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宅基地改革综合绩效模糊评价*——以成都市为例

2014-06-04 01:15范思婕张彼西张文秀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4年2期
关键词:宅基地农户农民

范思婕,张彼西,张文秀

(四川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四川 611130)

2007年,成都市成为全国首批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其以“三大集中”(工业向集中发展区集中,农民向城镇和新型社区集中和土地向适度规模集中)发展思路开发了大量宅基地置换工业用地和城镇建设用地[1]。改革的具体形式包括“增减挂钩”、“统规统建或自建”和“土地综合整治”等。2013年,国土资源部将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列为重要工作,新一轮的宅基地改革即将在全国展开。评价成都市农村宅基地改革绩效,并分析其影响因素,对于全国农村宅基地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目前,国内学者对宅基地改革绩效的研究较少。徐珍源、孔祥智评价了改革开放30年来宅基地制度的变迁[2];胡运霞从居住环境、公共产品、就业收入、农村养老保险等方面出发,探讨了天津市华明镇宅基地换房流转后的绩效[3];方文、胡浙平基于宅基地使用权流转的困境,对当前产权流转的绩效进行分析[4];申宝、周宝同以流转模式为着眼点,对重庆市农村宅基地流转模式的合理性及其绩效进行研究[5]。以上表明,当前的研究多以定性研究为主,缺乏一个全局性、整体性的定性、定量综合评价。该文在成都市统筹城乡综合改革的大背景下,跳出了以往“社会、经济、生态”绩效评价模式,以“农村、农业、农民”为研究视角,构建了一套农村宅基地改革绩效评价指标,通过模糊综合评判法分析成都地区农村宅基地改革绩效,以期为全国农村宅基地改革的试点、推广提供切实可行的意见。

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1.1 宅基地改革对“三农”的影响

1.1.1 农村面貌

宅基地改革的措施之一是修建新型小区,通过“置换”让农户集中居住。宅基地改革前,农户呈散点状分布,从生活环境上来看,脏、乱、差问题严重[6],交通、医疗卫生、商业服务等水平落后。宅基地改革后,把农户集中安置,并仿照城市社区修建新型小区。新修小区内部及周边交通便利,公共文化设施、医疗卫生服务和商业设施服务较为齐全,能够满足大多数居民的基本生活需要、较高层次的精神文化需要和在城市化进程中的融城诉求。

1.1.2 农业生产

传统的精耕细作的生产方式经济效益较低,部分农民则进城务工谋求更高的收入,农地抛荒现象严重。宅基地改革后,为解决“农户上楼”,农业生产不便的问题,成立了“农业股份经济合作社”。农民在自愿的基础上,将土地交由合作社统一经营,有利于实现农业的规模化、集中化生产。因此,宅基地改革一方面可能对土地抛荒产生积极影响,并使大多数家庭从事农业劳动的时间和人数减少;另一方面,通过整理,将节约的土地进行复垦,可以增加每户经营面积。

1.1.3 农民生活

宅基地改革促使大多数农户就业逐渐由第一产业过渡到二、三产业,工作的转变导致农户务工收入的变化。同时,部分农户可获得由住房出租或土地转包等带来的租金收入,合作社的股份红利收入、政府补贴及其他非务工收入等,农民总收入可能增加。由于生活环境、生活方式以及总收入发生变化,农民的消费支出、消费结构和休闲娱乐方面也会发生变化。不仅如此,宅基地改革使土地的保障功能弱化,农民对社会保障的需求将会提高。

1.2 指标体系

根据上述宅基地改革对“三农”的影响,遵循科学性、可获得性和层次性的原则,该文从3个方面建立了农村宅基地改革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表1 农村宅基地改革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2 数据与方法

2.1 数据来源与样本特征

为全面了解宅基地改革情况,该文对成都周边已完成新型社区修建且农户入住的区县进行了抽样调查,主要包括成都市温江区、郫县、大邑县、都江堰市和龙泉驿区等5县 (区)11村。以上地区均已完成宅基地确权登记工作,接受调研的农户已由散居变为集中居住。调查共发放问卷400份,收回有效问卷365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1.25%。

统计发现,受访农民的男女比例接近1∶1;年龄在25~55岁的受访者占样本总数的62%;家庭人口以3~5人为主;53%的农户有初中及其以上文化水平;加入了合作社的农户约29%,其中94%的农户从中获取收入。

表2 样本特征

样本在男女比例、年龄结构上基本符合抽样调查的假设,减少了系统误差的影响。受访者亲身经历了宅基地改革,具有一定的文化水平,调研所获取的数据较为真实可靠。

2.2 研究方法

该文首先对调查所得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然后利用熵权法确定各指标权重,最后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农村宅基地改革绩效进行测算。

2.2.1 数据的标准化处理

由于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各个指标值量纲不同,具有不一样的含义,无法进行直接比较,因此,在综合评价之前必须进行处理。指标可分为效益型、成本型、固定型和区间型。该文主要涉及的是效益型和成本型。

通过上述变换,有0≤rij≤1,各类指标均为正向指标,最小值为0,最大值为1,则标准化后的特征矩阵为:

2.2.2 确定指标权重

熵权法是一种根据各项目标观测值所提供的信息量的大小来确定目标权重的方法。在多指标评估体系中,可以根据各个指标熵的大小确定各个指标权重的大小。针对问卷,该文每项指标设置5个评价等级,通过整理,基于熵权法H=-·lnfij得到了的17个指标的权重。

2.2.3 模糊综合评价法测算绩效

模糊综合评价法是在模糊数学基础上形成的,旨在将定性评价转化为定量评价,解决难以量化的问题。模糊综合评价法的使用前提是“概念上具有模糊性、评判主体在思维方法上具有多样性、评判结果在表达上具有口语化”[7]。而对宅基地改革绩效的评价,满足上述3个特征,因此,该文选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去衡量成都地区宅基地改革绩效,模型如下:

式中,W为指标权重向量,°为模糊合成算子。由于宅基地改革产生的绩效是多方面的,各因素都对总的评价有影响,为确保数据更加准确可靠,该文选用加权型M(·,⊕)算子进行运算,根据计算结果bj的值来综合评价农村宅基地改革的绩效。bj值越大,则宅基地改革的绩效越大;反之则越小。

3 测算结果和评价分析

3.1 测算结果

通过统计处理,根据指标体系将每个评价指标划分为非常好、较好、一般、较差、非常差5个评价等级。运用上述研究方法得到准则层各评价指标的模糊隶属度矩阵和权重向量。

表3 农村宅基地改革绩效评价的相关数据

3.1.1 各要素的测算结果

为评价宅基地改革在农村面貌、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三方面的绩效,根据各要素的指标权重和隶属度矩阵,分别进行测算。

将评价等级按5分制进行赋值,可以得到农村面貌、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的绩效分数S1、S2和S3:

3.1.2 改革整体的测算结果

为了对宅基地改革的绩效有较全面的了解,将B1、B2和B3进行整合,形成综合效益隶属矩阵R:

根据熵权法得到指标权重W=[0.584 1,0.290 1,0.125 8],则宅基地改革的模糊综合评价结果为:

用5分等级赋值法解模糊,则综合绩效S为:

3.2 评价结果分析

3.2.1 对各要素的结果分析

从B1,B2,B3来看,宅基地改革在农村面貌、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方面被评为“非常好”的比率分别为0.174 2、0.294 9和0.071 8;被评为 “较好”的比率分别为0.617 0、0.088 5和0.316 4;被评为“一般”的比率分别为0.169 1、0.450 7和0.307 5;被评为“较差”的比率分别为0.036 0、0.037 8和0.169 1;被评为“非常差”的比率分别为0.000 9、0.128 3和0.132 7。根据最大隶属度原则,宅基地改革在农村面貌、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三方面的评价等级分别为“较好”、“一般”和“较好”,其绩效排序为:农村面貌>农民生活>农业生产。从S1,S2,S3来看,农村面貌的分数非常接近“较好”水平,而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的分数则与较好水平相差较远,其绩效得分的排序为:农村面貌>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因此,宅基地改革在农村面貌方面的绩效最好,但在农业生产和农户生活方面的绩效却难以比较。

在农村面貌方面,宅基地改革发挥了较大积极影响。改革地区交通便利程度显著提高;公共文化设施更加齐全;小区规划合理,居住环境优美整洁;村镇医疗点增加,医护人员数量和素质普遍提高等。居民对农村新面貌的认可度达79.12%。

在农业生产方面,成都地区农村宅基地改革的实际绩效低于期望绩效。理论上讲,宅基地改革有利于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减少抛荒,增加农户经营面积,绩效期望值应在“较好”及其以上水平,但结果显示处于“一般”水平。这主要因为是相关配套制度不完善,农户土地权益没有法律保护,土地流转机制不健全、流转平台缺乏以及农户传统旧观念等原因造成的。

在农民生活方面,宅基地改革的绩效表现相对较差是由农民工作、总收入、总消费和消费结构四个指标共同导致。在消费上,89.04%的农户增加了消费支出,但71.5%的农户消费结构却停留在物质生活层,农民消费支出的增加并未引起消费结构的明显改善。究其原因,宅基地改革后,46.3%的农户总收入增加,但却有89.04%的农户总消费支出增加,违背了农户“以收定支”的消费理念,农户消费出现“被增长”现象;改革后的农户大多转向打零工,失业风险增加。

3.2.2 对改革整体的结果分析

显示宅基地改革综合绩效对“非常好”、“较好”、“一般”、“较差”、“非常差”的隶属度分别是0.193 6,0.425 9,0.268 2,0.053 3和0.054 4。根据最大隶属度原则,宅基地改革综合绩效评级为 “较好”。在5分制下,其分数达到了3.650 7。整体来看宅基地改革取得较好成绩。

4 结束语

成都市农村宅基地改革综合绩效处于较好水平,尤其在农村面貌方面绩效显著,但在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方面上的绩效相对较差且基本相当。针对农村宅基地改革绩效现状,应采取措施提高农业生产和农户生活方面的绩效水平。(1)完善相关配套机制,其主要内容一是继续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使产权清晰、权责分明、保护严格,实现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二是完善土地流转机制,搭建流转平台,保护农民流转权益;三是完善社会保障制度。(2)引导农户转变生产观念,支持农户实行规模化生产。(3)创造条件,帮助农民更好就业,创收增收。对此,第一,要积极开展业余培训,加大对农户的就业指导,提升其综合素质能力,为城市输送合格劳动力。第二,改革地区可以利用当地优势,引进资金,大力发展二、三产业,促进农户更好就业。第三,规范最低工资收入,提高农民的财产性收入。第四,改善农村金融服务,提供绿色信贷、小额信贷,在贷款期限、贷款利率、贷款标准等方面上灵活多样,满足不同层次的农户对资金的需求。

[1]肖碧林,王道龙,陈印军,等.我国农村宅基地置换模式、问题与对策建议.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1,32(6):37~41

[2]徐珍源,孔祥智.改革开放30年来农村宅基地制度变迁、评价及展望.价格月刊,2009,(8):3~5,15

[3]胡运霞.农村宅基地换房流转绩效研究——以天津市华明镇宅基地换房为例.小城镇建设,2008,(4):77~79

[4]方文,胡浙平.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流转困境与流转绩效评析.农村经济,2010(9):16~20

[5]申宝,周宝同.重庆市农村宅基地流转模式合理性与绩效分析.中国地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暨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建所五十年庆典

[6]陈百明.中国农村社区更新的未来取向.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0,21(6):51~54

[7]刘运通,胡江碧.模糊评判的数学模型及其参数估计.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1,(3):112~115

[8]刘艺梅,杨锦秀,杨启智等.基于熵权的农民工对流出地影响的模糊综合评价——以四川省为例.农业技术经济,2008,(4):26~33

[9]庄天慧,张海霞,余崇媛.西南少数民族贫困县反贫困综合绩效模糊评价——以10个国家扶贫重点县为例.西北人口,2012,(3):89~93,98

[10]甘晓林.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土地整理综合效益评价研究.华中农业大学,2012

[11]杜静,王瑷玲,马云波.土地整理效益模糊综合评价比较研——以宁阳县两个土地整理项目为例.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8,(3):562~568

猜你喜欢
宅基地农户农民
县级宅基地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研究
农户存粮,不必大惊小怪
让更多小农户对接电商大市场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审批宅基地要一户一宅
饸饹面“贷”富农民
粮食日 访农户
农户存粮调查
关于宅基地的几点法律常识
一起离奇的宅基地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