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提高党委政府及各级领导干部在新的形势下领导文化发展的认知理解力、鉴别力、预判预测力、洞察力,以及掌控力、自信力等能力,多元联动,整体推进,着力构筑建设文化强国的系统工程。
【关键词】 领导者 文化发展 能力建设 系统工程
【作者简介】 卢岳华,中共长沙市委党校、长沙行政学院领导科学教研部教授、副主任。
【中图分类号】 C9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5103(2014)04-0041-04
党的十八大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强调,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研究探索提高党委政府及各界领导干部在新的形势下领导文化发展的能力,是时代要求、现实需求、各级党委政府及所有领导干部的追求,更是永恒的实践中课题。
一、提高文化发展的鉴别力、预判预测力、洞察力
文化发展的鉴别力是指判断识别文化的真伪优劣,辨别先进文化与落后文化、健康有益文化与有害文化,探索庸俗低俗恶俗文化与通俗高雅文化本质区别的理解力、判断力、批判力、选择力。包括把握文化的性质与功能,划清社会主义先进思想文化与封建主义、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文化的界限,认识文化的多样性复杂性,识别真正的文化与娱乐恶搞的差异,区分浅表性亚文化与深刻性创造性文化的天壤之别,认识公益性文化事业与经营性文化产业的区别与联系,对中西文化差异的感知理解能力与鉴别能力。文化发展的预测能力是指正确判断世界文化发展的潮流趋势,准确把脉本国文化发展进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危机,以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提前预测预置应对各种危险之策的判断分析能力。强化文化发展趋势的预测力能科学引领我国文化发展基本走向。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來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四个越来越”的科学论断彰显了文化发展的预测力。文化发展的洞察力是指透过诸多文化现象看到其本质,从文化建设与发展泡沫化、趋利化、娱乐化乱象病症中察觉体制机制弊端并找到化解之道;从安于现状、固步自封、精神懈怠的现状中透视出即将面临的各种危险危机的能力。《报告》指出,文化实力和竞争力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出这些科学论断反映出较强的文化发展洞察能力。
提升文化发展的鉴别力、预判预测力和洞察力,是强化文化发展的掌控力,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领悟能力和履责能力,增强文化发展的自信力的前提基础。提升鉴别力、预判预测力和洞察力为文化发展决策与良好政策的制订实施提供理论指导、实证支撑。第一,提升对文化内涵内容和属性形式、功能作用、地位形象的认知理解力。对文化发展的科学认知是作出正确判断决策与行为选择的先决前提。正确领会文化的事业属性,彰显政治属性即意识形态属性和社会属性;产业属性即经济属性推动发展。深刻认识文化的社会功能与经济功能即教化国民、创造社会物质精神财富。坚持两手抓两加强,突出社会与经济效益;高度重视文化软实力地位、强化国家形象打造与影响力辐射力提升。第二,提高预测力决策力。主管宣传文化线的官员要通过学习培训全面提升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要长期关注、跟踪国内外文化发展动态,营造自由宽松的良好文化环境,发扬决策民主、学术民主、艺术民主,尊重专家智囊团的咨询意见,注重聚集社会民间智慧,对所有预测评估方案进行优中选优,对实施项目进行常态追踪调研,强化信息收集反馈,借鉴先进经验,丰富历练,提高文化发展中的风险估测能力。第三,强化系统思维意识,健全助推文化发展的长效甄别、预测机制,提高文化优劣比较、洞察和权衡利弊的能力。探索一整套辨别真善美与假恶丑、先进与落后、科学与迷信、与时俱进与抱残守缺、世界眼光与狭隘的夜郎自大本质区别的制度规则以及具体机制,面对鱼龙混杂的文化项目投资人,地方党政官员要冷静、理性,提升对虚假信息和招摇撞骗者的甄别力,识别擅长借鸡生蛋,玩弄过河拆桥者的各种伎俩。提前预判以增强文化发展项目决策的前瞻性,防患于未然;科学预测以考虑并掌握政策实施可能导致的各种突发情况、连锁反应,以有效应对、争取主动。提升洞察力,从文化视角清醒认识“三个基本没有变”,即文化发展长期处于初级阶段;深刻认识我国文化发展方面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先进文化需要、无害社会雅俗兼容的文化生活需求同文化产品、文化服务供给相对不足之间的矛盾;文化发展乃发展中国家水平的国际地位。要大力发展先进文化,积极扶持健康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洞察世界文化发展的潮流趋势,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背景下扩大文化领域对外开放,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全盘西化。让一切文化创造源泉充分涌流,持续迸发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二、提高文化发展的掌控力
文化发展的掌控力是指在正视文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深究其原因前提下,正确认识和把握文化发展的内在规律并有效运用,使文化发展持续运行在正确轨道上的引领力、驾驭力、控制力、约束力、纠偏力的总和。提高并不断强化文化发展的掌控力是具有巨大挑战性和长期性的实践中课题。
第一,提升文化发展进程中高举旗帜、瞄准目标、引领方向的掌控能力。《报告》强调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主导权,坚持正确导向,提高引导能力,壮大主流思想舆论。一个国家、民族、执政党对文化发展的驾驭力掌控力之强弱大小,不仅事关本国文化发展的方向、目标是否正确,而且事关本国在国际社会的话语权与综合实力的强弱。《报告》指出,我们坚定不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是如此,文化建设更是如此!我国文化发展必须厘清举什么旗走什么路这种举足轻重、生死攸关的大是大非问题,决不能迷失方向,偏离正确目标,误入歧途,犯方向性倾向性错误。《报告》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二为”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三贴近”原则,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要提升坚持科学化特色化的正确道路和方向,坚持多元开放包容性的方针、恪守务实性时代性亲民化的原则,建设兼具协调性系统性先进性和民族性科学性大众化系列特征性质的文化掌控能力,就要在传媒科技日趋发达的全球化信息化时代,高度警惕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借助现代传媒、通过文化交流人才培养等途径进行文化价值观输出、意识形态和思想文化渗透,竭力推行文化霸权主义的危险,要力求避免落入文化殖民主义侵略腐蚀的陷阱。要防止和扭转对中国民族文化持价值虚无主义态度,进而自轻自贱、自我贬损现象普遍化蔓延态势。在文学、影视、音乐、戏剧、绘画、雕塑、建筑、舞蹈的创作价值度量以及哲学社会科学的学术评价标准上,尤其要克服决策主体(地方党委政府官员)、创作创造主体和评价主体的精神家园迷失、思想混乱、价值准则错位、主阵地失守、坐标系参照物错置的倾向,摒弃一味迎合西方价值偏好的崇洋媚洋的殖民文化心理心态。要高度警惕封建主义落后文化、资本主义腐朽文化、极端利己主义享乐主义糜烂文化死灰复燃、泛滥成灾。由此可见,只有把文化建设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宽广视野中,才能真正理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丰厚内涵和努力方向,才能在文化发展过程中始终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报告》提出,我们一定要毫不动摇坚持、与时俱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四种特色”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指导思想、战略目标。要全面推进文化改革发展,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步入举措科学化系统化、机制长效化的良性轨道,使之成为兼具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的“中国精神”。我国文化建设的诸多主体载体必须承载和蕴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四种特色”同时是中国文化软实力、综合竞争力之所在。
第二,强化文化发展过程中的监管约束力、纠错校正力。首先,强化监管约束和纠错纠偏功能,确保哲学社会科学与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事业良性运行。纠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过程中考核体系重数量轻质量的不良风气,扭转哲学社会科学评价标准和指标刻板化国际化、排名盲目攀比化、研究定位模糊化、方向紊乱化、研究动机动力趋利化、项目获取暗箱操作化和政绩化、公共资源资金浪费化、成果产出批量化、低水平同质化的危险倾向,走出迷信所谓的权威名气,热衷权力关系运作,致使研究成果故弄玄虚、炒作新概念新术语而无实质性新内容新创意,或落伍时代、脱节现实的恶性循环怪圈,才能发挥社会科学研究传承文明、创新理论、武装全党、咨政育人、服务决策、指导改革的思想库与智囊团功能。宣传文化等主管部门要以强化内容品位、格调审查为抓手,强化对所有纸质和电子书刊、音像光盘、广播电视频道播出节目、网络及视频作品的审核监管力度,严格实施责任追究制度,警惕并克服发展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事业与构建现代传播体系过程中的功利化、媚外化、媚俗低俗庸俗化、媚权媚富化、拜金化等低层次低品位的价值偏好,要打击以宣传错误价值观和腐朽生活方式、以制造传播那些渲染凶杀暴力文化色情文化和封建迷信为手段而吸引眼球、牟取暴利、败坏风气的丧德违法犯罪行为。健全长效的监管机制,科学引导、严格规范歌厅、酒吧、网吧、音像、电子游戏等演艺娱乐产业运营,严格限制电视台长时间播放卡通动画片危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行为。要发动群众和网民,在全社会形成抵制低俗恶俗、拒绝淫秽色情、净化页面荧屏声频播出的高压态势,克服娱乐致死逐利而亡的末日心态,坚决查处、销毁那些腐蚀人民心灵的文化垃圾和精神毒品,倡导传统和现代媒体安全化绿色化创作经营,以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要多创作人民群众喜闻乐见、雅俗共赏的优秀作品,唱响主旋律,形成良好社会思潮和社会风尚,强化民族意识、培育家国情怀,增强中华优秀文化的价值认同共识,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其次,健全同体问责与异体问责相结合的长效机制,提升对文化产业发展进程的监管约束和纠错纠偏能力,确保文化产业建设经营开发有序化科学化运行。文化产业是文化软实力的载体,既能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同样能够成就承载特定价值取向发挥社会导向功能的事业。如果以纯经济和功利的眼光看待文化产业,必然导致惟利是图而不择手段。因此,要高度警惕并纠正各地借建文化创意产业园形成“新圈地运动”的倾向,防止文化创意产业园陷入投融资高风险化、实体空壳化、产业同质化、创新匮乏化、竞争无序化过度化、品位低俗化的怪圈。不容否定的是,承载从事文化娱乐、文化旅游、文化会展、演艺、动漫游戏、艺术品和工艺美术、艺术创意和设计、网络文化、文化产品数字制作与相关配套服务等文化产业门类集聚和业态融合功能的文化产业园,其规划投资建设运营等各环节存在着政府引导监管失灵与市场自律失灵并存的双重问题,据2012年第一季度统计,盈利的园区,只占到园区数(1万家)的10%,大多数园区处于亏损、招商困难等局面无法自拔。要纠偏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过于注重经济效益和追求GDP而忽视社会效益的问题。要强化珍惜土地等公共资源意识、保护家园和文化遗产的意识,防止风景名胜区和各种文物古迹这些属于全民族、全人类共享的社会公共资源遭到开发性侵占与破坏。要遏制文化产业园无序发展态势、防止“三俗”等文化异化现象蔓延,必须强化行政问责与网络媒体问责、网民群众问责,促进问责风暴化向常态化、法治化、科学化转型。克服人治化问责、选择性问责、临时性问责、敷衍性问责的弊端;保障和扩大媒体和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解决官员决策行为惯性化、定型化、非理性化、逐利化与群众维权意识强烈化、诉求多元化、手段多樣化的矛盾,必须保持同体问责与异体问责的高压态势,强化党纪监督、行政监督、舆论监督和群众监督,要形成制度化、科学化的长效问责机制。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要加强重大公共文化工程和文化项目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服务效能。那么,对公共财政投资的重大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决策实施要实行投票表决备案制,谁支持,谁反对,谁弃权都要签字画押、记录在案;对监管单位及责任人要实行备案制、刻碑公示制,如工程发包方、监理方、承建方负责人为谁,要及时在媒体上公布,以便有据可查、依法追责。文化项目建设质量和公共文化服务质量如何,要实施社会评价和群众评价机制,才能使责任分解化、具体化。要让社会公众通过QQ、微博,揭露开发商“空手套白狼”的逐利阴谋和贪腐官员玩弄的猫腻。对造成土地资源严重闲置浪费和环境严重恶化,以及文化古迹严重受损而陷于舆论焦点的规划、国土、建设、文化部门的官员,要根据《关于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暂行规定》追究监管失误责任,甚至摘其乌纱帽,开除其党籍公职。
第三,强化决断掌控力,提升确保规划科学、决策民主、政策有效的能力。《报告》提出要积极开展基层民主协商以及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坚持面向基层、服务群众,加快推进重点文化惠民工程。深层次的问题是要增加文化事业产业规划投资建设中的民意民智含量、创新含量、道德含量,就文化发展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文化生活问题广泛协商。放低身段,聆听民意,不仅体现掌控能力更凸显博大胸襟。高估领导智商和权力意志而低估群众智慧,好心也会把事办砸!为此,要从激情决策感性化决策走向规则化、标准化、程序化的理性决策,有效凝聚领导个人智慧与具有社会责任和良知的专家智慧、集体智慧、公众智慧。具体而言,要通过扩大群众有序参与、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加强公共事务议事协商,借助公开听证论证手段,广纳群言、广集民智,增进共识后贯彻实施。要加强文化事业产业质量管理、强化品牌竞争意识,提高文化事业和产业发展与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改善的关联度,让群众充分享受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工程带来的实惠。
三、增强文化发展的自信力
助推文化发展的自信力由正确认知能力、高度价值认同能力、良好心理心态培养调适力、理性行为选择力、强健支撑力等系列要素组成。高度文化自信是文化自觉的逻辑延伸,是文化自强的灵魂特质。高度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民族、执政党对本国本民族文化在人类文明体系中的价值高度认同、贡献充分认可、实力潜能的正确评估、功能作用的充分肯定,以及对本国文化发展前景的美好展望和乐观预期。培养高度文化自信能壮大文化发展的社会心理资本,为文化可持续发展繁荣、建设文化强国提供持久精神动力和强力依托。在文化发展的过程和道路上,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之路,建立巩固文化自信的能力系统,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才能避免邯郸学步、东施效颦、生搬硬套,才不至于妄自菲薄、崇洋媚外,在跟风赶潮、亦步亦趋中逐渐迷失自我。而心无定力、左右摇摆,只会打乱节奏,丧失流畅性,错失文化发展的良好发展机遇。高度文化自信的依据有四:其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影响世界、辐射全球、博大精深、薪火相传的优秀传统文化。其二,把个体追求与社会责任使命担当有机结合,自强不息,追求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进步的英雄文化、革命(红色)文化。其三,土壤深厚、各具特色、丰富多元的民族文化。其四,富有个性魅力的地域文化,如晋文化、秦文化、江浙吴越文化、齐鲁文化、荆楚文化、湖湘文化、巴蜀文化等;具有创新活力特征的群众性文化。其四,具有开放性、兼容性、科学性、现代性,面向世界和未来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增强文化发展的自信力,第一,要拓展文化自信的动力源泉。《报告》提出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坚定“三个自信”是增强文化自信力的逻辑前提、理论基础和制度保证。我党历来高度重视运用文化引领前进方向、凝聚奋斗力量,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断以思想文化新觉醒、理论创造新成果、文化建设新成就这“三新”来推动党和人民文化事业向前发展。第二,克服好大喜功、急功近利的浮躁心理,强化自信的基础支撑能力。在文化发展的心理心态层面,要确立对中国文化的价值功能、地位作用的高度认同。在文化发展的具体操作层面,在项目选择、决策执行过程中,要力戒为减少阻力、追求快捷方便而操纵或简化程序的现象,坚决整治为快见成效、早出政绩而不择手段的文化政绩饥渴症,持之以恒地推进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协调建设。第三,提升永葆自信心态,坚持正确行为选择的能力。一以贯之的自信心理心态和正确行为选择有助于优化文化生态、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自近代以来,中国积弱造成统治者和国民的文化认同缺失和文化心态上的极度自卑,如提倡彻底否定传统文化、主张全盘西化衍生催发崇洋媚外和中国文化的价值虚无主义。文化自卑的弱者心态及行为表现为藐视文化价值、践踏文化尊严、歧视知识分子,尤以五七年“反右”和“十年文革”为甚,严重恶化了政治和文化生态。当今社会各种负面现象产生的深层原因是文化和价值观出了问题,而泛市场化、泛趋利化之风的愈演愈烈加剧了文化的自残自戕行为,恰恰证明确立文化自信的任重道远。要做到从非理性走向科学理性;从自轻自贱走向自尊自重;从功利浮躁走向淡定从容。
责任编辑:徐建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