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克强 彭迪云
(南昌理工学院,江西 南昌 330044)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全球产业结构呈现由工业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变的新趋势,服务业逐步取得了主导地位。一些原来以制造业闻名的发达国家,现在却以服务业为国民经济的绝对主体和动力源泉。发达国家服务业所占比重为70%以上,中等收入国家也已达50% ~60%,服务业已不再是“边缘化或奢侈的经济活动”,①曹跃群、刘冀娜:《我国服务业资本存量地区差异及其成因基于空间经济学的实证分析》,《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8年11期,第72页。也不像以前那样“微不足道”了,已位于国民经济的核心地带,成为经济增长和效率提高的助推器。发展服务业已经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实现经济增长和提升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产业经济理论和国际经验表明:产业结构的演进一般经历农业化、工业化和服务业化(服务化)三个阶段;在工业化初期,制造业是产业的主体,而在工业化中后期,服务业将逐步成为产业的主体。
英国古典经济学家威廉·配第指出,制造业比农业、商业比制造业能够得到更多的收入,这种相对收入的差异是劳动力在产业之间流动的重要原因。②史忠良:《产业经济学》,经济管理出版社1998年版,第17-23页。英国经济学家费希尔首次提出了“第三产业”的概念,确立了三次产业分类法。③费希尔:《安全与进步的冲突》,伦敦麦克米伦公司1935年版,第25-28页。英国经济学家克拉克在配第定理的基础上提出了劳动力(就业人口)在产业之间分布结构变化的理论,即“配第-克拉克定理”。④李杏:《基于产业集聚的常熟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实证研究》,《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第33页。美国经济学家库兹涅茨对产业结构的演进规律作了进一步探讨,阐明了劳动力和国民收入(增加值)在产业之间分布结构变化的一般规律,即库兹涅茨定律。⑤[美]西蒙·库兹涅茨:《各国的经济增长》,常勋等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396-405页。根据这一规律,第一产业GDP比重持续下降,第二产业GDP比重是先上升后下降,第三产业GDP比重稳步上升,最终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发达国家产业结构比重都经历了由“一二三”结构到“二一三”(或“二三一”)结构,再到“三二一”结构的演化过程。
进一步来看,服务业发展有两条普遍的规律。一是产业结构服务化演进规律。即三次产业结构比重由“一二三”到“二一三”,再到“二三一”,最终达到“三二一”的过程。二是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阶段性规律。即第一阶段是为工业化提供基础服务的商业、交通运输业和邮电通讯业领先发展;第二阶段是金融保险业和房地产业等加快发展;第三阶段是信息产业、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等迅猛发展。同时,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产业结构内部的演进同时产生两种趋向:一是工业化的深化发展,主要表现为工业结构的重型化和制造业的高端化;二是服务业的加速发展,主要表现为生产性服务业的现代化和生活性服务业的扩大化。这两种趋向同步产生、相辅相成。
产业结构服务化又称“第三产业化”、“经济服务化”,是指产业结构由第二产业为主导(工业型经济)向第三产业为主导(服务型经济)的演变过程,表现为现代服务业迅猛发展、第三产业占GDP比重迅速提升、经济现代化程度大为提高的过程。①詹新宇:《广西产业结构服务化的拐点预测及对策探讨——基于增长曲线模型》,《广西社会科学》2011年第4期,第19页。笔者认为,产业结构服务化实质上是工业化中后期出现的产业结构高级化或现代化的进程,这一转变过程的主要标志是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主体、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为标杆的现代服务业得到大规模发展,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体系中的地位不断上升,进一步促进产业结构的转变,形成服务型经济。
产业结构服务化趋势一般出现在工业化的中后期,是工业化深化发展的产物。发达国家工业化进程表明,服务业加速发展一般发生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整体经济由低收入向中等收入水平转化的时期。此时,消费结构升级步伐明显加快,国民经济高速增长,人均收入大幅提高,这些为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需求动力,服务业对第二产业发展呈现出适应性的结构调整特征,金融、保险、信息、商务、医疗、教育、旅游、文化和房地产等现代服务业将迅速发展。
所谓“拐点”在数学上是指改变曲线向上或向下方向的点,或直观地说是使切线穿越曲线的点,即曲线的凹凸分界点;在生活中借指事物的发展趋势开始改变的地方,或用来说明某种情形持续上升(下降)一段时间后开始回落(回升)的临界点。从理论上说,“产业结构服务化拐点”是指产业结构由工业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演进的临界点和关节点,是工业化中后期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转折点。具体来说,产业结构服务化的拐点并不是指第三产业比重超过第二产业比重时的转折点(实际上一些发达国家在工业化初期就有着较高的服务业产出比重和劳动力比重,并且在整个工业化过程中服务业比重都保持了相对稳定),而是指第三产业发展由相对稳定转向快速增长、第二产业增加值(GDP)比重和劳动力比重由稳定增长迈向逐渐下降的转折点。
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都经历了产业结构服务化的演变过程。例如,在美国,用增加值比重衡量的产业结构服务化拐点发生在1960年前后。1960年,美国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37%,其后缓慢下降,2003年下降到22.3%(如图1虚线圈所示)。
图1 美国三次产业增加值结构变化及其服务化拐点(1960)
美国用劳动力比重衡量的产业结构服务化拐点发生在1950年~1960年。1950年,美国第二产业劳动力占比为35.7%,第三产业劳动力占比为32.1%;1960年两者分别变化为32.1%和58.8%。之后第二产业劳动力占比持续下降,1980年为25.84%,2000年为18.36%,2009年下降到14%,而同期第三产业的劳动力占比则快速上升,1980年为70.6%,2000 年为 79.8%,2009 年达到 84.4%(如图2虚线圈所示)。
在日本,用增加值比重衡量的产业结构服务化拐点则发生在1973年左右。1973年之前,日本第二产业比重稳步上升,1973年达到49.3%,之后进入下降通道,2003年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下降到30.5%(如图3虚线圈所示)。美日两国还存在用其他指标(如第三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等)衡量的产业结构服务化拐点。
图2 美国三次产业劳动力结构变化及其服务化拐点(1950-1960)
图3 日本三次产业增加值结构变化及其服务化拐点(1973)
笔者提出“产业结构服务化拐点”这个命题,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它对于厘清工业化与服务化的关系、揭示服务业发展规律、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以及破解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难题等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以上理论分析和国际比较研究总结得出,产业结构服务化拐点判定的参考指标主要有人均GDP、第三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三次产业劳动力结构比重、霍夫曼系数、城市化率和恩格尔系数等。其中,人均GDP、第三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三次产业劳动力结构和霍夫曼系数是产业结构服务化拐点的主要判定指标;城市化率、恩格尔系数等可作为参考指标。根据美国、日本等西方发达国家的相关数据,产业结构服务化拐点大致出现在人均GDP达到现价(按当年价格计算)3000美元左右,第二产业劳动力占比约35%,霍夫曼系数0.5左右,城市化率50%左右,恩格尔系数33%左右,第三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维持在0.9~1.1的时候。
笔者采用多种统计分析方法,对2012年~2022年中部地区及江西省人均GDP、第三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三次产业劳动力结构、城市化率、霍夫曼系数和恩格尔系数等指标进行了预测(预测方法和过程从略)。在此基础上,笔者对江西产业结构服务化拐点进行综合判断,得出以下基本结论。
1.江西整体将于2017年出现产业结构服务化拐点。目前所面临的新环境、新阶段、新任务,使得预测与判断将受多种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可能会使产业结构服务化拐点提前或延后来临。
2.江西各地产业结构服务化演进存在差异性。分地区来看,南昌、新余、萍乡、景德镇、鹰潭和九江市等工业化和城市化程度较高,具备重点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条件的区市将先行进入产业结构服务化的拐点,而吉安、宜春、抚州、上饶和赣州市等区市将逐步跟进。
3.江西将于2020年左右基本完成产业结构服务化进程。即三次产业结构由“二三一”转变为“三二一”,实现经济结构向以服务型经济为主转变。
服务业的繁荣发展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也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显示:2011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高收入国家为72.5%,中等收入国家为53%,低收入国家为46.1%。而我国同期同一指标为43.1%,江西省为31.1%,差距十分明显。我国目前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不再是简单纳入全球分工体系、扩大出口、加快投资的传统机遇,而是扩大内需、提高创新能力、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新机遇,因此必须推动服务业大发展。同时,我国已进入只有调整经济结构才能实现持续发展的关键阶段,而推动服务业大发展又是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突破口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
当前我国服务业正进入加快发展的黄金时期。国家“十二五”规划明确要求“十二五”期间要将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提升4个百分点,到2015年达到47%,成为三次产业中比重最高的产业,且增长速度明显高于同期预期7%的GDP增长率;并明确提出:“加快发展服务业,把推动服务业大发展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营造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环境”,“推动服务业制度创新,完善服务业政策体系”,“结合增值税改革,完善生产性服务业税收制度,拓宽服务业企业融资渠道”。2012年9月,国务院确定了“十二五”时期服务业发展的四项重点任务:增强服务功能,提高创新能力,完善服务标准,提高服务质量。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报告再次强调,要“推动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壮大”,“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2012年12月,国家颁布《服务业发展“十二五”规划》,进一步明确了服务业发展的总体要求和策略思路。
服务业是投入少、能耗低、产出高、无污染、低自然依赖性、高需求弹性、高就业、波动性小和增长持续性强的行业,符合国家政策导向和群众利益。现代服务业具有高技术性、知识性、高增值性、高声誉性、集群性和新兴性等特征,并正在呈现时空分离、网络化、虚拟化、外包化和离岸化等新趋势。加快服务业发展既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实现绿色崛起的必由之路,也是促进就业、改善民生的现实需要。加快发展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江西当前“龙头昂起、两翼齐飞、苏区振兴、绿色崛起”的新战略格局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然而,江西服务业发展长期滞后,结构不合理,生产性服务业水平不高,尚未形成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有力支撑;生活性服务业有效供给不足;服务业竞争力不强,开放度不够,缺少大企业、大集团和知名品牌;服务业人才不足,标准化水平不高,科技含量和服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一些地区、部门和领导对服务业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把服务业仅仅作为工业的配套和附属,或不顾当地的发展条件而片面追求服务业的比重和“超前发展”,或过分强调发展现代服务业而忽视传统服务业的发展和创新。2012年5月,《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全省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赣府发〔2012〕18号)提出了江西服务业“一个突破、五个提高”的发展目标和举措,为服务业大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1.树立“突破性发展”的指导思想。这里所指的“突破性发展”不是“适应性发展”,要坚持以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和国际化为方向,做好顶层设计,进一步营造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良好环境,全力推动服务业发展提速、比重提高、水平提升,力争在“十三五”期末基本实现全省产业结构由“二三一”转变为“三二一”,以提升产业竞争力和经济现代化程度。
2.完善产业体系和布局。加快形成以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体和实现两者良性互动的产业发展格局。一是要坚持生产性服务业与生活性服务业并重、现代服务业与传统服务业并举。要加快发展金融服务业、交通运输业、现代物流业、高技术服务业、设计咨询、科技服务业、商务服务业、电子商务、工程咨询服务业、人力资源服务业和节能环保服务业等生产性服务业,大力发展生活性服务业、商贸服务业、文化产业、旅游业、健康服务业、法律服务业、家庭服务业、养老服务业和房地产业等生活性服务业。二是要提升农村服务业水平。以繁荣农村经济、促进农业现代化、增加农民收入和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为重点,贯彻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方略,协同推进城镇化和农村发展,积极引导各类市场主体进入,推动农村服务业水平迈上一个新台阶。三是要大力推动涉及面广、辐射作用大的服务业重点行业和领域加快发展,带动服务业全面发展。四是要更加关注服务业的新理念、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新服务方式和新商业模式,积极拓展江西现代服务业的新领域、新业态、新企业和新产品。
3.健全和完善相应体制机制。要大力推进服务业各项改革,着力破除制约服务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争取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创新政策支持,进一步研究制定促进服务业加快发展的政策措施,完善服务业市场监管体系,建立健全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体制机制,包括建立和完善服务业发展组织协调机制、服务业创业创新机制、服务业考核评价激励机制和服务业发展统计机制等。
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中、高端方向发展,深化产业融合,细化专业分工,增强服务功能,提高创新能力。具体措施包括:大力推进专业服务外置化,积极引导制造业企业主辅分离;推进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融合,推进服务业向制造业产前、产中、产后延伸,实现制造业的研发、检测、维修、工程设计、项目管理、技术培训、供应链管理、仓储、零部件配送、售后服务、项目外包、保险、物流、展销等全方位、全过程融合、渗透和覆盖;优化空间布局,增强服务配套功能,推进服务业向产业集群集聚。
1.科学规划城市空间布局。优先发展城市群和大城市,大力发展区域性中心城市,积极发展中心镇和特色小城镇。
2.提高城市对服务业的承载能力。要坚持“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原则,完善服务体系,增强城市功能,合理构建产业分工体系,提升城镇宜居宜业水平。
3.推动产业升级与消费升级,改善服务业发展环境。当前江西人均GDP已超过4000美元,“十二五”时期将向更高水平迈进,必然进一步带动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升级,服务业市场需求潜力巨大。要大力加强服务业发展的基础制度建设,充分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积极推动消费升级,努力改善服务消费环境。
4.加快农民工市民化进程。进一步完善土地流转制度,将农民工纳入城市保障性住房体系,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险体系,尽快实现工伤保险对农民工的全覆盖,建立适应农民工实际的低标准进入、渐进式过渡的养老保险体系。
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主导作用,按照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企事业分开的原则,加快垄断行业改革;降低市场准入门槛,逐步形成公开透明、管理规范和全行业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培植多元化的竞争主体。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实行税费优惠政策,加大金融信贷支持力度,加快科技创新步伐;加快人才队伍建设。要加快建立多层次的服务业人才培养、培训体系,大力培养、培训高层次、高技能的专业化服务业人才,全面提高服务业人才队伍素质。要完善与优化有利于服务业人才引进的激励制度与政策,多渠道、多形式吸引国内外优秀的现代服务业专门人才;加强服务业人才领域合作。要加强区域内服务业人才领域的合作,联手进行区域性人才市场监管,共同构建公平竞争的人才法制环境和人才生态环境。
进一步降低服务业准入门槛,扩大服务业开放;加强区域分工与规划合作,建设无障碍区域共同市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与对接,建立信息交流互动平台;完善服务业吸引外资政策,全面提高服务业吸引外资水平,大力提高承接服务业产业转移能力;大力发展境内服务外包和离岸服务外包产业,支持有能力的服务业企业到境外投资创业和开展服务贸易,推动服务业社会化、区域化和国际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