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马之军 绘图/王赈阳
新课标基本理念下,古诗文教学对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积极的作用。大量诵读经典古诗文段落,对弘扬祖国优秀文化、丰富学生语言素养、培养青少年的审美情趣等都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那么我们在教学中,如何落实新课标对学生背诵优秀古诗文的要求,让中华传统经典滋润学生心田,让经典之花在学生心田绽放呢?在新课标理念的基础上,笔者结合日常课堂教学实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语文教学应多方面、多角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失去了兴趣的语文学习,无异于一场苦役,缺失了兴趣的地方,也就丧失了灿烂的智慧和灵感。古诗文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文字历史见证,是生活的抒发,是人生的遭遇;它是智慧的化身,心灵的闪光;是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的结晶;是古代文学长廊中最引人注目的一份记忆。
但由于时代的变迁造成语言环境的改变,很多学生不懂得欣赏古诗文的美,这些精美的诗句无法与他们的思想产生共鸣,更别提主动背诵了。不少学生是为了应付考试而诵读,那么教师该如何改变这种局面呢?
以“美”诱读,启发孩子心灵。诗词是阐述心灵的文学艺术,其作者需要掌握成熟的艺术技巧,并按照一定的韵律要求,以凝练的语言、绵密的章法、充沛的情感以及丰富的意象来高度集中地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类精神世界。
不同诗人的作品往往表现出诗人自身独特的美:豪迈飘逸的李白、缠绵悱恻的柳永、沉郁顿挫的杜甫、朴素自然的陶渊明……这些由作者与作品有机呈现的个性风格,其独特的美会启发孩子们进一步去思考,去感悟。古诗文以其特有的节奏美、韵律美、语言美、情境美等特点,从古至今吸引了无数人去阅读和品味。
天生向往美的孩子们读古诗“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简洁明快的语言,活泼优美的画面,初读之后背诵起来朗朗上口而又不觉苦涩无味,这样美的古诗怎能不讨孩子们喜爱呢?
以“情”导悟,引发孩子共鸣。其实,对诗歌理解的过程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也是自身情感受到熏陶的过程。学生在揣摩诗歌语言,分析诗歌语境的同时,自然就会体会到诗人在诗中所流露出来的情感。比如学习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其一》:“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诗人少小离家,年迈归故里;口音没有改变,双鬓却已斑白。孩子们都不认识他,还笑问客人是从哪里来。全诗抒发了山河依旧,人生易老,对世事沧桑的无限感慨。
置身于熟悉而又陌生的故乡,心情难以平静,前两句写出了“老大”之态,暗喻乡情无限。后两句感儿童之语,道出了多少客居他乡的儿女们对生活的辛酸,现实的无奈。诗的感情真挚,内容虽平淡,人情味却浓足。语言朴实无华,细品诗境,却别有一番天地。全诗在有问无答中作结,哀婉备至,扣人心弦,千百年来为世人传诵,老少皆知。
许多古诗蕴含着丰富的情感:有赞叹祖国大好河山之情,有忧国忧民和赤心报国之情。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诗歌的艺术表现手法,还应该让学生了解并学习古人高尚的情操,逐渐使得自身的感情得到升华,最终使得这种感情转换为努力学习、报效祖国的动力。
以“赛”促动,鼓励孩子背诵。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人自身存在争强好胜的天性,适当的竞赛能有效地带动学生学习的兴趣。笔者在班级内定期开展“语文从我身边走过”为主题的古诗文背诵比赛活动,并规定每3首(篇)为一个等级,面对班级全体学生,要求每个人都参与其中,学期期末举行“擂台挑战赛暨古诗文背诵表彰典礼”。
通过此类活动,同学们背诵热情高涨,对古诗文的学习效果也提高不少。
学习古诗文的方法有很多种,我们可以在教学中扣题眼、抓关键、晓典故、品风格,一步步深入古诗文,理解作者意图,并走入诗境,通过先初步理解,再则感悟背诵,最后能够内化为学生的能力运用到日常学习生活之中。为此教师可以这么做:
观诗语。诗韵律优美,节奏感强烈,字数上增加或减少,都会表现出迥然各异的心理情感。如《敕勒歌》是一首北朝少数民族所传诵的经典民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仔细观察这首诗,我们不难发现它仅有27个字,却有着极大的艺术感染力。作者歌颂了北国草原的富饶、壮丽,抒发了敕勒川人对养育他们的水土,对游牧生活的无限热爱之情,浅近明快,酣畅淋漓地抒发了敕勒川人的豪情。
诗的韵律能通过文本自身呈现出来,学生通过诵读也较容易领悟诗歌的美。教师在课堂上要指导学生在朗读诗歌时注意其音调的高低,速度的快慢,让学生在诵读中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品诗境。背诵古诗也是为了更好地去学习与运用,要了解诗的意境,还需要孩子们对作者当时的生活环境及其人生遭遇有一定的了解。诗人李清照在我国古典文学中的形象,一直是婉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但她所作的《夏日绝句》,一改往日消沉、忧愁的诗境,鲜明地提出了人生的价值取向,此诗基调高亢,无情地鞭挞了南宋当权派的无耻行径,借古讽今,正气凛然,豪迈畅快。
有的学生学习了之后对作者是否是李清照不免会产生质疑,那是因为他们没有深入到女诗人所生活的大环境之中。南宋统治者不管百姓死活,只顾自己逃命,抛弃中原河山,惟求苟且偷生的行为,让诗人不禁感慨万千……在这样的环境下,李清照有此作,自然就不足为怪了。
悟诗道。只有去深刻体会感悟了,才会有所收获。许多诗歌中都隐藏着哲理,有颂扬生命顽强不屈的《草》,有借自然规律,言人生需及时努力的《长歌行》,有反映社会黑暗,同情人民疾苦的《卖炭翁》等。在指导学生背诵的时候,教师有必要引导学生去感悟古诗文中的哲学道理,从中感悟人生,获取智慧。
校园文化建设是一所学校的标志,并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班级特色文化建设则是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一个重点。当代著名作家赵丽宏说:“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是一个文明人增长知识、提高修养、丰富情感的极为重要的途径。”为此,我们可以将古诗文融入校园文化,融入班级文化。
制作古诗文班级小报。手抄报制作简单,学生容易操作,制作手抄报能够培养学生既动手又动脑的学习习惯。老师可以给孩子们布置古诗文手抄报的作业,让学生回家搜集各种书籍上的古诗文,挑选文辞俱佳的古诗文抄写成手抄报。
还可以将这些手抄报做成班级小报,激发学生们学习古诗文的兴趣。在小报上设置多种多样的栏目,如“大话诗词”“唐诗宋词”“文人趣事”“文苑长廊”“精品推荐”等。鼓励学生对栏目内容不定期进行改版,征求大家的意见,以便于博采众长。
让班级的墙壁会说话。新时代的课堂不是老师一个人的课堂,而是以学生为主体,充分体现教师主导性的课堂。所以,我们应当努力建设开放而又有活力的语文课堂,让教室的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同学们学习古诗文之后有什么收获、感悟、体会都可以写成纸条整齐而又美观地贴在墙上,在班级营造出古诗文的学习氛围。
临摹古诗文书法作品。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书法艺术具有典型的代表性,比如东晋书圣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豪放派代表苏轼的《赤壁赋》,除了作品本身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之外,还有着巨大的艺术价值。让学生以古诗文来练习临摹书法作品,一方面可以锻炼写字能力,另一方面可以加深对古诗文的了解。
积累拓展以致用。新课标中明确指出,教师要让学生“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和审美情趣” ,当学生积累了一定量的古诗文并体会了古诗的韵律、对仗后,教师可以适时加以点拨、诱导,让学生模仿创作古诗。
所以,我们要在积累优秀古诗文的同时,进一步延伸与拓展。假如说我们的心田是一块最普通的土地,它需要阳光、雨露、肥料和辛勤的耕耘,古诗文就如阳光、惠风与细雨!让我们继续诵读,大力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让经典来净化孩子们的心灵,耕耘心中的那一方土地,我相信未来的花园里它一定会开出最芬芳馥郁的花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