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中小学“问题学生”综述

2014-05-30 20:25许家美
2014年47期
关键词:概念界定问题学生成因分析

许家美

摘要:“问题学生”教育问题是当前基础教育改革中中小学教育面临的一个重点和难点问题,也是是教育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对“问题学生”进行成因分析,清楚当前研究现状,洞悉国内研究进展,取长补短,因地制宜,是对“问题学生”进行转化教育的一个有效途径,对促进学生的发展,推动中小学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问题学生;概念界定;成因分析;转化策略

目前,国内对于“问题学生”的研究,专家学者们分别持有不同观点和态度。他们分别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了分析与研究。

一、概念界定综述

在概念界定方面,多数研究者从专业视角对“问题学生”进行界定,由于侧重点、视角和引入要素多少等的不同,对“问题学生”的界定也有所不同。

(一)学习成绩为依据进行的界定

学习是学生的主要任务,一些研究者以学习成绩高低为依据来界定“问题学生”。罗世瑛认为:“问题学生主要是指那些学习成绩差的学生。由于他们在学习上的不良表现,经常被老师和家长认为是智力存在问题[1]”。雷展周说:“问题学生群体是非正式学生群体之中的差生群体[2]”。虽然都以学业成绩高低为标准,仍存在差异。罗世瑛先生所说是个体性“问题学生”,雷展周所指是集体性“问题学生”。以学生学习成绩的高低为依据对“问题学生”的界定,强调了学生活动的主体性,应得到重视。

(二)以思想品德和行为方式为标准进行的界定

以思想品德和行为方式为标准进行的界定,虽然抓住了“问题学生”的显著特征,朱峰认为“问题学生”是那些“思想上存在严重问题,很难严格规范自身日常行为,甚至有违法犯罪倾向的学生[3]”。倪高武认为“‘问题学生并不是指那些有过犯罪经历或精神上有疾病必须经过治疗才能进行正常生活的学生[4]”,二者就存在极显著差别。但是由于“思想品德”问题是一个极富弹性的问题,不同的人会持有不同的评判标准,不同的学校也有独特的个性化校规,其中不排除一些不当标准和不当规定。由此,来自不同学校的个人会对“问题学生”产生不相同的认定。

(三)以学生个性特征的差异为标准进行的界定

从生理和心理角度入手对“问题学生”的概念进行探讨是许多研究者的选择。李建伟认为“问题学生是在学校或家庭中非常规,具有逆反心理、个性较为独特的学生。这些学生也被称为‘差生或‘边缘学生[5]”。范艳阳、刘春生也作过类似界定,他们认为“‘问题学生是在社会化过程中,个人由于外在和内在的刺激引发个体性格发生偏差,情感意志和思维等方面存在障碍或个体可能出问题行为的学生[6]”。干明赞则从生理学角度入手对“问题学生”进行研究,他认为“问题学生”是“在性生理和性心理的发育中表现出了许多问题的学生[7]。这个界定由“问题学生”的外在行为进入到了内心世界,是关于“问题学生”界定的一大进步,因为学生的“问题”行为往往源自内在的心理“问题”。这些界定中,也有一些值得思考的地方。

二、关于“问题学生”形成因素的相关研究

“问题学生”是经过长期的发展形成的。究其原因,在不良的社会风气下、偏差的学校教育或缺失的家庭教育影响下,各种消极因素影响着身心的成长,从而发展成为“问题学生”。对导致“问题学生”产生的因素进行划分,真正了解“问题学生”的成因,才能在根本上帮助“问题学生”。大致将其形成因素分为四类:

(一)家庭因素

家庭环境与学生问题行为密切相关,霍金芝[8]等人发现,父母文化程度低或个体经商家庭、经济水平低、住房条件不高等都是我国中小学生问题行为产生的重要因素。学生行为在单亲家庭中学生行为问题出现率较高。儿童问题行为受家庭教育的影响极大,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态度、教育方法以及家长行为的影响,是孩子产生问题行为的根本原因。

(二)学校因素

学校是学生成长的重要场所,莫金莲[9]认为教育工作上的错误。如少数教育工作者由于教育观点上的错误,教育方法上的不当,也可能给学生产生问题行为的蔓延与恶化提供条件。李惠芬[10]认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不是以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为标准,而向以分数高低和成绩好坏看齐,“重教书、轻育人”。

(三)社会因素

李惠芬认为道德失准,欺蒙拐骗蔓延,黄赌毒等社会现象有所泛滥,价值观扭曲,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滋长,以权谋私等腐败现象屡禁不止,腐朽没落文化和有害信息在互联网上传播,非法出版物等影响着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张成[11]也对社会影响因素做了类似的分析。认为经济的迅猛发展、多元文化的融合,滋生了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使得人们的价值观、世界观发生了扭曲,社会价值发生倾斜,中小学生在面对这样的社会时是无所适从的。

(四)学生自身因素

从学生自身原因看起,陈志斌的研究为例。陈志斌[12]认为“问题学生”的形成常常与他们缺乏自制力差、意志不坚定相关。“问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不专心、注意力不集中,没有恒心,纪律涣散。大部分“问题学生”内心也有要求上进,但缺乏持久的毅力和恒心。遇到困难就动摇,结果追求上进的愿望最终不能实现。杨福义[13]指出:學生的自我概念和心理健康密切相关,自我概念是自我意识里的一个重要内容,反映着自我认识甚至自我意识发展水平的高低,对自我体验和自我调节影响深刻。对于问题学生而言,伴随消极自我概念而来的是个体的焦虑和抑郁等心理健康问题。问题学生的自我概念水平越低,则焦虑和抑郁水平越高,表现出的心理健康问题或行为问题也越多,为了缓解抑郁和焦虑,他们就有可能采取各种异常行为,甚至是暴力行为或反社会行为来加以补偿,以满足心理上的需要,从而导致社会行为适应不良,出现严重的情绪或行为问题。

综上所述,“问题学生”的成因大致可以分为四类,可以社会、学校、家庭和学生自身来分析。正是由于这些因素的影响,导致学生遇到难以处理的困难时,不能以平常心态冷静处置,容易产生偏激行为,从而成为“问题学生”。(作者单位:聊城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参考文献:

[1]罗世瑛.“问题学生”的心理特征及教育策略[J].中国成人教育,2005.08.

[2]雷展周.问题学生群体的成因及其教育对策[J].教学与管理,2003.30.

[3]朱峰.寻找缺失的“成功体验”[J].科教文汇,2006.03.

[4]倪高武让“问题学生”不再成为问题[J].中国教育学刊,2006.03.

[5]李建伟.对“问题学生”开展德育工作的思考[J].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03.

[6]范艳阳,刘春生.引导中的“门坎效应”问题学生“入轨”[J].辽宁教育,1997.11.

[7]干明赞.问题学生性教育调查报告[J].当代青年研究,2004.03.

[8]霍金芝,袁德林.家庭环境是影响儿童青少年心理行为的重要因素[J].中国校医,1995.01.

[9]莫金莲.关于问题学生[J].文学教育(下),2007.02.

[10]李惠芬.拥抱迟升的朝阳——浅论对“问题学生”的教育转化[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29.

[11]张成.浅谈“问题学生”及其形成原因.[J]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2010.04.

[12]陈志斌.“问题学生”的心理剖析及转化对策[J].科技资讯,2007.31.

[13]杨福义。问题学生的自我概念研究。《中国特殊教育》2007年第9期

猜你喜欢
概念界定问题学生成因分析
大学生精神性研究:概念及测量工具述评
特需医疗服务概念新探讨
基于美育视角的中学化学课教学探微
海外劳工概念之界定
加强正面教育,转化问题学生的创新与实践
杀人案件的动机与成因分析
浅谈问题学生的转化
高职问题学生问题在哪?
道路桥梁结构加固措施与方法分析
少数民族聚居地课程社会化内涵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