫、草垫等。
途径三:通过教师收集。通过教师收集环境材料主要是通过教师自身及教师潜在的引导作用实现的。如教师利用空余时间收集松果、棕榈页等编制成一些织编材料。
取材渠道多了,活动内容也就丰富了,每个区域都有熟悉的材料吸引着幼儿,如美工区里的“会变的石头”,巧手区里的“有趣的稻草”编织,小作坊里的“树叶变变变”……走进班级,可以发现墙上都贴满了,教室里也挂满了,这就是孩子的天地。在教室的外走廊里也贴满了孩子们的活动内容,在自由活动时,孩子们会对着走廊上的故事一幅一幅地讲个不停……
三、融入主题活动,提高幼儿认知力
陈鹤琴在《活教育的教学原则》中强调:“大自然、大社会是我们的活教材。”大自然、大社会中都可以找到很多好玩的东西来做活教材和活教具,地瓜、野花、树叶、树枝等都是孩子们喜闻乐见的自然物,它们本身具有的形状特征能激起幼儿极大的兴趣。为此,我们以果蔬为活动材料,开展手工制作活动“果蔬造型”,让孩子们通过自由创作,发展幼儿的创造力、想象力,让幼儿亲近自然,使之感受自然界的美与奥妙,萌发幼儿爱家乡的情感。又如我们在主题活动“丰收的秋天”中,组织幼儿来到田野,看到田野里一片金黄、沉甸甸的稻穗,听着农民伯伯介绍稻谷,他们的好奇心马上被调动起来。看,他们有的拿起镰刀也学割水稻,有的认真观察打谷机是怎么工作的,有的观察打出来的稻谷是什么样子的。接着大家在田里玩起了游戏,有的和水稻比高低,有的扮起稻草人。最后大家带着问题“打出来的稻谷送到哪里去?”回园了。回园后,再通过口述或绘画让他们表达自己的感受。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调动了幼儿的各种感官认识,他们亲自感知、了解了农作物的生长规律,体验了丰收的喜悦和劳动的艰辛。这些活动使我们的主题活动变得生动、具体、充满乐趣,同时也拓展了幼儿学习的空间,激发了幼儿爱惜粮食的情感。
乡土资源在幼儿教学过程的开发与利用,不但使幼儿的好奇心、求知欲、想象力、创造力被激发,拓宽了教师的教学改革思路,同时也培养了幼儿热爱家乡、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提升了幼儿园整体人文氛围,使学园的教育活动更具地方特色,也更有成效。
(福建省泉州市洛江区双阳中心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