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文凤
摘 要:高校政风行风建设的有效性,关系着教育的公平性和学生的成长与成才,关系着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根据对高校政风行风建设内涵的分析及现状的调查,本文认为,应该在完善我国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提高教师及管理人员的个人素质、完善监督机制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
关键词:高校;政风行风;行政管理;监督
教育是国家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人才竞争也变得空前激烈,而高等教育作为教育体系的最后一环,更加受到人们的关注。高校政风行风建设的有效性,关系着教育的公平性和学生的成长与成才。党的十八大报告把“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放在“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的六项任务之首。为实现这一目标,应当加强高校政风行风建设。
一、高校政风行风建设内涵分析
“政风行风是指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下,依靠来自社会各界的群众代表,对与人民群众生活关系密切的行政执法、经济管理和公共服务等部门和行业风气,在全面深入的调查、分析、归纳的基础上,进行公开评议,作出评价。”加强政风行风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做出的重要决策,政风行风是事关民生的大事。
“大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的先秦、西方的希腊与罗马,但现代大学之直接源头则是欧洲中古世纪的大学。”目前,世界各地的大学,大都是以欧洲模式进行建设的,大学的快速发展也是近几百年来的事情。大学作为培养高等人才的学府,不仅为社会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而且在传承文明和提高全人类的理性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处于改革的关键期,大学之品格和大学之精神在我国尚未建立便遭遇巨大冲击。什么是大学之理念与大学之精神?金耀基教授认为:“大学不能遗世独立,但却应该有它的独立与自主;大学不能自外于人群,但却不能随外界政治风向或社会风尚而盲转、乱转。大学应该是‘时代之表征,它应该反映一个时代之精神,但大学也应该是风向的定针,有所守,有所执著,以烛照社会之方向。”
那么,到底什么是高校的政风行风建设?“在高校,政风特指机关、教辅单位及其工作人员在服务过程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整体精神风貌,行风是某一部门和行业形成的一种较普遍的做法和倾向,二者强调了人的精神状态或行为倾向,突出了人的影响。”其实,高校的政风行风建设与其他行业的政风行风建设并没有根本性的不同,只不过,高校承担了更多的社会责任,也承担了更多人们的期待和理想。
二、高校政风行风建设现状
为了了解高校政风行风的现状,必须进行调查研究,以下选取部分调查研究的结果进行分析。
中山大学高校管理研究项目资助课题“高等学校政风行风建设长效机制和民主评议工作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表明:高校的不正之风突出表现有以下几点:
1.学术不正之风
61%的被调查者认为,目前学术不正之风“十分严重”和“比较严重”。在对多选题“您认为目前高校不正之风突出表现在哪些方面”的回答中,“论文抄袭与考试作弊不正之风”以59%的比例居于首位,“职称评定工作中的不正之风”为33%。
2.贪污腐化之风
45%的被调查者认为,目前高校贪污腐化之风“十分严重”和“比较严重”。其中,“选拔任用干部工作中的不正之风”,“领导干部以权谋私不正之风”,“招生就业工作中的不正之风”,“基建维修工作中的不正之风”,“物资采购工作中的不正之风”,“教育收费工作中的不正之风”的关注率分别为47%,42%,37%,28%,25%和16%。
3.官僚主义作风
50%的被调查者认为,目前高校官僚主义作风“十分严重”和“比较严重”。2009年,中央纪委委托地方纪委和统计部门对广东省党风廉政建设情况进行的问卷调查显示:学校排在“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比较突出的部门”第3位(医院48.33%,国土资源管理31.92%,学校25.92%)。此次调查也说明了高校政风行风现状严峻,薄弱环节依然存在。
2009年,河南省教育系统政风行风建设在50个参与评议的政府部门中,综合排名第18位。2008、2009年连续两年被省纠风领导小组评为政风行风建设先进单位。在2010-2011年的政风行风评议工作中,省教育厅以办好人民满意教育为目标,采取有力的措施,保障了人民对教育的满意度持续提升。
三、优化高校政风行风建设的途径
大学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社会的转型过程中,应该搞好高校的政风行风建设。
1.完善我国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体制
(1)健全高校教师评职称机制
“人的生命作为一种社会存在和道德存在,社会存在为人的基本生存提供了保证,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中,首先要适应社会,融入社会,才能生存下去,而道德存在赋予了人的生命意义性和价值,过上有道德的生活,才能走出生活无意义的困境,才能使生命被赋予永恒的价值——“善”的价值。”目前,我国大学在招生、经费、人事等方面受到行政部门的制约,甚至在学术上也存在“泛政治主义”,与高校教师密切相关的发表论文、申请项目、取得成果等事务高度行政化,高校内部弥漫“重行政等级、重科研、重资源配置”的倾向。教师首先是作为一个人存在的,一个人需要有基本的尊重,个人的劳动成果应该得到公平的对待。而残酷的竞争导致了职称评定过程中的“变态”,高校教师需要不停地发表论文,参与项目,参编教材,这不仅给教师的生存增添了无形的压力,而且制造了大量的“学术垃圾”。理想与现实之间巨大的鸿沟,束缚住了教师的手脚,压抑了教师的精神。应改革高校教师职称评定体制,还给大学作为学术机构的独立性,还给教师教育的自由和空间。
(2)完善学术管理体制
学术自由的概念,在现代社会是被充分肯定的,在学术自由的背后,应遵循人类社会之道德规范。受整个社会急功近利氛围的影响,教师学术不端现象时有发生,对高校的声誉产生了极为严重的不良影响。有人曾说过,大学是世上最美的一种机体,现在这个机体正在受到内部蛀虫的侵蚀。学术应遵循學术本身的规范,这便是学术伦理。学术伦理内涵相当广泛,而学术管理体制的完善,要研究学术伦理的内涵。只有如此,才能从源头上治理学术造假,根除学术不正之风。在我国高校内部,“管理者包揽‘行政权+学术权,形成高度集权、重资源配置,而且正在演化为一种高校内部的价值取向。在高校教学与学术研究中,行政主导资源配置权,导致权利寻租问题普遍存在,在课题申请、论文发表、专利申请中,学术道德、学术诚信缺失的问题时有发生”。在“泛政治主义”的社会,学校会受到各种有形无形力量的侵蚀。因此,大学拥有绝对的自治权或者大学独立是不太可能的。“美国的许多私立大学都在不太程度上受到宗教或商业团体的掣肘,而大多数的州立大学在州议会的监督与预算的控制下,也无法享受太高的自主性。”]学校不是独立于社会的象牙塔,现代中国的政治体制、经济制度、学术发展,都是相互影响的,而大学通过其培养出来的人,正在对社会进程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
(3)提高高校招生行为规范化程度
近年来,高校招生行为规范化程度有很大提高,招生公开透明的程度也在逐步提高。然而,过去遗留下来的不良影响依然在部分人群中存在。如部分家长仍然认为,有些高校或者高校教师手中“有名额”,“有关系”,可以为高考成绩不尽如人意的考生破格办理军队艺术院校、警校等入学手续。另外,也有部分高校受利益的驱动,为创收而与校外机构进行合作办学,而这种打着合作办学名义的背后,却是违规招生等损害家长和学生利益的行为,给学生和家长造成物质和精神上的巨大伤害。
2.提高教师及管理人员个人素质
(1)加强高校教师学术道德建设
高校教师的学术道德问题,现在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在学术领域中,存在着盲目追求科研成果数量、忽视质量,抄袭他人研究成果,伪造数据以支持自己的观点等学术失范现象。这些现象的产生,跟学术评价机制不健全有关系,亦和社会上浮躁的风气有关系。高校教师的学术道德,需要高校教师的自律,也需要健全学术评价机制。
(2)改进教师教育理念
“教育非它,乃是靈魂转向。”(柏拉图《国家篇》)柏拉图在几千年就提出教育的目的乃是灵魂转向,从用眼睛去看的感觉世界,进入到用灵魂之眼去看的理念世界。目前,教育作为为未来生活做准备的目的被放大,教育的功利性越发明显,教师作为人们对教育期待的直接承担者,在公众期待以及教育的有限性之间寻求平衡。而在高等教育中,有关教师方面的问题愈发突出,如教师知识陈旧、无心上课、搞副业,甚至有的研究生导师一个学期见学生的次数仅一两次,造成高等教育质量下滑,高等教育的信誉受到很大影响。这些现象与社会大环境有一定关系,是社会转型过程中新的秩序尚未建立的表现,也部分受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影响。但高校教师作为对学生施加影响的人,却有很大的自由度去做应该做的事。高校教师有责任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改善自己的教育理念,增强一切为了学生的理想和信念。而学校和政府也应改善师资招聘、培训、社会地位和工作环境等,为教师创造一个公平自由的环境。
(3)推进学校管理民主化
领导班子的作风决定整个系统的作风,领导作风不正,就会严重影响到系统的行风。因此,要认真贯彻“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提高管理人员自身素质和水平,努力推进学校管理民主化,营造公平、高效的管理队伍,推动作风建设新面貌的形成。
3.完善监督机制
(1)提高全民对高校政风行风建设的监督意识
当前,高校学术腐败、官僚化成为弱化高校形象的重要原因。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和充分参与,是推进政风行风建设的根本动力。完善监督机制,就要提高各方面对高校政风行风建设的意识,学校教师、内部管理人员、主管部门应提高自身的素质,学生、社会、学生家长应培育自己的权利意识和责任能力,充分发挥自己的民主监督职能。
(2)提供对高校政风行风监督的渠道
“只有在广泛有效地监督之下,政府才不会懈怠,才能有效遏制滥用权力和以权谋私。”人民充分的政治权利的实现,需要政府提供对高校政风行风监督的渠道,国家行政管理部门、纪检部门、高校工会等部门应履行自己的职责,提高自身管理能力。随着网络的不断普及,网络监督已成为表达民意、维护权益的有效手段,应建立新闻媒体、公权力机关、网民等多种主体参与的网络互动机制,进一步发挥网络监督的功能。
参考文献:
[1]金耀基.大学之理念[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1(12).
[2]朱博群.多视角下的高校政风行风建设[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
[3]胡国方,彭懿,林娟霞.高校政风行风建设现状调查研究[J].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2).
[4]张晓峰.骑在道德围墙上的学校教师——教师的伦理世界[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