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耀邦,梁自力,毛蒋兴,莫明荣,黄裕志,谢少燕,滕冬建,郑良军,苏 宇
(1.广西农业区划委员会办公室,南宁 530022;2.广西师范学院,南宁 530001)
广西地处中国南疆,位于东经104°26'~112°04',北纬20°54'~26°24'之间,北回归线横贯全区中部,自然资源丰富,是中国发展热带、南亚热带农业最有潜力的省区之一。2009年,广西全区生产总值7 759.16亿元,其中第一产业1 458.49亿元,占生产总值的18.8%。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 380.51亿元[1]。广西农业占GDP比重较大,为农业大省区,农业的发展对广西经济有着举足轻重作用。随着科技发展、技术进步,世袭的农业方式已不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农业的多功能性凸现[2]。更好地利用农业的多功能性服务社会,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根据《中国农业功能区划研究》项目[3]安排和广西区政府工作部署,编制广西农业功能区划,作为国家农业功能区划的一部分,同时用于广西区政府指导农业生产调整农业结构参考。此前介绍了广西农业功能区划的编制方法及分区结果[4],该文着重介绍广西农业功能区的功能定位和发展战略重点。
农产品供给功能,是指为社会提供农产品,确保国家食物安全,为国家提供所需的原材料与出口商品的功能。广西农产品供给功能区包括4个综合供给二级区和粮食等13个专项供给二级区[4]。
该区域主要由苍梧、藤县、岑溪、港北、港南、覃塘、平南、桂平、宾阳、横县、合浦、钦南、钦北、灵山、浦北、玉州、容县、陆川、博白、兴业、北流、临桂、灵川、全州、兴安、平乐、荔浦、柳江、柳城、兴宾、宜州、八步、钟山、昭平34个县级行政区域组成,土地面积85.259 4万km2,占广西土地面积40%。2009年该区域总人口2 336.46万人,占广西总人口46%;区域内粮食产量866.06万t,占广西总粮食产量的59.19%;油料产量24.42万t,占广西油料产量的58.03%;甘蔗产量2 379.13万t,占广西甘蔗产量的31.68%;蔬菜产量1 086.37万t,占广西全区蔬菜产量的53.33%;水果产量385.52万t,占广西水果产量的38.14%;肉类产量2.265 2亿t,占广西肉类产量的61.06%,奶类产量1.58万t,占广西奶产量的19.58%;水产品产量124.88万t,占广西水产品产量的47.7%。
该区域地貌以平原、平地和丘陵为主,地势平缓、土层深厚、自然肥力高、水源充足、光照条件好,耕地相对集中连片,主要分布在浔江平原、南流江三角洲、宾阳—武陵山前平原、玉林盆地、南宁盆地、湘桂走廊、贺江中下游平原、柳江横县平原、钦江三角洲等,十分有利于发展农业,是广西主要粮食和经济作物生产基地[5-6]。
该区域是广西经济发展水平最高、人口最多密度最大、经济最具活力的地区,也是城镇聚集区、区位优势明显,毗邻粤港澳等经济发达地区,是广西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基地,农业承担的就业与生活保障压力较低。
以保障主要农产品基本供给,确保国家食物安全,输送工业所需的原材料与出口商品,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持续增收,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为主要功能,以为农村居民提供就业和生存手段为次要功能的农业区域。
1.4.1 依托区域优势,增强农产品供给
该区域具有技术优势、产业转移优势、信息优势与区位优势。要立足这些优势,强化农产品供给功能,以农业产业化为途径,以确保粮食供给安全为前提,不断提升区域主要农产品的供给能力,大力发展名特优产品,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优质农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实现农民增产增收,使区域成为推进广西由农业初级产品生产大省区向农产品生产、加工强省区转变主区域。
1.4.2 抓住北部湾经济区开发和东部产业转移机遇,加快农业产业化转移
抓住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和东部产业转移的历史性机遇,发挥临近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和港、澳的区位优势,加快农业产业化和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步伐,将区域建成为广西农产品主要生产和加工基地,率先实现农业产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完成农业生产方式由独立分散模式向集中高效模式转变,确保农产品供给能力的稳步提升和农民的持续增收,成为全区农业生产的重要区域和支撑广西农业持续优化发展的核心区域。
1.4.3 选准路子,大力发展与农业相关的工业
根据区域资源优势,选准几个有地方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的农产品,大力发展与之相关的加工、储存、流通、市场和服务业,建立“一县一色、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特色经济体系。以农业优势促进工业化建设,以工业化带动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不断扩大农民就业途径,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增加农民收入,增强区域经济实力。
1.4.4 稳定粮食生产,确保广西粮食安全供给
重点发展优质稻、超级稻,改善稻米品质、提高粮食单产。扩大国家标准优质稻品种种植比例、区域内优质稻率达90%以上。采用良种、良法、良田大力发展超级稻。建设以贵港市、玉林市、梧州市、贺州市为重点,以外销、出口或替代进口为主的桂东南优质稻产业带;桂林市、南宁市、钦州市以发展自给高产优质稻为主。
1.4.5 继续深化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优质、高效、高产、生态农业
优化区域布局,促进优势农产品向优势区集中,促进区域布局、专业化分工格局形成,充分发挥比较优势,进一步提高农产品供给水平。
农业就业和生活保障功能,是指农业作为社会生产部门能容纳劳动力就业和向农村人口提供生活保障的功能。广西农业就业与生活保障功能区包括:生活保障与农产品供给区、生活保障与生态调节区、生活保障与文化休闲区3个二级区。
该区域主要由田阳、田东、平果、德保、靖西、那坡、凌云、乐业、田林、西林、隆林、金城江、南丹、天峨、凤山、东兰、罗城、环江、巴马、都安、大化、忻城、象州、武宣、金秀、合山、马山、上林、融安、融水、三江、灌阳、龙胜、资源、恭城、江州、扶缓、宁明、龙州、大新、天等、凭祥、隆安、上思、蒙山、富川46个县级行政区域组成,土地面积11.907 7万km2,占广西全区土地面积52.32%。2009年区域总人口1 530.1万人,占全区总人口的30%,其中农业人口1 329.24万人,占广西农业人口的32.24%;区域GDP为1 488.77亿元,农林牧渔总产值为387.88亿元,农民平均纯收入为3 374.54元,低于全区平均水平593.39元;农村居民人均家庭经营收入3 525.26元,其中第一产业收入3 100.78元,第二产业收入1 239.27元,第三产业收入295.20元;农村居民家庭经营纯收入2 106.89元,其中第一产业收入1 820.33元,第二产业收入84.21元,第三产业收入205.56元。
该区域生产、生活环境条件差、社会经济水平低、农业承担的就业与生活保障压力大。区域地貌以山地、岩溶石山为主,山高、坡陡、植被少、土层薄,蓄水性差,有“九石一土”之说,土地开发利用难度大,是人类生存自然条件比较恶劣的地区。区域内有45个县为国家定和自治区定贫困县,占区域县(市、区)的97.82%,是广西经济发展水平最落后地区。区域农村居民收入以家庭经营收入为主,人均家庭经营收入第一产业收入比重高达87.95%,经营纯收入中第一产业收入比重高达86.4%,农业发挥着为农村居民提供就业和生活保障的重要作用。区域林地、草山、草坡多,是广西水源涵养林,用材林基地,牧草地主要为天然草地,载畜量低,有进一步开发利用潜力。
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为农村居民提供就业和生活保障为主导功能;以为社会提供农产品,确保国家食物安全,输送工业所需的原材料与出口商品为次要功能。
该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低,工业化、城镇化程度低,农村居民就业和致富路子窄,在一段时期内,农业为农村居民提供就业和生活保障的功能仍处于主导地位。首先要稳步提升区域基本农产品生产能力,发挥比较优势,突出特色农业,通过龙头企业的带动和农业相关产业的深入发展,促进农业及相关产业增产增收,为农村居民提供更为充足的就业与社会生活保障;另一方面要加快城镇化、工业化步伐,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减轻农业就业与社会生活保障功能压力,因地制宜与因势制宜结合,分区促进农业主导功能转变,做大做强区域经济。
2.5.1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重点推进桂中、桂西北和桂西南旱区治理,加快推进桂中乐滩水库引水灌溉和治旱泵站更新改造工程、左江流域抗旱灌溉工程、桂西北石山区治旱工程等的建设,通过江河引水工程、开发地下水资源、建设山塘水库和蓄水池等储水设施、推广节水灌溉技术等工程手段,保证区域内农业生产和农村居民生活用水。进一步加强农村道路、电网、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设施建设。
2.5.2 严格保护基本农田
该区域耕地少,必须实行严格的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加强对农地的保护和培育力度,稳步提升农业生产能力。把粮食生产结构调整作为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的重点,优化粮食结构,发展优良品种和专用品种。在搞好粮食生产的同时,有计划、有步骤的实行退耕还林、还草、还湖、还湿地,防止水土流失和石漠化,保护好生态环境。区分农业区与生态区,在生态环境敏感或生态重要性强的区域,大力推进农业生态调节与就业生活保障功能相结合的发展方式,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以发展生态农林业、生态旅游等为主,逐步改善区域生态环境。
2.5.3 发挥资源优势,增强农产品供给能力
充分发挥本区域人均土地资源量较多、气候多样,生物资源丰富优势,依靠科技进步,大力发展有区域特色的农、林、果、竹、牧、渔、禽、乳等种植业和养殖业[7],发展节水农业、生态农业、订单农业和出口创汇农业。充分利用本区域草地资源优势,大力发展草食动物。以农牧渔副产品深度加工业为龙头,发展粮食、蔬菜、水果、禽畜产品和水产品的储藏、保鲜和加工,开发和生产具有地方特色的绿色食品、天然食品、保健食品。在农业生产条件和发展基础较好的地区,加强糖料蔗、热带水果、油料、蔬菜、经济林等优势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的建设,形成多种经营发展格局,增加为社会供给农产品能力,扩大农民就业空间,增加农民收入。
2.5.4 开展“两基地”、“三带”建设
建设以田东县和田阳县为中心的桂西优势农产品综合生产加工基地,在现有“万亩高产示范田”基础上,建设优势农产品种植基地和畜牧产品养殖基地,重点发展优质水稻、热带水果、甘蔗、蔬菜、畜禽等农产品,培育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拓展农民就业和增收渠道;建设以江州区和扶缓县为中心 (含龙州、宁明、大新、凭祥、上思5县)的桂西南优质糖料生产加工基地,加大良种推广力度,运用标准化种植技术,向制糖企业提供优质原料蔗,延伸“种植—加工”产业链,开发新产品,提高蔗糖产品的附加性。建设以金城江—融安生活保障与生态调节带、西林—天峨生活保障与生态调节带、那坡—平果生活保障与生态调节带,实现敏感地区的农业就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金城江—融安带自西向东包括金城江区、环江县、融水县和融安县,西林—天峨带自西向东包括西林县、田林县、乐业县和天峨县,两个农业生活保障与生态调节带覆盖了广西多个国家级和自治区级的重要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是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维护和土壤保持功能的重点区域。两带以农业的就业生活保障功能同生态调节功能有机结合为发展指导思想,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通过加强生态公益林建设,适度发展商品林,合理利用生态景观优势和生物资源优势,发展生态农业、有机农业和生态旅游等生态产业,提升农业创造就业和产值能力,实现区域农业的生活就业保障功能与生态调节功能协调发展。那坡—平果带自西向东包括那坡县、靖西县、德保县、天等县和平果县集中连片呈带状分布。该区域平果县、德保县是广西重要的铝业基地,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生态环境受到严重影响。该区域又是广西石漠化和土壤侵蚀敏感地区,生态环境脆弱。在加强农业发展,提供更多就业渠道,缓解城镇就业压力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农业的生态调节功能,不断调节和改善区域内生态环境,推进地区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与平衡。
农业生态调节功能,是指农业生态系统在保障区域生态安全,提供诸如气候调节、土壤侵蚀控制、涵养水源、水土保持、净化环境、分解各类污染物、提供清新空气、清洁水资源等生态服务的功能。
该区空间分布比较分散,主要位于桂南的南宁、防城港,桂中的柳州,桂北的桂林,桂西的百色等经济发展迅速,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较高的城市及其周边地区。包括南宁市的武鸣县、防城港市的防城区、港口区和东兴市,柳州市的鹿寨县,桂林市的阳朔县和永福县,百色市的右江区,共8个县级行政区。2009年,该区域总人口315.38万人,占广西人口总数的6.19%,土地总面积为180.21万km2,占广西总面积的7.70%。其中农用地总面积137.59万hm2,占该区域土地总面积的76.35%;林地总面积95.75万hm2,占区域土地总面积的53.13%,其比重超过全区平均水平。
城镇化、工业化发展水平高。南宁市、柳州市、桂林市是广西城镇化和工业化发展程度最高的地区。2006年,3个城市的城镇及独立工矿用地占市区用地总面积分别为28%、50.04%、37.08%,远高于广西0.72%的平均水平;工业化水平分别达到了24.32%、59.85%、36.83%。而武鸣、鹿寨、阳朔、永福四个县,由于农用地和林地面积占各自土地总面积的比重较大,其农业主要承担着为3个城市提供生态调节的功能:百色市的右江区,防城港市的防城区、港口区、东兴市的城镇化和工业化发展水平也比较高。2006年4个县级行政区的城镇及独立工矿用地比重分别为4.91%,5.19%、29.48%、10.05%;工业化水平分别达到了40.63%、30.97%、39.02%、18.75%。这4个县级行政区内的农业也承担着调节各自地区生态环境的功能。
该区域重点突出农业的生态调节功能,确立农业在维护区域生态平衡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针对功能区内或周边地区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区域生态环境急剧恶化的情况。以持续优化区域农业生态系统结构为重点,加强对天然水体和湿地生态系统、基本农田保护,深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建立起以生态型农业为主导的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大力发展生态农产品,构建起多样化的农业生态系统,提升农业的生态调节功能。大力推进生态林场建设,加大封山育林力度,重视发展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等公益林,提高森林质量,维护生物多样性,不断优化森林生态系统结构,以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增强农业的气候调节和涵养水源能力,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全面推广生态种养技术和生产方式,普及应用沼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源;科学施用化肥、农药、农膜等农业投入品,减少源头污染量。充分发挥靠近中心城市和生态环境良好的优势,不断加强休闲观光农业建设,扩大农民致富途径。
农业文化传承与休闲功能,是指农业作为生物质产业部门,能传承农耕文化、保护文化多样性和为城市居民提供休闲服务的功能。
农业文化与休闲功能主要分布在南宁市城区、柳州市城区、桂林市城区、梧州市城区、北海市城区5个市城区。土地面积5 076km2,2009年区域总人口557.45万人,地区生产总值894.64亿元,其中第一产业总产值41.15亿元。该区域人口多、密度大,城镇化、工业化水平高,农业就业与生活保障压力轻。区域以大中城市为依托,交通便利,区位优越,城市人口构成了庞大的消费群体,农村地区已发展形成了类型多样的农业科技示范点、农家乐、观光农业园等项目,为城镇居民提供农业文化休闲服务。
以提供城镇居民休闲观光服务为主导功能,农业生态调节、农产品供给为次要功能。
依托农村地区优美的自然景观和良好的环境,运用先进科学技术和耕作技术,大力发展设施农业,构建城郊农业文化景观体系,将城市郊区农业塑造为本土文化和农耕文明的重要载体,挖掘农业所蕴含的文化传承功能,形成具有高度可观性的田园观光休闲区,将功能区建设成为以中心城市为主要消费市场的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休闲观光农业旅游基地。
4.5.1 大力发展设施农业
区域所处城市是广西经济和人口集聚的重点城市,城市化水平较高,经济基础较好,居民对农产品质量和品种需求较高。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土地供给紧张,客观造就了发展现代设施农业的要求。为适应城镇发展及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本区应以城市的经济和科技实力为支撑,加大资金和技术投入,大力发展城郊现代设施农业,打造一批科技兴农新型试验基地和现代农业示范园区,走现代工厂化农业生产之路,以满足城市多元化、多层次消费的需求。
4.5.2 大力发展城郊农业休闲旅游业
充分利用区域城镇化水平较高,人民消费能力强,拥有丰富的人文历史和自然资源,现代农业科技发展快的有利条件,建设农业休闲旅游基地。基地建设要注意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要与区域农业资源条件和农业产业特色相结合;二是要与农业发展文化历史相结合;三是要与区域整体风貌特色相呼应;四是要有效利用工业化、城镇化发展成果。重点围绕科技农业主题、山水田园主题、海洋农业主题和岭南风情农业“四大主题”,打造南宁和柳州科技农业休闲示范基地、桂林山水田园休闲示范基地、北海亚热带现代特色农业与海洋农业休闲示范基地、梧州岭南风情农业休闲示范基地“五大基地”。
[1]广西统计局.广西统计年鉴.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
[2]陶陶,罗其友.农业的多功能性与农业功能分区.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4,25(1):45~49
[3]中国农业功能区划研究项目组.中国农业功能区划研究.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
[4]陆耀邦,梁自力,毛蒋兴.广西农业功能区划研究.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2,33(1):18~22
[5]莫明荣,陆耀邦,黄文校.广西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评价.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6,27(5):16~19
[6]陆耀邦,黄裕志,伍川.中国加入WTO对广西糖业的影响和发展对策,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3,24(3):17~21
[7]莫明荣.广西农业资源评价及利用研究.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