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颖 李雷 赵宇
[摘 要]目前我国高校体育教育在教育模式、课程设置上存在较多缺陷,未能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指导方针。文章通过分析高校体育运动训练课程的教学现状,从教育思想、师资建设、教学评价体系构建以及完善体育设施等多个方面,对高校体育教育提出几点发展战略与完善建议,致力于推动高校体育教育迈向新的发展阶段。
[关键词]体育运动;教学;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4)47-0153-02
1 高校体育运动训练课程教学现状
1.1 课程设置不合理,指导思想多种并存
现阶段,高校体育课程设置不尽合理,尽管已增设了多个项目,不过仍无法适应大学生的基本要求,学生对体育运动不大感兴趣,在项目选择上也存在很大区别。例如,高校体育课程大部分都是传统项目,如三大球、三小球等,在选择体育训练课时,高校男生大多青睐“三大球”,而女生则喜爱“三小球”、健美操等运动项目。高校设立的体育运动训练课程内容无法适应大学生的基本要求。上述问题之所以会产生,其原因在于:学校缺乏相应的硬件设施,且教师人数稀缺。据调查,小球、轮滑等项目,对场地器材设施的要求较高,高校游泳池、小球项目运动场地较少,一所高校基本上只设有一个综合体育馆,加之小球项目受天气影响明显,室外授课很难达到理想中的教学效果及目标。此外,近年来,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传统以“三基”为主的指导思想遭受了抨击,高校出来了多种指导思想,假如学校体育教育仍以学习体育基础理论、技能为主,学生很难得到全面的发展。
1.2 场馆建设不足,师资队伍整体水平偏低
高校扩招政策的推行,加之体育场馆设施的不完善,对高校体育运动训练课程的教学质量造成了很大影响。有调查结果显示,当前很多高校都未建立风雨操场,下雨天根本无法室外上课,天气好坏对教学有极大影响。很多体育老师也表示,场地器材直接关系到高校的体育教学质量,场馆建设不足,高校体育运动训练教学效率自然也就得不到提高。另外,高校体育教师的整体水平不高,教师中既有本科学历,也有硕士学历,比例严重失调。且通过实地调查后发现,不少高校的体育教师的综合素养及业务水平偏低,教师知识得不到更新,很多年轻教师毕业后便立即上岗,实战经验不足,这无疑影响了其教学质量。教师教学内容过于老化,思想滞后,兵兵球、羽毛球、跆拳道及游泳等体育教师人数较少,有些甚至是兼任,这无疑降低了整个学校的师资教学水平。
1.3 教学方法相对滞后,教学评价方式单一
教学方法是高校开展教学的关键所在,与教学的效率及工作质量直接挂钩。《教学论》中提出了视觉信息类、本体感觉信息类等多种体育教学方法。当前高校体育运动训练教学中,教师习惯使用讲解、辅导或做示范等方法,这不仅违背了体育教学改革的需求,同时也不利于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培养其体育能力。在体育教学系统中,教学评价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通过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做出评价,可及时了解其学习水平,帮助其提升学习进度;同时,教学评价还可为教学工作提供真实的反馈信息,从而帮助教师改善教学质量。然而,受应试教育模式的限制,当前国内不少高校的体育教学评价力度较小,评价对象仅限于体育运动技能、方法等领域,而未注重体育课程中的其他领域,这就容易使学生将考试当成学习目标,其学习的知识面也得不到有效拓展。
1.4 学生参与课内外活动不积极,教学效果不佳
当前高校体育基础课大部分都是田径项目,不少学生心生厌烦,对学习缺乏兴趣。在传统观念的约束下,价值标准也令其不愿参与各项体育训练项目。究其原因,主要是与现代社会背景、高校体育教学方法及家庭背景等有关。有调查结果表明,现阶段很多高校学生对体育的热衷程度较低。在选择体育运动训练课时,男女大学生有明显的兴趣倾向。高校体育场地的约束,器材设施的不完善,加之体育老师的缺乏,使得大部分学生都不能积极参与高校的课内外体育活动。而高校师资力量不强,有些体育教师高度集中等,导致体育教学内容单一,这无疑增加了体育教师的教学压力,而体育课程的教学质量却得不到显著提升。
2 高校体育运动训练课的发展策略与建议
2.1 完善课程设置,坚持“健康第一”的教学理念
在教学课改形势下,体育选修课程应对高年级学生进行开设。课程设置应遵循以学生为主导,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心理水平及兴趣程度,重视学习过程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在教学改革背景下,高校应不断转变传统的以运动技术为核心的教学模式,逐步树立起“以运动竞赛为中心、以健康为首”的新型教学理念,从而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应以增强体质、培养大学生体育锻炼能力为目标,帮助其树立全面运动、健康第一的体育意识;要以创新进取、提升实践能力为中心,通过多样化的体育手段,来激发学生参与体育训练活动的积极性;要摈弃以教材、技术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教学观念,关注体育教育,使高校学生的身心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2.2 完善体育场馆设施,加强高校体育师资建设
体育场馆设施及各类体育运动器材,是高校开展体育教学活动的基本前提。在我国,大部分高等院校的体育经费,均是由政府拨款或者是由高校自身筹备而来。假如不能正确分配这些教育经费,势必会影响高校体育教学的改革进程。基于此,在继续扩招的前提下,高校还应确保体育经费同学生数量同步。要加大体育经费支持力度,逐步完善校内各项体育设施,从而更好地满足高校当前的扩招需求。与此同时,教师是高校体育运动训练课程教学中的引导者,其综合素质的高低,不仅关系到体育教育改革的成功与否,同时也影响着体育教学的工作质量。为此,各高校应吸引和培养更多经验丰富的体育教师,使师资队伍结构得到全面调整和优化。要引导和扶持中青年教师在职期间接受深层次教育,使学历层次得到逐步提升;应适当鼓励本校在职老师去其他省市读硕士、博士等,为本地区输送更多的优秀教学人才;此外,要创造优越的教学环境、条件,高薪聘请或吸引外省教学经验丰富的体育教学老师,从而不断优化高校体育教师的人才结构。
2.3 丰富教学训练方法,构建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
高校应立足于当前教学实际,将教师的教法与学生的学法综合起来,营造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和谐环境。要以学生为主导,恰当运用“发现、做示范及问题教学”等方法。转变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通过更新教学方式、提升技术等级等方式,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情境,使之成为体育运动训练课中的主人,从而不断改善教学效果及质量,促进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此外,要构建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高校体育课程评价是高校体育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一旦评价方式运用不恰当,很容易降低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严重时还将导致其厌烦体育课。基于此,一套有效的评价体系,应包含运动技能、活动参与以及社会适应等诸多方面。高校体育运动训练成绩的评价,既要遵循《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的相关要求,同时也应关注学生学习的各个阶段,要综合运用学生自我评价、他人之间等方式,使高校体育运动训练课的教学质量得到有效提升。最后,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应做到“区别对待”,针对那些素质条件先天不足的学生,应适时予以鼓励,从而帮助其树立学习体育的信心。
2.4 营造校园体育文化氛围,组建教学类体育俱乐部
当前的教育形势下,高校应贯彻落实好《纲要》的规范及要求,要始终坚持“三自主”方针(在教学内容、上课时间和授课教师上,学生有绝对的选择权),逐步创设先进的体育文化氛围。首先,应立足于高校现有教学模式的实施状况,以“三基型”为基础,逐步实施“二段型”教学模式,使大学生能对体育运动训练课有更浓厚的兴趣;其次,应稳步发展和推进,假如高校己推行“二段型”教学模式,则可在校内成立教学类体育俱乐部,并将管理权限下放给学生社团。要从时间、器材、场地及指导力量等方面为学生提供条件,必要时可延长学生借还运动器材时间,或者延长学校向学生开放体育场馆的时间;可为学生配备1~2名体育运动教练,让体育俱乐部成为学生锻炼身体、体育课拓展和学生个性培养的根据地。最后,应深入分析学生在课余及假期的生活方式,鼓励学生将假期利用起来,踊跃参与各类健身活动,从而逐步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及能力。
3 结 论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高校体育教育的整体质量对社会大众的综合素质及健康水平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因此,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我国也加大了对高校体育教育的投资力度。但就其当前的体育运动训练课程的教学现状来看,还有许多亟待提升和改进的地方,我们应进一步深化高校体育教育的改革步伐,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体育锻炼氛围。与此同时,国家高校体育工作人员也应形成“健康第一”的体育教育观,要严格遵循《指导纲要》、《全民健身条例》中的相关要求,推动高校体育训练教育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李亚华,赵小平将拓展训练引入高职院校体育教学[J].科技资讯,2013(16).
[2]陈振翠创新教学模式,加强高职院校体育教学[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3(5).
[3]许晶晶郑州市高等职业院校体育教学现状的调查与分析[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2
[4]洪平新时期我国学校体育发展趋势的研究[J].网友世界,20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