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先菊
创设情景,这是新课程标准和教材的显著特点。情景教学,就是为了达到既定的教材目的,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特点,引入或创设与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情景。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由此看来,将枯燥的知识通过生动活泼的生活场景来展现,使学习活动在一定的情境中发生,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积极思维,显得非常重要。
一、利用多媒体技术是创设教学情景最形象直观的手段
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师应采取多种教学手段,尽量为学生提供丰富的u问题情景,使他们在生动形象的教学氛围中受到感染和熏陶。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将枯燥的知识变得生动、形象、直观,它可以集声象字画为一体,动态显示,图文并茂,形象生动,达到了抽象概念具体化,微观概念宏观化的良好效果,而中学生的思维又以形象思维为主,针对学生的特点、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对调动学生非智力因素,营造情境、浓厚课堂氛围创造了有利条件,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新奇感、惊讶感、新颖感,有利于调动学生渴求知识的欲望,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不仅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而且可以大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带来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讲述《人生难免有挫折》时,我借用成龙的歌曲《生死不离》,穿插地震灾区及救援现场图片,让学生感受挫折发生时的情感体验,意识到战胜挫折多么的重要,需要多大的勇气和智慧。在讲述《世界文化之旅》时播放了部分文化的图片及Falsh,使学生在领略各国文化特色的同时,理解了学习内容。所以利用多媒体创设情景,使学生在愉悦中,既掌握了知识,培养了想像力,又进行了美的心灵陶冶,培养了爱国主义情感,进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二、巧用生活实例是激发情感体验的有效手段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中提出:在教学中,要不断创造条件,促进学生的道德践行,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感悟和理解社会的思想道德价值要求,逐步形式正确的道德观和良好行为习惯。如七年级下册思想品德教材,把培养学生的自立、自强能力作为重点,这就要求结合生活实际,引用生活中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实例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觀,世界观和价值观。讲到“自尊”时,引用“晏子使楚”的故事以及生活中虚荣的事例,正反两方面激励学生做一个维护自尊的人;讲到“自立”时,先是让学生剖析自己在生活中自立的表现,再借用书中“父母是不是该支付子女上大学的费用”的素材,开展辩论活动,让学生感受自立的重要性;讲到“自信”时,让学生寻找身边“自信,自卑,自负”事例,让学生感受自信者的风采,乐于做一个自信的人;讲到“自强”时,借用书中“郑和、戚继光、林则徐、詹天佑”故事,以及当代涌现出来的残疾人自强的故事,激发学生为了实现自立自强而勇于向困难挑战的勇气。因此,巧用生活实例激发情感、创设情境,既是道德学习的过程,也是学生体验的过程,既掌握与他人沟通的方法和艺术,又提高了教育实效,有重大作用。
三、运用故事教学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勇于探究的兴趣
故事是一种喜闻乐见的教学形式,在语言课中有特定的故事教学,教师通过讲解、分析,可以把枯燥、抽象的理论变得形象、具体、趣味盎然,还可以拓展知识,开阔视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勇于探究的兴趣。讲到七年级下册自强一框时,先让学生阅读书中石油大王的故事,之后以小组为单位续编故事,让学生对故事从了解到分析再到敬仰,不断激发学生对人物性格的崇敬之情,愿意做一个自强的人。故事教学可以用于导入新课,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出教学的主题,让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用于教学过程中,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力,消除学生倦意,使课堂显得生动活泼、趣味盎然,学生就会把学习当成乐事,全身心地投入到这富有情趣、难以舍弃的教学活动中,保持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用于课堂小结中,既使学生巩固了所学知识,又使学生产生了探究新知识的欲望,使课堂结语余味无穷。所以要发动学生充分挖掘生活中的一些小故事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自己设计,自己表演,从中体会学习的乐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进而指导学生行为实践,促进知识内化,做到知行统一。
四、通过学生探究活动,深刻体验情境内涵
老师应给予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空间和平台,让学生自己发挥聪明才智,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教学中创设想象情境,可以通过调查问卷、手抄报、阅读感悟,情境表演,深情讲述,漫画欣赏,模拟法庭,辩论会等实践活动,使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激发求知欲望,展开丰富的想象,萌生探究学习的乐趣,主动探究和积极创造,无疑会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为他们未来的深入探索积累情感体验。例如在讲解精神文明建设相关内容时,通过学生自己参加过的“创建西宁市文明城市”活动,让学生调查探究,自我总结,感受精神文明建设带来的巨大变化。在讲解到感受家庭温暖内容时,引用汶川地震时,母亲用身体挡住建筑物救子的动画视频,让学生感受父爱、母爱的伟大,所以,创设利于学生开展探究的教学情境,是提高思想品德课课堂效率的关键。
五、巧设悬念和疑问,创设问题情境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应尽可能地从现实生活中寻找素材,根据学生好奇好问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精心创设问题情境,以问题为中心组织教学,刺激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积极思考、独立探索、自行发现,从而掌握知识、培养能力。例如,《未来道路我选择》,教材提了许多学生生活实际中常碰到的问题,“现在是先看电视,还是先写作业”、“今天玩多长时间游戏”、“明天要填报志愿,想报考什么学校”、“今年毕业后,是升学,还是就业” 等。这些问题的设置,抓住了学生的关注点,学生会自觉不自觉地去思考,这样教师的教学活动就能顺利开展了,效果也绝对是事半功倍。通过创设问题,开拓了学生的思路,能有效激发学生主动积极地思考、独立自主地思考,从而在启动学生思维的基础上,鼓励他们尝试探究,能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体现了教材的开放性、示范性、引领性。
总之,教学情境是情感环境、认知环境和行为环境等因素的综合体,好的教学情境总是有着丰富和生动的内容,不但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也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教师应积极探索情境教学的有效手段,在课堂教学中合理运用情境教学,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教学质量,同时为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