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生态化视角下河南省产业结构升级优化研究

2014-05-30 06:30裴昀
中国外资·下半月 2014年4期
关键词:产业结构优化河南省

裴昀

摘要:改革开放后中国在享受快速的经济增长的各项成果的同时,也使各地特别是中西部省份在生产建设过程中所产生的生态环境恶化问题日渐突出。问题的加剧使现有的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模式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本文就借助一些产业生态化的指标来分析河南省的产业结构与布局所存在的一些影响当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并结合问题与生态发展战略给出合理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产业生态化 产业结构优化 河南省

产业结构的优劣与一个地区经济增长速度的快慢和质量的参差有着紧密的联系[1]。因此关于产业结构合理优化的探索一直是国内外研究的焦点。近年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进程致使资源短缺日益严重,生态环境系统也遭到严重的破坏,产业生态化开始被更多的学者关注研究。刘则渊(1994)第一次提出产业生态化一词,指出产业生态化是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2]。关于产业生态化已经从理论的总结逐步向具体的方法路径发展,循环经济的运用到产业集聚的兴起再到具体的生态工业园区的建立在我国许多地方的实践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3-9]。产业生态化理论的成型和运用的成熟,都证明了在产业生态化视角下的产业的组织结构的调整优化是可行的。

一、产业生态化评价体系

(一)指标体系框架

产业生态化是模仿生物生态系统的产业的流程运作,从单个企业的清洁化生产,各个产业之间的资源产品循环流动,以最少的能耗达到最大的产值并且把有害物的排放降到最低,最终实现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保证宏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真正的实现产业的优化与生态文明的建立。依据这一最终目标本文对现有的产业生态化评价体系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深入分析,再结合国家生态示范地区的标准和一些权威机构的报告[10-13],得出了以下的生态化评价体系框架图,包括宏观目标,实现系统和细化的评价指标。

从目前现有的区域的产业生态化建设成果来看,一个清洁高效的生态产业区都会表现出其发展模式的高级化,摆脱了传统的高能耗高污染的粗放发展模式。这一改变得益于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低投入高效益的新兴高端产业的兴起,特别是金融服务和电子信息等生产服务业逐渐转化为地区的主导和支柱产业。另外,城市化的进程和服务业的发展让劳动力流向城市进入到最能创造价值的行业领域增加了劳动者收入也会进一步刺激第三产业的扩张,同时缩小了城乡居民差距营造和谐的社会氛围亦为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最后,在污染治理上逐年增加的投资费用也显示了各方对环境保护的积极性和重视度,也会进一步刺激污染处理行业的发展。所以系统层就采用下图(图1)中的几个方面来考量,具体指标的选取也是国内外常用的评价基准指标。

(二)计算方法

1.2.1数据来源。指标体系所需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河南统计年鉴》、《河南环境统计年报》及由国家和地方政府机构网站和相关权威机构公布的统计数据。其中由于万元GDP的煤耗、水耗、地耗以及城乡人均可支配收入比重、城乡人均消费支出比重、COD排放强度和SO2排放强度均为逆指标,所以凡涉及产值的指标均采用可比价。

1.2.2计算方法。指标体系是用各指标指数加权得到一个综合的生态化指数作为最终的参考值。因为系统层和指标层是从不同的高度和角度去生态化建设的效果的,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和地位,因此采用等权重的方法处理各项指标的重要性如表一所示。

第一步,标准化处理。由于各个指标的量化标准不一,所以首先需要进行标准化处理。本文采用的方法是假设各项目标值的参数为1,然后用各项所需指标值比上其目标值的结果为所得参数。对于正向指标对于逆向指标 。其中式中的Pit表示第i项指标在第t年的标准化值,Xit表示第i项指标在第t年的指标值,Xio表示第i项指标的目标值。

第二步,计算指数。最后综合指数的计算则需要各指标参数与权数的积的和。计算公式为: 。式中,D表示生态化综合指数值,I表示系统层第I项角度,J表示指标层第J项指标,Pij表示在I的视角下指标J标准化处理后的指数。在经过标准化处理之后D值越接近于1表明该年份的生态化程度越高。

二、河南省的产业生态化绩效评价

依据产业生态化化评价体系,对所需数据按要求进行处理,得到了2008-2011年河南省和全国的的各系统层对生态化的贡献和综合的生态化指数。结合数据和河南省实际情况并与全国的数据进行对比,全面逐层的评价河南省的生态化进展情况。

(一)经济增长方式评价

从经济的增长方式来看,河南省似乎优于全国的水平而且2011年更是接近了预期的指标值。其实在计算数据的过程中就能明显发现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也是由于河南省自身的资源禀赋所限。河南省地处中原虽置于黄河、海河、淮河和长江四河流域,但因地少人多水资源相当匮乏。2011年河南省人均水资源量仅为349.02立方米每人远远低于全国的人均水资源量1730.4立方米每人,同时河南省内煤炭资源储量丰富2011全省92.3%的能源产出来自于原煤。从2012年河南省的年度经济报告中也指出能源开采,金属开采加工是河南省工业产业里的主导产业,所以说河南省的产业发展过度的依赖于现有的煤炭资源,经济的增长模式也属于高能耗的粗放型。表2中2008-2011河南省的增长方式的指数逐年增加,一方面说明河南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扬长避短严格的控制水资源和土地资源的消耗,另一方面也说明河南经济增长对煤炭等能源资源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大。

(二)三次产业及结构评价

产业结构的指数可以明显的反映出河南省产业结构的不合理,甚至达不到我国现有的平均水准。不仅仅是结构配比的问题,深入到各个产业中会发现每个产业自身的问题也严重的限制了它们的发展。第一产业的产值比重依然较大而且吸纳了很多的就业,而且农业生产的专业化程度不高,主要进行粗加工,产业链短产品附加值低缺乏竞争力。第二产业的产值比重相对较高,但主要是依托资源的粗加工的初级产品,产品增值低能耗高于全国水平,产业的集中度也较低没有形成大规模集聚产生规模效应,有影响力的大企业偏少,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偏小2007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工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仅为3. 7%, 低于全国平均水平8. 5个百分点。而且自主研发能力偏弱,2007年河南省地方财政用于科技拨款为25. 2亿元, 占地方财政支出的比重为1. 34%, 居全国第17位, 比全国平均水平低0. 9个百分點; 用于研究与试验发展( R&D) 经费支出仅为101. 13亿, 居全国第13位,另外吸纳就业能力不足。第三产业在河南的发展较慢,产值比重低就业吸纳能力弱,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等传统的服务产业占第三产业的产值比重较大,而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新兴服务业规模小产值低,同时生产服务业的滞后严重的制约了全省各产业经济间的交流互动。

(三)三次产业就业结构评价

河南省在就业结构上的表现与全国的水准也有明显的差距。主要表现是低产值的第一产业容纳了大部分劳动力,而几乎能创造河南省全省GDP的第二和第三產业却只吸纳了百分之五十几的就业,究其原因主要是矿产资源的分布不均导致的第二产业的分布主要集中在河南省中北部地区,西南和东南部依然以农业生产和发展种植业为主。虽说河南省的就业结构严重失衡,但是其消费模式上面的表现与全国的普遍表现高度相似,在计算过程中发现全国的最终消费比率接近50%,而河南省的最终消费比重却低于45%,人均收入的低于全国水平和社保制度的不完善以及传统的节约勤俭习惯是造成居民不敢消费的主要原因。但河南省城乡居民的收入和支出差距小于全国水准为其缩小了在该项上的得分差距。

(四)综合评价

从综合的生态化指数上来看,河南省的生态化建设依然没能赶上全国的生态优化度,反馈到系统层面就在产业结构的合理度、就业结构的匹配度和生态治理的投入力度等各方面的明显差距,虽然是种种原因造成了现在的这种局面,但是在相对不高的评价基准下与生态化程度在国际上依然处于中下游的中国的水平比较所暴露出来的差距足可以说明河南省在产业生态化建设上有一段漫长的路要追赶。当然令人欣慰的是从2008-2011年的数据上能看出河南省的产业生态化的步伐正在加快,发展速度明显高于全国水平。

三、结论与建议

在产业生态化指标的选取中就透露出产业生态化的建设并不是单一的关于环境保护的论题。正如前边所讲的对产业生态化的定义,产业生态化的过程是对产业内企业组织建设的完善,产业之间结构配比的高度化合理化以及在生产交易过程中使人们能聚集在最能创造价值的地方以最高效率为社会为自己积累更多的财富,在物质资料极大丰富的前提加大生态环境保护治理的投资建设最终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首先是三大产业各个弥补自身的不足及相互之间的均衡发展促进。

(一)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延长产业链进行专业化生

农业首先解决的问题是,主要是以种植业为主,林牧渔所占比重小,由于市场信息的滞后经济作物的种植风险较大,“谷贱伤农”的事情每年都会有。所以需要借用政府的信息决策力量科学的引导种植品种和面积。加快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实现土地的集中管理便于专业化生产的推广运用。从农业生产中解放出来的大量生产力又可以参与到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建设中,农民增加的收入所得可以缓解城乡的贫富差距,消费能力的提高对于服务业的发展起着巨大作用。另外,针对我省第一产业的产业链短,产品附加值低,主要提供食品原料,食品深加工程度不高的问题。可以依靠绿色种植养殖无害加工的生态化生产模式在食品质量要求日严的市场背景下大力的提升河南食品加工业的竞争力逐步做出品牌形成核心竞争力逐步做大做强。

(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第二产业优化升级的过程中,主要是解决工业产业中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益的问题,依托资源的粗放发展模式虽然在一定时期内极大的推动了河南的经济总量的增加,但也付出了巨大的环境污染的代价,长远来看必然会限制全省经济的持续增长。所以,一方面传统工业主导产业要加大科研投入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生产效率,政府加快能源价格改革阶梯定价,差别定价也能有效的推动企业在节能增效上的改革创新。此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必由之路,大力发展低能耗高产值高产业关联的高新技术产业,逐步形成核心竞争力发展成主导产业带动河南工业经济的产业生态化升级。在具有一定优势的高新技术产业领域鼓励引导成长性好竞争力强的企业与国内外高端要素结合推动高新技术产业的成果转化和规模扩张发展一批特色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培育一批战略性先导产业。

(三)大力发展服务业特别是新兴服务业

按照国际上的产业演变的规律,在工业化后期第三产业必将成为拉动整个经济发展的支撑力量。所以现在根据河南在服务业的规模还很弱小的是时候及时的调整解决目前所暴露的问题。稳固交通运输、仓储邮政这类传统服务业的基础地位,继续开发河南所处的中原区位优势在规模大的基础上挖掘核心竞争力逐步做强。信息传输和软件这些高技术高附加值新兴服务业的产值比重要有所提高,最后金融地产这样的生产服务业是当前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重要参与者,加强服务水平提高服务质量为以后服务城镇社会打下基础。

(四)生态产业园区建设

产业生态园区的建设是对各个产业进行产业生态化建设的一条可行路径。生态工业园区是依据循环经济原理设计建立的一种新型工业组织形态, 园区内采用废物交换、清洁生产等手段把一个企业产生的副产品或废物作为另一个企业的投入或原材料, 实现物质闭路循环和能量多次利用[14]。可以依托一个或几个大企业的的影响力吸引相关产业的集聚,从而实现规模效益,信息流、资金流和人力的快速流转,降低产品在销售消费过程中的资源浪费。

(五)产业生态化中政府的作用

当然政府和个人在产业生态化建设中的巨大作用也不容忽视。产业组织和结构的生态化进程除了内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强大推动,还与政府对企业生产的生态标准的提高和人们绿色消费观念的提升关系密切。政府不仅要对高能耗高污染的企业制定严格的生产标准和惩罚措施,也需要对亟需发展的新兴产业消除政策障碍和体制障碍,给入税收和融资上的政策倾斜。加快收入分配改革具体实施,城乡的贫富差距不仅影响社会的安定团结也不利于内需的扩大,内需的拉动力不足也是服务业无法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最后依然要强调加大污染治理的投资,引进国际上先进的处理污染的技术设配和管理经验,明确产权责任进行市场化改革。

参考文献:

[1] 蒋贤孝. 2007: 循环经济视角下的产业结构调整途径. 生态经济. (09). 出版社. 96-99.

[2] : 产业生态化与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道路_刘则渊.

[3] 冯薇. 2006: 产业集聚与生态工业园的建设.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03). 出版社. 51-55.

[4] 韩良,宋涛,佟连军. 2006: 典型生态产业园区发展模式及其借鉴. 地理科学. (02). 出版社. 2237-2243.

[5] 靳敏,邢李志,赵俊娜. 2011: 产业生态化与生态工业园区建设. 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 (12). 出版社. 4-10.

[6] 孔令丞,谢家平,刘宇龙. 2005: 加强产业集聚效应 推动工业园区生态化.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02). 出版社. 95-99.

[7] 孟祥林,李东升. 2009: 产业生态化:从理论与实践论平衡理念下的发展模式. 生态经济. (6). 出版社. 142-147.

[8] 汪明峰,宁越敏,胡萍,等. 2008: 生态产业园区的循环经济发展框架——以宁波化工区为例. 地理科学. (05). 出版社. 624-630.

[9] 谢家平,孔令丞. 2005: 基于循环经济的工业园区生态化研究. 中国工业经济. (04). 出版社. 15-22.

[10] 袁增伟,毕军,黄珠赛,等. 2004: 生态产业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及应用. 生产力研究. (12). 出版社. 152-153.

[11] 高珊,黄贤金. 2010: 基于绩效评价的区域生态文明指标体系构建——以江苏省为例. 经济地理. (05). 出版社. 823-828.

[12] 孔凡斌. 2009: 生态经济区建设理论与生态产业体系构建分析——以江西省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为例. 农业经济问题. (07). 出版社. 101-104.

[13] 娄美珍,俞国方. 2009: 产业生态系统理论及其应用研究. 当代财经. (01). 出版社. 116-122.

[14] 吴志军. 2007: 我国生态工业园区发展研究. 当代财经. (11). 出版社. 66-72.

(责任编辑:祁彩云)

猜你喜欢
产业结构优化河南省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科研创新要素集聚、产业优化与区域经济增长
低碳经济背景下的内蒙古产业结构优化路径
安庆市产业结构升级测研究
经济“新常态”下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发展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