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洪军
(绥化学院,黑龙江绥化 152061)
寒地黑土区域主要位于我国9个一级农业区之首的东北平原。在地理上北起黑龙江,南至辽宁昌图,西界松辽平原,东界三江平原边缘。我国寒地黑土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和吉林两省,两省的黑土面积占到全国黑土面积的80%以上。剩余部分分散在内蒙古呼伦贝尔盟和兴安盟,以及甘肃的临夏、陇南和辽宁的昌图。
寒地黑土是寒温带湿润、半湿润地区的黑色土壤,黑色腐殖质含量高,土壤具有较高的有机碳密度和含量[1],氮、磷、钾等有机质的含量也比较高。寒地黑土区域主要地处寒温带,夏季温暖湿润短促,冬季漫长寒冷。一年中土壤的冻结时间达120~200天,无霜期为90~140天。
寒地黑土区域发展生态经济具有地缘优势、环境优势和产业优势。寒地黑土区域主要位于中国东北,对内多个省市间依托东北发达的铁路、公路、航空网络密切联系。对外与俄罗斯、朝鲜、蒙古等国接壤,是中国在陆路上通往欧洲的重要通道。寒地黑土区域的气候、土质最适合发展农耕。同时林木动物资源极其丰富,有云松、灵芝、蘑菇、东北虎、黑熊等千百种野生动植物,这为林业、畜牧业的开展创造了良好的前提。并且,寒地黑土区域乌苏里江、黑龙江、嫩江、鸭绿江、松花江、绥芬河等水系发达,即使相对干旱的西南地区,地下水资源也较为充沛。寒地黑土生态经济理念催动了第三产业,如物流业、餐饮服务业、金融服务业的迅猛发展,同时促进了生态文化、旅游、艺术等产业的发展。
生态建设的关键是农业的生态化,改变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立足地区资源的优势,调整农业结构,保护农业生态环境,走生态农业之路[2]。寒地黑土生态农业涵盖农、林、牧、渔的各个方面,以绿色生态为理念,最大化实现了资源和市场的优化重组。如寒地黑土核心区的黑龙江省从20世纪80年代初就开始了生态农业试点工作,在农业上实施的绿色食品工程、大豆振兴工程、粮食优质工程、养殖业跨越工程、乡镇企业升级工程及生态农业工程等六大工程,取得了显著成绩。当前,发展寒地黑土生态农业重点之一是要充分合理开发利用农业资源,打造寒地黑土生态农业品牌。寒地黑土品牌是一个涵盖农产品、水产品、山产品、畜产品等在内的生态农业产品品牌,是一种高品质质量证明标志,代表着天然、绿色、有机、健康、生态的区域供应。打造寒地黑土生态农业品牌的核心措施之一是品牌知识产权的建设与保护。
2.1.1 品牌概念
生态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农业品牌经济。农业品牌与农产品特定的区域密切相关,将区域优势农产品转化为具有竞争力的名牌产品,实施区域品牌经营战略将促进产业集聚、使区域内生产经营者达到协同,从而获得持续的品牌效应[3]。寒地黑土品牌是寒地黑土区域内绿色有机食品和物产的公用商标。当前,应在注重文化内涵的基础上从品牌注册,品牌宣传推广、品牌产品认证、品牌标准、品牌整合保护等措施上进行建设。
2.1.2 品牌文化内涵
随着对生态农业的深入认识,包含环境、文化、传统因素等多功能的内涵越来越多出现于农业品牌之中。品牌的本质及生命力,就在于品牌的精神世界,任何一个品牌要获得持续发展,必须有雄厚的文化基础作为积淀,黑土文化是寒地黑土品牌的根基[4]。地处高寒纬度的寒地黑土区域,受到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加之特有的人口迁移史、自身文化积淀、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以及体制因素等社会生态环境,形成了豪放大度、包容性强和敢闯、不拘小节等黑土文化特质。寒地黑土文化是寒地黑土品牌的价值核心,它决定了寒地黑土品牌存在的形式,演变的路径,是品牌的精神理念。
2.2.1 注重品牌注册
寒地黑土品牌已经注册有寒地黑土证明商标、原产地商标和服务商标,并获得了欧盟及美国联邦的全美注册。寒地黑土品牌先后被评为“中国驰名品牌”、“中国知名品牌”、“全国首届农产品十佳区域性品牌”、“中国十大诚信品牌”。位列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之首,品牌价值评估为123.97亿。寒地黑土品牌商标除涵盖农、林、畜、渔等农产品外,应逐步向文化、旅游等产业扩延,成为更为广泛的区域公用品牌。
2.2.2 加大品牌宣传推广
通过参加各种展会开展推广活动,建立品牌推广网络。重点选择与寒地黑土地域具有较大差异的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地区和国内大中城市的中高端市场作为宣传推广的主攻方向。借助文化手段,举办寒地黑土特色文化展览、论坛,与传媒合作举行文艺演出、访谈,挖掘生态旅游等间接提升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联合国粮农组织曾将寒地黑土品牌作为农业质量品牌的一个范例进行肯定,两任驻华代表三次赴黑龙江考察这一品牌,这无疑在国际层面为品牌做了宣传。
2.2.3 实施品牌产品认证
国际社会一般通过制定苛刻和严格的质量认证标准,来最大化的保护本国的生态安全和公众利益。通过第三方认证机构,按科学程序借助公正检测做出的认证结论,可以把产品内在的品质质量安全信息以证书和认证标志等形式反映出来,从而有效传递产品质量安全信号[5]。黑土区域绿色、有机和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数量突破了1万个,绿色食品产地认证面积达到446.7万hm2。绿色食品中有39种产品通过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FDA认证,有18种产品通过了日本粮食和食品安全检验。
2.2.4 制定品牌统一标准体系
通过《寒地黑土绿色物产联盟标准》、《寒地黑土绿色食品标准》等一系列制度,统一产品生产标准。打破行政区域的限制,制定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生产标准体系。对产品质量与食品安全制定全程标准化管理体系,严格要求生产、采收、仓储、加工、销售、推广过程。通过标准化体系,依托市场机制,实现品牌效益。
2.2.5 加紧品牌整合保护
为了解决寒地黑土地域农产品品牌多、散、小和部分杂牌、劣质、甚至假冒品牌充斥市场问题,也为了提高寒地黑土地域品牌企业和社团整体实力,强化品牌意识,加强品牌之间协作。需要区域地方政府的财政、质检、工商、检测、监管等部门引导各类企业、协会、合作社和农民,整合区域内品牌。实行产品差别化品牌策略,优胜劣汰。同时,着眼本土,加强培训,研究发展保护区域农产品品牌和商标。
创造在社会进步中居于源泉和核心地位,知识产权法律一端有效激发人的创造热情,另一端将才智转化为无尽的社会财富,极大地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巨大进步[6]。寒地黑土品牌在知识产权类型上是一种集群共有产权,产权主体多元,产权于集群内部具有非排他性,对外部主体排他使用。同时,产权的占有不可分、不可让渡,集群成员无权独占,集群品牌不能脱离寒地黑土地域的农业而独立存在[7]。寒地黑土品牌知识产权特指寒地黑土农业领域的知识产权,具体包涵寒地黑土商标专用权、寒地黑土农产品地理标志权、寒地黑土涉农农专利权。
除了提高产品品质,强化商标意识、加强品牌商标战略的运用也是发展农业不可忽视的内容。培育、打造、形成和拥有高知名度商标,不仅能不断提高其知名度,还能使其成为市场竞争的利器[8],从而树立产品的信誉度和美誉度,提升产品的市场认可度和占有率。打造知名品牌商标还能积累农业发展资金,实现这种无形资产的价值增值功能。寒地黑土品牌商标目前已完成质量证明商标、原产地证明商标、服务商标的注册,已然打造了“北大荒”、“完达山”等一批驰名商标。为了寒地黑土品牌的可持续发展,针对一些经营主体商标意识淡漠,商标的培植、应用资金积累不足,商标中介服务、评估机构不健全和假冒、模仿商标等侵权问题。一是协调区域各方加大宣传力度,强化以寒地黑土农业物产协会为首的农业经营主体的商标意识。建设企业联盟,实现区域内同类企业、同类产品、同类品牌整合发展。同时开展系列商标培训活动,完善中介服务质量,健全评估机构;二是细分市场,实施品牌商标差异化措施。在寒地黑土总品牌商标之下,按产业划分将品牌商标分为母品牌商标和子品牌商标,使总品牌商标、母品牌商标、子品牌商标形成互动,也使每一个品牌商标都有一个明确角色,从而提升寒地黑土品牌的凝聚效应;三是在政策、信贷等方面加大政策性支持,将更多的资源向品牌企业积聚;四是加快制定地方性品牌商标规范,探索品牌商标的司法保护模式,加强品牌商标保护的专项执法行动。
地理标志是标示农产品来源的特定地域,产品品质和特征取决于该地域,同时以该地域名称表征特有农产品的标志。而由法律所规定或认可的地理标志保护的相关权利即是地理标志权。地理标志权作为一种新型知识产权,在权利内容上至少包含地理区域生产者的权利、消费者的权利和地理环境权。寒地黑土地域目前已有海林黑木耳、肇源大米、林甸鸡等6大类82种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海林猴头菇、尚志红树莓等8种地标产品被加入中欧互认推荐清单。为了维护这些地理标志产品的品质声誉,也为了保障地理标志产地权利主体的权益。应从以下方面着手加强品牌培育:一是鼓励注册使用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地理标志制度本质上就是为了建立区域特产的品牌。目前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有工商总局地理标志、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国家质检总局专用标志。国家工商总局已批准寒地黑土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根据农产品地理标志资源丰富的实际状况,选择建立农产品地理标志专门保护模式[9],成为寒地黑土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区域内相应主体下一步的重要使命;二是制定更多寒地黑土地理标志产品的质量标准,提高品牌产品质量。地理标志产品国家质量标准中寒地黑土地域只有五常大米有一个国家质量标准。当前,重视地域农产品质量安全,要利用技术规范与质量监控功能在产品生产环境、生产过程、专业管理等方面不断完善,制定寒地黑土地理标志产品系列质量标准,为寒地黑土品牌发展提供质量安全保障,从而提升品牌影响力,赢得社会的认同;三是开发寒地黑土地理标志农业资源,发展生态文化旅游。农业生态文化旅游,是把地理标志农业资源与旅游业及地域文化相结合的一种旅游产品,也是把黑土民族风情、黑土地域文化纳入寒地黑土农业品牌之中的方式。寒地黑土地域辽阔,蕴含着农地、森林、湿地、冰雪、草原、珍禽等地域差异明显的自然产品资源,适宜开展农业观光型、科技示范型、农村民俗型、参与体验型、休闲娱乐型等生态旅游项目。且开展农业旅游的地域不仅仅局限于农村[10],如兰西利用“中国亚麻之乡”的美誉和居于寒地黑土生态核心区的地理优势,开发以亚麻生产、加工、经营和参观体验为主题的农业生态旅游。
运用专利制度提供的专利保护手段和专利信息,不仅能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还能谋求最佳经济效益。农业专利权产生于农、林、畜牧和渔业等产业中,客体范围很广,主要是农业科技和成果。寒地黑土涉农专利权可以是寒地黑土地域产品,比如饮料、食品的加工技术、动植物育种方法的发明专利,也可以是符合新颖性要求的农产品、山产品等的包装申请的外观设计专利。实行专利战略,不断升级寒地黑土品牌保护:一是支持政府有关部门掌握涉农专利动态,制定涉农专利科技、贸易等政策,建立农业专利信息交流机制。加强涉农专利权与寒地黑土品牌商标、农产品地理标志制度的衔接配套,促进专利在农业经济中的转化应用;二是加强公共财政资助,建立健全农业专利科研成果归属和利益分享制度,发挥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等科研单位和寒地黑土农业物产集团等大企业、专业合作社在农业专利创造中的带动作用;三是建立覆盖区域行业和全国的涉农专利互联网络,展开农业专利网络科普和培训,探索涉农专利网络域名权的开发与保护;四是打击垄断、掠夺性经营等滥用专利权行为,加大涉农专利行政执法力度,打击侵权假冒行为,畅通涉农专利侵权诉讼和权利救助渠道,切实维护专利权人的合法利益。
[1]梁尧,韩晓增,丁雪丽.东北黑土有机质组分与结构的研究进展.土壤,2012,44(6):888~897
[2]丁毓良,武春友.生态农业产业化内涵与发展模式研究.大连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7,28(4):24~29
[3]郭锦墉.江西特色农产品区域品牌经营的思考.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5,26(4):51~54
[4]朱丽娟,刘艳彬.寒地黑土农产品区域品牌创建研究.学术交流,2012,28(9):104~106
[5]邓少军,樊红平.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不对称与农产品认证.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3,34(1):87~90
[6]刘春田.知识产权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7]吴传清.区域产业集群品牌的产权和监管探讨.武汉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63(6):886~891
[8]安青虎.品牌与商标.知识产权,2006,16(4):3~8
[9]龚娅萍.实施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促进区域农村经济发展.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2,33(5):63~67
[10]王浩,李晓颖.生态农业观光园规划.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