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加迅,福建师范大学传播学院硕士生
电影《天水围的日与夜》剧照
2008年,许鞍华执导的《天水围的日与夜》是一部不容忽视的华语电影,与这几年来过度热闹浮躁的大片之风完全不同,效果是异常的好。《天水围的日与夜》成为2008年香港最值得欣赏的电影。作为一部电影,其预算低得可怜。也因为成本的限制,影片没有什么值得夸耀的视听语言,甚至显得粗糙简陋,也放弃了能够煽情的段落细节,但当我们接触这部电影时,却很容易被这种简单朴素的真情所吸引。影片的画面和调度虽然看上去显得有些粗陋,但电影并不因此而失色,反而和电影中表现的香港底层市民以及破旧的社区形成一种协调的呼应,增强了影片的真实感。
在这部看似简单其实又不简单的电影中,导演放弃了往常港产片夸张的表现形式,转而以一种简练深刻的方式,透过一系列的琐事,呈现出一种从陌生人开始,逐渐建立起的相濡以沫的邻舍情谊。并由此投射出在天水围或说是香港居民的真实生活以及情怀,从而建立起一个社区的生动形象。而这种真实和细腻情感的流露,并不依赖戏剧人物的设置或冲突的表现。正如导演许鞍华自己说的:整部电影好像诗,全部是用食物来讲述,剧本用物体而非对白来表达。这正是这部电影的特别之处,也是本文所要讨论的内容。
一部电影的气氛和内在属性往往同它所表现的地区特性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在讨论一部电影的表意符号之前,有必要对电影的地域性:天水围,有一定的了解。导演彭浩翔在《南方周末》的一篇文章中对天水围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介绍,他描述道:“自从1990年代起,香港政府开始发展新界北部天水围地区,在那里兴建大量公共屋苑。其中居民大部分来自低收入家庭或新移民,在数年间,天水围人口突然密集起来。可是由于那里公共设施不足,天水围仿佛像被香港孤立出来的一部分。加上天水围近年发生了不少伦常惨剧和家庭纠纷,某些屋苑更连续出现多次跳楼自杀案件,在传媒大力的渲染下,天水围仿佛成了香港的一个悲情地带。”[1]在观看影片之前,对于已经了解天水围的观众来说,会有一种先入为主的观念,对这个地域有一套自己的想象,从而对导演重构这个地区的形象带来一定的难度和拦阻。但是其实,发生在天水围的种种悲剧,是任何一个城市都会存在的黑暗侧面,换做另外一座城市,也常常上演这种人间惨剧,只是没有被媒体所大肆宣传,而这个社区的人们跟普通的香港居民的真实生活并没有太大的不同。所以导演避开这些被媒体所渲染的事件,而是将《天水围的日与夜》的目光投注在天水围中平平常常的一群人。而正是这种举手投足之间平常的举动,引起了观众情感的共鸣。在影片的开始,展示出的是天水围的黑白老照片,草地上的蝴蝶以及滩涂,然后由自然中的鸟鸣转向天桥、高楼、轻轨。简单的几个镜头,用有代表性的物象迅速将我们的目光转入电影要叙述的环境:作为香港城市贫民区的天水围以及它最初的影像。而在此的引申不单纯是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环境,更是唤起人们对天水围这个社区的历史回忆。
正如之前所说的,《天水围的日与夜》的特别之处在于电影用物体而非对白来表达。通过买菜、吃饭、抽奖、榴莲、冬菇等,将人物的情感寄予其中,电影并不直接表现,但是观众却能够从中细细体会。而这种表意又是如何实现的呢?克里斯蒂安·麦茨在《电影学的若干问题》一文中提出电影符号学中的外延研究和内涵研究,即电影的直接意指和引申意指。在该文章中,作者提到:“纯美学的安排和约束,就是在实现内涵的要求,而内涵是附着在外延含义上的。至于在一切美学语言中起着重要作用的内涵,它的所指就是文学或电影的某种风格、某种样式、某种象征、某种诗意,它的能值就是外延的符号学材料整体。”[2]
在《天水围的日与夜》中,导演做的正是一种减法,是对美学安排的一种约束,从而在表现的事物上面显示出多义性,唤起观众的一种自主体验和参与。电影并没有讲明,但是观众能够体会这种淡淡的情愫,使得影片呈现出一种诗意。具体来说,电影中表现的买菜、吃饭、抽奖、榴莲、冬菇等,并不是单纯电影所呈现给观众的一个视觉画面感知或事物的概念,而是其中所透露的生活态度和情感寄予。这些事物本身并不重要,但是其所引申的含义使得观众感同身受。
在影片中最常出现的场景便是吃饭,而每次吃饭都离不开鸡蛋,但是在形式上却有很多的变化,你可以看到有蒸蛋、青豆炒蛋、虾仁炒蛋、豆角炒蛋等,也许一部分观众对此并不感到特别,吃饭就是吃饭嘛,吃什么并不重要。但是另外一些观众却能够对此深有体会,许鞍华说她在天水围认识的家庭主妇,每天都会研究怎么能用最少的钱,做最好吃、最有营养的菜,而这些鸡蛋的做法,也都是香港普通人家经典的吃饭,就像电影中的贵姐说的一样,鸡蛋最简单了,煮什么都好。所以电影中出现的鸡蛋,以及它的做法,不再只是桌上的一道菜而已,更多的是观众对这种生活态度的理解和认同。从而使观众与电影之间形成一种心照不宣的体会。
在这部电影中,天水围这个社区的形象是随着电影中一个个的景物、事件、生活琐事而慢慢建构起来的,在电影中,你可以看到日与夜有节奏的交替,将一段段关联并不紧密的生活场景串联起来,但是影片却从这种零散中走向了整体,人们对天水围这个社区的形象渐渐明晰起来,而这种完整形象的建立,不自觉间,加深了人们对影片的认同。麦茨认为,电影中的叙事,是影片外延的总和,包括叙事本身,也包括包含在叙事中,并由叙事引出的虚构的时空,因而还包括人物、景物、事件和其它叙事元素。在《天水围的日与夜》中,一个场景,一个片段,或是一个物体的表意作用是微弱的,只有当它作为一个整体,即作为影片外延的一个总和,才能指向和收获影片完整的内涵。这种内涵就是这个社区的一个整体形象,就是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的生活观念和态度。正如艾伦·赛特所描述的:“符号的内涵直接将我们带入意识形态的领域,即所谓的从社会的某一个立场或一系列利害关系角度所描绘的世界观。”[3]电影正是通过建立天水围这个社区的完整形象,凸显出这个地区的历史纵深感,更让我们去体会去考察这个地区人们最真实的本土情怀。
[1]彭浩翔.先得知道什么是天水围[J].南方周末电子版,2009(1).
[2]杨远婴.电影理论读本[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社,2012:1.
[3]罗伯特·艾伦.重组话语频道-电视与当代批评理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