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丽
良好的习惯决定人的一生,但良好的习惯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养成的。小学阶段正是学生养成良好习惯的最佳时期。良好的习惯包括各个方面,而小学语文教学则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正确的朗读习惯、认真听讲并积极思考的习惯以及正确的书写习惯等。
一、养成预习的习惯
凡事预则立,学习语文亦是如此。预习时必须有明确的目的和严格的要求。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是首要的,学生可以集体读,也可以自由读;可以出声读,也可以默读、带着任务读。从而理解文章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发现问题。
读在预习中是最不能忽视的一个环节,但是读并不是万能的,更不能让学生盲目地读。只要求学生“把书看看”或“读几遍”就万事大吉,是不能起到读的作用的。比如对同一篇课文的背诵,甲乙两组学生语文水平相当,读时给甲组学生布置朗读课文,给乙组学生布置默写课文,时间相当,但因要求不同,默写的学生学习效果要好得多,这就应了那句话:“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读,只是动用了视觉记忆,而写,不但动用了视觉记忆,也动用了感觉记忆,甚至牵动了许多记忆的法宝,因而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养成正确朗读课文的习惯
教育家朱熹说过:“凡读书,需要读得句句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自然上口,久远不忘。”我们要针对学生实际,培养学生良好的朗读习惯。
笔者在教《尊严》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感悟文字内容,首先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读后回答各自对课文的理解,然后让学生自由发言。有的说:“我读懂了年轻人是逃难人,在饥饿的情况下,也不愿随便吃别人的食物。”有的说:“我知道了这个年轻人后来成了石油大王。”有的说:“我懂得了年轻人一定要靠劳动吃饭。”有的说:“我知道年轻人虽很穷,但他有尊严。”有的说:“这篇课文是说一个年轻人在饥饿面前,坚持要帮助别人劳动以后才肯吃别人的东西。”学生七嘴八舌,争先发言,基本上理解了课文内容,知道了年轻人是怎样的一个人,也为自己找到了做人的楷模。
对学生的朗读要提出三个要求:首先是正确地读,即用普通话来读,发音要准确响亮,不丢字,不加字,不唱读,不重复。其次是流利地读,即按文章内容连贯地、不随意停顿地读,速度要比说话稍慢。最后是有感情地读,既要深刻理解领会文章的内容,又要体会文中字词句所表达的意思,从而激发自己的感情,读出不同的语调,达到“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如见其人”的效果。
三、养成认真听讲、积极思考的习惯
专心听讲,是学生掌握课文内容的关键。上课是学生学习阶段中的中心环节,是其获取知识、发展智能的主要途径。教师要教给学生听课的方法,要眼看、耳听、手记、脑想。要想提高听课效率,必须集中精神,上课时紧跟教师的思路,盯着教师听,跟着教师想,调动所有感官参与学习。在课上要认真思考每一个问题,积极回答每一个问题,加深理解,增强记忆。
专心听讲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而有的学生只喜欢别人听自己表述,在听别人发言时,他们注意力大多集中在某某哪儿说错了,往往忽略表达的整体内容。这就需要教师加以引领,让学生明白“善听者才是善思者”。小学生应保持良好的倾听心态:耐心、静心、用心,听清楚发言者的内容,对观点进行归纳,想想他说的有没有道理,既听对方的口头信息,也注意对方所表达的情感。
爱因斯坦曾说过,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发现并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只有勤思善问,“打破砂锅问到底”,才会碰撞出创造的火花。教师要运用各种手段激励学生发问、质疑。在教学课文时,应抓住文中语句构词的特点让学生质疑。有价值的问题或使学生陷入百思不得其解的苦闷之中,或成为激起激烈争论的“导火索”,但教育的佳境也在于此。
四、养成正确书写的习惯
字是人的门面。如何让学生写一手好字,而不写错字、别字,从而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
笔者在教学“词句盘点”时,先要求学生对不认识的字标上记号,然后在字典中查找,并找出其在本词语中的意思。通过这样的方法,学生对“读读写写”“读读记记”中的词语记得又快又准,并能在说话作文中灵活运用,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与此同时,在平时的教学中,将学生容易写错的字,一个一个记在错别字小本子上,一单元一整理,按多一笔少一笔、上下左右颠倒等归类写在教室后的黑板上,让学生随时看到,加深记忆。结果,学生的字词正确率大幅度提高,很少出现错别字现象。
所以,要达到不写错别字,首先要养成勤查字典的好习惯。平时遇到不会写、不认识的字就查字典,从中弄清读音、写法及意思。其次,把容易寫错的字分类归纳。如此,便会养成不写错别字的良好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成长的关键。多一个好习惯,心中就多一份自信心;多一个好习惯,人生中就多一份成功的机会;多一个好习惯,生命里就多了一份享受美好生活的能力。我们要让学生早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踏着成功的基石快乐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