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丽糖
古人云:“授之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之以渔,则可终生受益无穷。”在教学中何为“渔”?就是让学生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的教达到不教的目的。在数学课程标准中也有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活动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过程中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思想与方法,获得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小学阶段正是学生自主意识和自主能力萌芽和形成的关键期,在此阶段指导学生进行自觉性、自主性的超前学习,能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学潜能,是学生能力全面发展的前提。较长一段时期以来,我也致力于“自主学习”课堂的探索,现在谈谈几点心得:
一、激发兴趣是自主学习的前提条件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学习行为的重要“内驱力”之一,是学习活动中一种自觉、能动的心理状态,它深深地制约着学生的学习效果。“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能激发学生对学习对象的兴趣,学生学起来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就要注意观察与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好奇心与探求之心。下大力气,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提出一些既让学生感到熟悉,而又需要学生通过学习,动过脑筋才能解决的問题。多渠道激发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心理上形成一种强烈的求知欲,产生企盼求知的心理,欲答不能,欲罢不忍,由此引导激发积极而主动地思考和探求。
例如:教学“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时,教师先问:“同学们,到商店里买袜子,贴身衣物不能试穿,你们是怎样确定袜子的大小?”学生纷纷举手回答:把脚抬高,在脚上比一比。这时老师又问:“有没有省力的办法?”学生们面面相觑,教师接着揭开了谜底:只要将袜底在你的拳头绕一周,就会知道这双袜子是否适合你穿!因为将拳头翻滚一周,它的长度与脚的长度的比大约是1∶1。侦探是抓罪犯的高手,只要罪犯在犯罪现场留下了脚印,他们就可以估计出罪犯的身材的大约高度,很神奇吧?因为人体的脚长与身高的比大约是1∶7。无论男生或女生,都被老师所设计的买袜子和侦探的情境吸引了。教师接着揭示课题:“你们想知道人体上其它更多有趣的比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比例。” 由于这两个他们平常接触过,非常地熟悉,但却不曾想过的问题,他们被其中的奥妙吸引了。带着渴望探知人体更多有趣的比例现象的心态,学生开始了一堂课学习,这堂课的学习过程是学生发自内心的需求而不再是一种负担。
二、民主平等是自主学习的根本保证
叶圣陶先生说过一句话:“一个教师,四五十个学生,心好像融化在一起,忘记了旁边的东西,大家来读来讲,老师和学生一起来研究。”《学习的革命》一书作者在开篇就提出:“真正的学习应创造一种轻松的氛围。”“教学”,“教”与“学”应该是平等的,但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师道尊严”,让教师心安理得地成为教学活动中的主宰,“一言堂”的形式又让教师在不经意间成了教学活动的独裁者。面对活生生的人——学生,传统的教育观念显然已经不合时宜了。前辈陶行知先生就强调:“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现代人本主义教育理论更是崇尚对人的尊重,对个性与潜能的保护和挖掘。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要求学生惟命是从,要发扬教学的民主,使课堂处于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环境中。
例如:在教学“一群小朋友在做游戏,15个女生排成一对,每两个女生中插进一个男生,请问一共要插进几个男生?”这个题目时,一年级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比较弱,很多学生都无法想象出排队的情景,学生无法解答的情况下,我用三角形表示女生,圆形表示男生,△○△○△○……,画了这个图形进行讲解,图形都还没画完,底下有个孩子大声的说:“老师,我有更简单的想法。”看着这个心急的孩子,我并没有责备他突然打断我的话,而是笑笑的问他:“好,那你把你的想法向大家说一说。”这个小孩站到讲台前,举起左手,说:“我们有5个手指头,每两个手指头有一个洞(缝),5个手指头一共就夹着4个洞(缝),5-1=4,所以15个女生,每两个女生之间夹着一个男生,15-1=14。”孩子的话音刚落,我的掌声和同学们的掌声就不约而同的响起来,为孩子的精彩思维而喝彩,为一个一年级的孩子能够把生活实际抽象成数学知识而赞叹。而在鼓掌的同时,我也为自己欣慰,还好,没有让所谓的师道尊严扼杀了一个孩子的主动探索和自主学习,正所谓教学相长,孩子的思维也成了我最好的老师。
三、动手操作是自主学习的有效途径
小学生的思维是具体形象的,这就决定了他们对感性材料的依赖。因而在教学中,让学生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操作,从而得到抽象的知识,这样他们对知识的理解会更深刻,掌握更牢固。同时,操作的过程,也是学生思维动态的反映。因此,教学中,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激发他们积极思维,从而主动探索,达到自主学习。
例如:在教学“用一条直线等分长方形可有几种分法”时,让学生拿出一张长方形的纸,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直观思考,动手操作,找出几种分法,大部分学生都能找出左右对折、上下对折、按对角线对折的4种方法。接下来让学生画出这四条对折线,问:“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就说:“啊!这四条线都交于同一个点。”我表扬了学生的发现,继续置疑:“你还能找出其它等分长方形的方法吗?”学生怀着极大的好奇心,互相配合,开始动手折、剪,很快又有个别学生高兴的叫了起来:“啊,只要通过这一点画的直线都可以把长方形分成同样大小的两半。”这时教师进一步提出:“如果是四边形、五边形能这样分吗?”学生的兴趣被激发起来了,通过自己的操作不断验证自己的想法,从直观思考到分析思考再到综合思考,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孩子在动手操作享受自主解决问题的愉快又发展创造性思维,扩大了思维成果。
四、质疑问难是自主学习的主要体现
巴甫洛夫说过:“怀疑,是发现的设想,是探究的动力,是创新的前提。”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不可能对所有的知识都轻松掌握,其中必有一小部分为他们所无法理解,即使是他们全部都掌握了,如果不疑,则说明他们无法往更深层次学习。在教师教学的过程中,最怕的是学生不懂得提问,只会一味地被动接受,甘当被填的那只鸭。学生能质疑,说明他们在边学习的过程中,已经边对之前的知识点进行了消化,所产生的疑问正是他们在消化过程中无法自己消化的。
例如:在学习完商不变的性质后,学生知道计算1500÷500=3可以直接用15÷5=3這个知识后,教学《整百数除以整十数有余数的除法》出示3700÷700这个例题,学生受思维的正迁移影响,很多学生动手就直接用37÷7=5……2,在学生得出这个答案后,我并没有直接否定他们,而是留于时间让他们再次观察,有学生就发现问题,“不对,这样进行验算5×700+2≠3700,得数错了”。学生自己讨论后,得出余数应该是200才是正确答案。可下一个问题有产生了,“根据商不变的性质来计算应该余数是2,可这里为什么是200?”“难道商不变的性质不能适用有余数的除法”……当一个又一个的问题产生的时候,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思考得到了一次又一次的体现,学生的问题是自己自主学习的过程下产生的有价值的疑问,解决了问题不仅可以掌握教学知识,进行下一环的学习,更是学生学习活动深入化的表现。越是学生勇于质疑、答问的课堂教学,学生的主体性越得到发挥。
五、猜测联想是自主学习的升华形式
科学家发现知识成果的过程,大多是凭借直觉提出各种猜测,然后进行实践验证,揭示规律的过程。在新课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大胆猜测的积极性,踊跃发表不同观点和独立见解,允许标新立异,异想天开,这样不仅能获取知识,而且能培养创新意识。
如教学《三角形的分类》,教师拿出一个纸袋,内装若干个三角形。①露出一个直角,请判断这个三角形按角分,是什么三角形。②露出一个钝角,又是什么三角形。③最后只露出一个锐角,再请判断这是一个什么三角形?这学生说的答案有三种: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究竟谁说的对呢?老师不表态,而是请同学说你是怎样想的。有一学生说如果这个角是三角形中最大的一个,那么其它两个角一定锐角。那么它锐角三角形。另一生说我是这样想的:“如果这是一个等腰三角形的话,假设它是顶角,它就是锐角三角形,理由是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一个三角形内不可能有两个钝角或两个直角,因此底角只能是锐角”教师及时给予肯定,赞扬他的想法真好,接着问:“如果底角只能是锐角,又是怎样的情况呢?请大家共同讨论。”经过前两位同学的发言,犹如投石激浪,促进学生产生丰富的联想,拓宽了思路。
“给孩子一片蓝天,他们就能展翅高飞”。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善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能为学生提供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并且通过有效的途径指导学生,学生的思维一定会活跃起来。学生“乐学”、“会学”也就能“学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