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自忠,王明利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北京 100081)
我国种草具有悠久的历史,其萌芽期要追溯至石器时代[1],但由于我国传统农耕文化的影响,牧草一直没有被作为一个产业得到各界重视。随着我国畜牧业整体规模的快速扩大,畜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凸显,社会各界才开始逐步重视草业的发展。特别是“三聚氰胺”事件后,国内对于优质奶产品的需求骤升,苜蓿作为“牧草之王”,苜蓿产业作为“牛奶生产的第一车间”,倍加受到人们的关注[2-3]。2008年国家从政策层面第一次将牧草作为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的50个品种之一,并启动了国家牧草产业技术体系项目。近年来我国牧草产业快速发展,已经初步建立起育种、栽培、病虫害防治、收获、加工、机械等比较齐全的产业链条,逐步向成熟发展[4]。截至目前,我国草业发展已经取得较大的突破,区域布局较为显著,苜蓿生产已形成“两带一区”区域布局,即以内蒙古、甘肃、宁夏和陕西为核心的苜蓿生产带,辽宁、吉林和内蒙古东部为核心的苜蓿生产带及河北、山东和山西为核心的苜蓿生产区[5]。
但是,国内草业发展存在着较为突出的问题,主要表现在草业发展基础落后,生产技术发展滞后,产业的公益性和国家扶持政策较为落后等方面[6]。此外,我国草产品市场供需存在严重缺口,自2008年起,牧草及草种子进口量急剧上升,进口价格居高不下,出口不断萎缩,已成为我国草业发展面临的严峻问题[7]。积极推进草业发展,改变国内现状刻不容缓。同时,需要关注的是,草业发展具有不可忽略的生态效益。对于西部生态脆弱地区,如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内蒙古高原和黄土高原等,要推行退耕还草工程,合理利用天然草原[8],还要积极发展牧草产业以改善生态;对于北方土地荒漠化严重的农牧交错区,要积极发展苜蓿产业,以保障生态、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9]。当前,一定要做好草业发展优势区域布局,保障草业市场供给及生态环境安全。2005年,张自和提出要依据甘肃省区位、资源、科技、人才和发展机遇等多重优势,将甘肃打造成为草业生产优势区[10]。为了解草业发展的优势区域,该文根据中国草业统计可获得指标,采用因子分析法对全国30各省市区 (除上海、香港、澳门和台湾外)生产优势进行粗略评价,以探索我国草业发展区域布局现状,并为国家政策走向提供略微参考依据。
该文研究草业生产的优势区域,根据可获得性原则,选择牧草新增种植面积、牧草产量、草种子产量、商品草种植面积及产量,以及资金投入作为评价不同区域草业生产优势依据。选择指标有11个,分别为一年生牧草种草新增面积 (A1)、多年生牧草人工种草新增面积 (A2)、多年生牧草改良种草新增面积 (A3)、牧草种子田面积 (A4)、多年生牧草种子产量 (A5)、一年生牧草种子产量 (A6)、资金投入(A7)、一年生牧草产量 (A8)、多年生牧草产量 (A9)、商品草生产面积 (A10)和商品草总产量(A11)。牧草、草种子及商品草的种植面积越大,那么其基础优势就越好;牧草产量、草种子产量及商品草产量越高,表明越具有优势;而资金的投入量则间接体现了对草业的重视程度。为综合考虑和评价不同地区在这几个指标的优势性,采用因子分析法取其综合得分来评价不同地区草业生产的优势性,以划分我国草业生产的优势区域,为国家政策的取向提供依据。
草业是草食畜牧业的基础,优质草业的发展是提升畜产品产量和质量的保障,在奶业生产领域其作用尤为明显。要保障草食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就有必要推进草业的稳健发展。研究发现,种植牧草的经济效益要明显优于种植农作物,优质牧草能提升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种植牧草是提高农牧民经济收益的重要出路,也是提高畜牧业产量,保障畜产品品质的重要举措。草业不仅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还能滋生较好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在生态脆弱地区,发展草业不仅能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也能为发展经济,特别是畜牧业提供基础,这一功能在西南石漠化地区表现得最为明显。
传统牧草是作为公共资源加以利用,但公共资源容易步入“公地的悲剧”。当前,牧草产业发展路径选择有二,其一为政府管制,其二为私有化处理。草业发展的未来走向需要市场来规范,因此,私有化处理将是未来草业发展的大致走向。但作为新兴产业,草业的发展还处在起步阶段,再加上当前传统的农业观念,发展草业与农作物及经济作物相比不具有优势,但其又处在重要的战略位置,因此,需要政府继续加以扶持。那么,也就有必要对我国草业生产进行优势区域划分,为国家制定生产区域布局和扶持政策提供方向和依据。
该文根据可操作性原则,考虑到牧草统计资料较少,统计指标尚不完善,故选择2010年和2011年11个指标对各地区的草业生产区域优势进行分析 (表1),数据源自2010年和2011年《中国草业统计》[11-12]。在进行因子分析时,对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处理方法为DXi=Xi/max(x),其中,DXi为无量纲化处理后第i地区的指标值,Xi为第i地区的指标原值,max(x)为该指标中的最大值。由于资料的欠缺性,在建立指标体系时尽可能多选取指标,那么各指标必然存在着不可避免的相关性,通过因子分析进行降维,可达到评价各地区生产优势的目的。该文采用SAS软件进行因子分析,同时为得出更好的效果,进行了因子轴正交旋转。
表1 基于可获得统计数据的中国30个省区草业生产优势评价指标体系
对无量纲化处理之后的数据进行分析,根据特征根大于1的原则,该文保持3个公共因子,即F1、F2和F3,2010年的方差贡献率分别为52.39%、17.57%和12.07%,累计方差贡献率为82.04%;而2011年相应的方差贡献率为53.30%、19.60%和10.58%,累计方差贡献率为83.48%(表2)。公共因子的贡献率表示该公共因子反映原指标的信息量,累计贡献率则表示相应几个因子累计反映原指标的信息量[13]。由累计方差贡献率可知,3个公共因子可以反映2010年和2011年原指标82.04%和83.48%的信息量,因此,可将11项指标粗略综合为F1、F2和F3等3个公共因子。
表2 公共因子的特征值及方差贡献率
由因子分析可得出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具体如表3所示,其反映了3个公共因子与各项指标之间的关系。由因子载荷矩阵可知,就2010年而言,F1在A3、A4、A6、A7和A9有较高的载荷量,其综合了全部指标体系52.39%的信息量。F2在A1、A2、A5和A8有较高的载荷量,其综合了指标体系中17.57%的信息量。F3在A10和A11上有较高载荷量,认为其综合了指标体系12.07%的信息量。2011年,F1在A3、A4、A5、A6、A7和A9上有较高载荷,F2在A1、A2、A8和A10上因子载荷较高,而F3在A11上有较高因子载荷。
表3 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
通过SAS软件分析后,得出各公共因子的得分,同时计算出各地区的综合得分,其计算公式为:(1)2010 年的综合优势F=(F1×0.523 9+F2×0.175 7+F3×0.120 7)/0.820 4,(2)2011年的综合优势 F=(F1×0.533 0+F2×0.196 0+F3×0.105 8)/0.834 8。将计算出来的综合得分及公共因子得分进行排名,其具体结果如表4和表5所示。
表4 各地区草业生产区域优势得分及排名 (2010年)
内蒙古 1.110 4 03 0.269 6 04 4.913 0 01 -0.774 1 29辽宁 -0.168 5 12 -0.241 4 13 0.235 8 07 -0.440 7 24吉林 -0.288 8 17 -0.901 1 30 0.592 0 03 1.086 6 04黑龙江 0.013 2 08 -0.546 5 29 0.269 8 05 2.069 0 03江苏 -0.433 2 27 -0.472 5 25 -0.358 8 21 -0.370 8 13浙江 -0.420 6 25 -0.449 2 24 -0.342 7 19 -0.410 2 20安徽 -0.440 2 28 -0.522 3 28 -0.240 4 15 -0.375 4 14福建 -0.400 2 22 -0.410 7 19 -0.364 6 22 -0.407 2 17江西 -0.338 9 19 -0.383 8 18 -0.139 1 11 -0.435 0 23山东 -0.183 2 13 -0.174 7 11 -0.356 1 20 0.031 5 08河南 -0.085 7 09 0.071 8 07 -0.503 7 28 -0.160 7 09湖北 -0.323 6 18 -0.325 3 15 -0.232 2 14 -0.449 6 25湖南 -0.232 3 15 -0.190 2 12 -0.193 8 12 -0.471 2 26广东 -0.406 9 24 -0.415 0 20 -0.375 4 23 -0.417 8 21广西 -0.375 0 20 -0.375 2 17 -0.341 3 18 -0.423 5 22海南 -0.432 7 26 -0.448 6 23 -0.419 0 26 -0.384 0 16重庆 -0.403 2 23 -0.423 2 21 -0.340 1 17 -0.408 7 18四川 1.064 3 04 0.788 1 03 0.611 1 02 2.924 0 02贵州 0.059 2 07 0.225 6 05 0.135 3 09 -0.773 6 28云南 -0.207 0 14 -0.273 7 14 0.218 3 08 -0.536 6 27西藏 -0.152 5 11 -0.006 2 08 -0.457 7 27 -0.343 0 11陕西 0.264 6 05 -0.075 6 09 -0.664 3 29 3.093 4 01甘肃 2.179 5 01 3.232 0 02 0.264 8 06 0.400 1 05青海 2.006 5 02 3.718 9 01 -1.054 9 30 -0.968 2 30宁夏 -0.254 4 16 -0.369 6 16 0.089 7 10 -0.255 2 10新疆0.264 1 06 0.211 9 06 0.392 3 04 0.304 0 06
表5 各地区草业生产区域优势得分及排名 (2011年)
由表4可知,就2010年而言,在F1方面,青海、甘肃、四川、贵州和内蒙古5省区最强,吉林、黑龙江、天津、北京和安徽5省市最差。这说明青海、甘肃、四川、贵州和内蒙古在综合多年生牧草改良种植、牧草种子面积投入、一年生牧草种子产量、资金投入和多年生牧草产量等方面做得较好,即表示在这些方面表现出其较强优势。相反,吉林、黑龙江、天津、北京和安徽等5个地区最不具优势,远不如青海等5地区。在F2方面,内蒙古、四川、吉林、新疆和黑龙江5省区最强,青海、西藏、河南、西藏和海南等地区较差;这说明内蒙古、四川、吉林、新疆和黑龙江5个地区在一年生牧草种草新增面积、多年生牧草人工种草、多年生牧草种子产量、一年生牧草产量等方面具有优势,而青海、西藏、河南、西藏和海南等省区在这方面不具有优势。在F3方面,陕西、四川、甘肃、黑龙江和吉林5省最强,青海、内蒙古、贵州、云南和湖南5省区最差;陕西、四川、甘肃、黑龙江和吉林5省在商品草生产面积和商品草产量方面表现出优势性,而青海、内蒙古、贵州、云南和湖南在这两个方面表现差。
从2011年的结果可知 (表5),F1综合的是多年生牧草改良种草新增面积、牧草种子田面积、多年生牧草种子产量、一年生牧草种子产量、资金投入及多年生牧草产量等指标;甘肃、青海、四川、内蒙古和贵州5地区排名最前,说明在这几个方面表现出其优势性,而吉林、安徽、北京、天津和福建最不具有优势性。F2综合的是一年生牧草种草新增面积、多年生牧草人工种草新增面积、一年生牧草产量及商品草生产面积等;内蒙古、四川、吉林、新疆和黑龙江排名靠前,而青海、江苏、海南、西藏及天津则排名最后,这说明内蒙古、四川、吉林、新疆和黑龙江等地在这几个方面最具优势。从F3看,其代表的是商品草产量这一指标,黑龙江、四川、吉林、青海和山东等地排名最前,表示这5个地区在商品草产量方面最具优势,而内蒙古、贵州、云南、湖南和新疆则不具优势。
从两年的综合得分来看,甘肃、青海、内蒙古、四川、陕西、新疆、贵州和黑龙江等排名靠前,天津、北京、安徽、海南、福建和江苏等排名靠后,这说明甘肃等省区具有草业生产的优势,而天津和北京等地则不具有优势性;研究结果基本与生产实际相符合。
图1 草业生产优势区分布
综合而言,甘肃、青海、内蒙古、四川、陕西、新疆、贵州和黑龙江等省区草业生产最具优势,天津、北京、安徽、海南、福建和江苏等省市不具优势。根据其综合得分,画出2010年和2011年各省区生产优势分布图,如图1所示,左侧图为2010年分布图,右侧图为2011年的优势分布图。由此可见,我国牧草生产优势区大概可以分为3个优势区,即西北优势区、西南优势区和东北优势区。西北优势区主要以甘肃、青海和内蒙古为中心,也包括新疆和陕西,该5省区2010年的综合得分分别为2.179 5、2.006 5、1.110 4、0.264 1 和 0.264 6,2011 年的综合得分分别为 2.219 4、1.856 1、1.193 3、 -0.045 2 和 -0.041 0。西南优势区主要以四川为中心,包括贵州省,该两省2010年的综合得分为1.064 3和0.059 2,2011年的得分为1.124 2和0.006 9。另外,东北的黑龙江其两年的综合得分为0.013 2和0.617 8,也表现出较强的生产优势性,或为东北优势区的中心。
从区域分布来看,我国草业生产在西北、西南和东北表现出较强的优势性,东中部地区发展落后,总体而言呈现出发展的非均衡性和显著的区域性。究其原因,西北、西南和东北地区处于传统的畜牧业发展优势区域,草业发展是畜牧业发展的基础,且该地区草地面积广大,草业资源丰富,故而显现出较强的优势性;而中原地区和东南沿海地区,工业、服务业和种植业是其重要的支柱,畜牧业发展处于次要地位,草业不是地区性重点产业,因此不具有草业生产的优势性。
其一,我国30个省、市、区草业生产优势综合水平呈现出非均衡性和显著的区域性。优势性排名靠前的省区依次为甘肃、青海、内蒙古、四川、陕西、新疆、贵州和黑龙江,排名在后面的省市有天津、北京、安徽、海南和江苏等;优势区域主要分布于东北、西北和西南地区,中部、南部和东部沿海地区相对来说不具有优势,其区域性和非均衡性非常明显。
其二,我国草业生产优势区可分为3个,即西北优势区、西南优势区和东北优势区。在三大优势区中,西北优势区最具优势,主要是青海、甘肃、内蒙古、新疆和陕西5省区,其综合优势排名靠前;西南优势区以贵州和四川为中心;东北优势区以黑龙江为主。有必要将我国草业发展的主体功能区打造在这3个优势区内。
首先,出台相应扶持政策,打造草业生产优势“三区”发展。发展牧草产业要注重生产的区域优势性,要结合西北地区草原畜牧业的传统优势,将草业发展重点放在西北地区;同时,结合西南地区草地畜牧业的发展,不断推动西南草业的发展,为当地畜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饲草资源保障,并作为全国草业供给的重要补充;另外,结合东北黑龙江的生产优势,继续推动当地草业发展,以带动东北地区草业和畜牧业的快速发展。
其次,要做好草业生产、保护和资金投入工作。为配合草业优势区建设,在草业生产的优势区,继续推动人工种草和改良种草工作,加大草种子种植面积,不断开发和培育新型种质资源,提高草种子和牧草的单位产量。同时,增加草业发展的财政投入,鼓励私人资本进入草业中,并建立完善的草产品市场机制。此外,推进草业商业化水平,提高商品草种植面积,为我国牧草产业发展和畜牧业的饲料来源提供坚实的基础保障。
[1]许庆方,韩建国,董宽虎.我国草业发展简要回顾.草业科学,2005,(4):1~4
[2]王明利,杨春,胡向东,等.关于苜蓿产业发展对粮食安全影响的政治经济学思考.草业科学,2012,(12):1936~1940
[3]王明利,等.中国牧草产业经济.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年12月
[4]王明利.推动苜蓿产业发展全面提升我国奶业.农业经济问题,2010,(5):22~25
[5]王明利,等.中国牧草产业经济.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2年12月
[6]刘加文.中国草业现状及当前的主要任务.草业科学,2008,(2):1~5
[7]石自忠,向碧云.我国牧草与草种进出口贸易分析及预测——基于HP滤波法和ARMA模型.中国畜牧杂志,2013,(6):23~28
[8]陈佐忠.西部开发与草业发展.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0,21(4):56~57
[9]吴孟珠,方辉.农牧交错区苜蓿草业产业化开发研究.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6,27(4):31~35
[10]张自和.发挥甘肃草业优势促进草业产业化与可持续发展.草业科学,2005,(3):46~49
[11]全国畜牧总站.中国草业统计,2010
[12]全国畜牧总站.中国草业统计,2011
[13]岳中刚.基于因子分析法的区域零售业竞争力研究.产业经济研究,2006,(2):2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