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使中国合唱事业稳步发展

2014-05-30 20:47:27徐玲
中国市场 2014年47期
关键词:合唱团素质教育创作

徐玲

[摘 要]中国的合唱艺术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进入了空前繁荣的发展时期。与此同时,我们应清楚地看到,在迅速发展起来的合唱事业中存在的一些不尽如人意之处。主要体现在基础教育的缺失、指挥人才的匮乏及合唱作品的创作等方面。正确对待并逐步解决这些问题,才能使中国的合唱事业稳步向前发展。

[关键词]合唱;合唱事业;发展[中图分类号]D9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4)47-0184-02

合唱,作为一门艺术,以其独有的魅力带给人们无与伦比的视听感受。在中国几千年历史中,随着时代的变迁,艺术发展也如这条长河中的朵朵浪花,泛起点点涟漪。众所周知,任何一个艺术门类的出现都有一个共性,那就是源自于生活和劳动,合唱艺术亦是如此。在合唱这个独特的领域里,就其发展而言,直接反映的是其所处环境的发展和演变历程。从学堂乐歌的出现,到西学东渐欧洲合唱艺术的引进,以及新中国成立后,中苏文化的交流,可以说在不同的阶段,中国合唱艺术受西方合唱艺术的影响极大,这是不争的事实。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中国合唱艺术也如同这个时代的晴雨表,经历着从兴起(学堂乐歌),发展(抗战歌咏),一度低迷(十年动乱)和转变(中国合唱艺术与西方合唱艺术的有机融合)的过程。直到中国进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合唱艺术才又一次步入有序发展的阶段。

从某种角度讲,中国的合唱事业如同被称为“四月鲜”的桃树,生长周期短且又迅速枝繁叶茂。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直到今天,中国的合唱事业进入了空前繁荣的发展时期。无论是专业合唱团还是业余团体在总体水平上都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合唱作品的数量和质量也较以往有了很大的提高。与此同时,作为从事音乐专业的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清楚地看到,在迅速发展起来的合唱事业中存在的一些不尽如人意之处。我们只有意识到问题的存在,并积极寻求相应地解决办法,才能为我国合唱艺术继续顺利、稳定地发展保驾护航。可以说,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如何使我国的合唱艺术稳步向前发展,是摆在我们眼前亟待解决的问题。要准确、客观地解决这些问题,首先应对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合唱发展脉络有一个整体、客观的认识。

从1939年冼星海成功创作出气势恢宏的《黄河大合唱》开始,中国合唱史开始走入一个新的纪元,在七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专业与业余合唱团的组建犹如星星之火般迅速蔓延了整个神州大地。合唱作品的风格也随着时代的变迁,由最初以“进行曲式”为主的风格逐渐向“生活化”、“抒情化”表演风格转化。层出不穷的全国性合唱比赛活动的举办,无疑是推动我国合唱艺术,向更高一个台阶迈进的助力器。然而,如前所述,在繁华的表象背后也的确存在着这样和那样的问题。我们只有通过了解中国合唱艺术发展历程,掌握合唱艺术的特点及规律,正视合唱事业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才能使其朝着既定的方向稳步发展。目前,我合唱事业在发展过程中,越来越明显地暴露出合唱基础教育的薄弱、指挥人才的严重匮乏、合唱作品供不应求等方面。基于此,主要应解决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1 重视基础教育

合唱艺术发展要立足长远,必须从基础教育抓起。抛开专业团体暂且不说,考察一下中国当前的一些非专业合唱团体,拿出一个一般程度的合唱谱,不会识谱或识谱能力达不到要求的绝不是个别现象,而是很普遍的现象。对一些有一定难度的作品的识谱,就更力不从心了。所以,全国各地的合唱排练,依靠一个老师,或者各个声部长“口口相传,亦步亦趋,人云亦云”的现象并不少见。单从这一点来说,尽管我国合唱活动开展的如火如荼,却明显地暴露出以往甚至现存的中小学基础音乐教育的极度缺失,而整体展现出来的是一个落后的、笨拙的,没有后劲的态势。究其根源,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对中小学的合唱训练不够重视;另一方面体现在中小学音乐教师在合唱指挥专业上的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在1985年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中央颁布了《关于教育体制的决定》,提出了新的目标:提高全民素质。2010年颁布实施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该纲要确定了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的走向——“素质教育”。即今后十年的中国教育就是要做好“素质教育”这项工作。素质教育的真谛就在于把教育的目的指向“人”,关注人的素质发展。素质教育大致包括:思想、道德、政治素质教育;知识、技能素质教育;能力素质教育;心理素质教育;审美素质教育;身体素质教育;劳动素质教育等。为了提高中小学生的审美素质,早在二十年前,教育部门就开始重视对中小学学生在艺术方面的培养,许多中小学校亦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们在音乐、美术等专业上的能力。经过各方多年坚持不懈地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合唱”作为一门可以培养学生们“集体感”的声乐艺术,且与学习演奏乐器相比又不受训练时间长短的限制,因而尤其受到教师和学生们的青睐。每当有学校建校周年庆典、节日庆典以及音乐类的比赛中,“合唱”都成为不可或缺的演出项目。然而,许多中小学学校只是在有演出任务时,才开始进行“突击”训练,根本不重视平时的常规排练。这势必会造成学生们“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现象,学生们只知道按照教师的“教唱”要求去演唱,对于合唱的理论知识甚至连基本的识谱和正确的发声方法都不了解。久而久之便形成恶性循环,只能靠“口传”才能进行合唱的训练。

另一方面,体现在中小学音乐教师教学水平的局限性。目前,为中小学培养音乐师资的音乐院校,在合唱与指挥类课程的安排上普遍存在课程门类不全、课时量少、教学内容不全、教学质量低的现实状况,所以必然直接造成中小学音乐教师普遍只掌握了简单的指挥基本图示,指挥语汇十分贫乏。教师们在合唱排练中经常出现一些概念性错误,例如:有的教师既不知道童声与成人的音域有何区别;也不知道合唱中各个声部的基本排列方位,在合唱学理论与合唱训练方法方面更是知之甚少。当今世界盛行的四大音乐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都将合唱纳入重要的地位。在日本及西欧一些国家,中小学的音乐课其实就是合唱课,可见我国合唱指挥的专业化培养是刻不容缓的。据不完全统计,当前中国校外教育机构中,合唱指挥专业教师数量缺口非常大,不仅在一些中小城市中呈现出这一现象,即便在大中城市中也呈现了这一特点,这就极大地影响和阻碍了校外教育活动场所中对中小学生合唱训练的发展。

综上所述,加强中小学音乐基础教育,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才是解决这一现状的出路,否则只能是隔靴搔痒,事倍功半。

2 加强指挥人才的培养

合唱艺术的普及和提高与合唱指挥人才的能力与储备息息相关。笔者曾担任过一个地区合唱比赛的评委,合唱队是来自本地区各个系统。而整个比赛过程让人感到很奇怪,在全场十几个参赛队的比赛中,指挥基本由两个人来轮番承担,陌生的指挥面孔不超过三个。在一个拥有几百万人口、参赛演员几千人、被称为“有着悠久音乐文化底蕴”的地区级群众合唱比赛,完全变成了两个人的角逐。仔细观察一下还不难发现另外一个问题,在整场比赛中,有很多演员轮番登场,在同一场比赛的不同的合唱队中担任演员。以上现象的发生,除存在着参赛组织者的纪律要求问题和追求演出效果的心理,更主要的是暴露出这一地区合唱指挥的极度匮乏,与此同时,也暴露出合唱演员基础的薄弱。

目前,我国的专业合唱团为数不多且有越来越少之势,许多城市的合唱团均以业余合唱团为主。这些合唱团的指挥多是从高校或专业团体聘请的兼职指挥,且受资金等因素限制,多数是为某场演出或某个赛事而临时聘请,真正拥有长期稳定的优秀的合唱指挥的团队为数不多。在全国的专业音乐院校中,除中央音乐学学院、中国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拥有1~3名专职的合唱指挥教师外,多数音乐院校、师范院校和综合大学的音乐系,最多也不过只有一名专职或兼职的合唱指挥教师。而那些还没有开办音乐专业或音乐教育专业的高校,还远不能达到平均一所大学拥有一名受过系统训练的专职合唱指挥教师的条件。还有许多高等院校的合唱指挥教师是声乐专业教师兼职的,不可否认,声乐专业教师对发声训练、声音技巧的处理以及在进行范唱时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然而,合唱毕竟不是简单的齐唱,某些大型的合唱作品,对纵向的和声以及复调甚至在配器方面都对指挥有着严格的要求。如果不精通或熟练掌握一门乐器,在处理和指挥作品时都是十分吃力的。

一个有着十几亿人口的泱泱大国,且民众对音乐的热爱程度呈上升趋势。纵观合唱发展历史,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合唱”作为音乐艺术领域中的奇葩,其形式既喜闻乐见又不受年龄的限制,从小学生到退休的老人都可以参与其中。庞大的合唱队员队伍与凤毛麟角的合唱指挥相比,真是不禁让人为合唱指挥的匮乏而倍感焦急。要解决这个问题,除了需要加强高等院校的师资培养,增加高校之间的互相交流外,我们还应该把目光投向社会的音乐培训机构。因为合唱事业的发展历史告诉我们,仅仅寄希望于高等院校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对指挥的需求。我们可以通过各省市音乐家协会、各个社区定期举办合唱指挥的培训,聘请当地优秀的指挥、高校的专职指挥教师,针对不同程度的学员开设相应专题内容的课程。使一些已经从事合唱指挥工作,但是对“合唱”、“指挥”知识结构不甚了解的人们取长补短,提高自身的指挥技能,从而壮大指挥人员的队伍。这也是使我国的合唱事业在快速的进程中稳步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

3 必须提高合唱作品的创作水平

合唱队是展示合唱作品的有效载体,而合唱作品是展现合唱队整体实力的最佳途径。合唱事业如要稳步发展离不开优秀的合唱作品。回首中国近代音乐发展历史,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我国的作曲家陆续创作了许多优秀的、流传至今的合唱作品。如:萧友梅的合唱套曲《春江花月夜》;赵元任创作的《海韵》等。20世纪三四十年代黄自创作的《山在虚无缥缈间》、《旗正飘飘》;贺绿汀创作的混声无伴奏合唱《垦春泥》、《游击队歌》;郑律成的《八路军大合唱》;冼星海的《在太行山上》、《黄河大合唱》等。20世纪 50年代初期,产生了由范禹和曲作家麦丁合作创作的《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罗忠镕根据彝族民歌改编的《阿细跳月》 、瞿希贤根据东蒙民歌改编的《牧歌》 等优秀作品。20世纪60年代初期的《七律·长征》和《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代表了小型合唱的成果,以及大型合唱创作《英雄的诗篇》和《长征组歌》等。

经历了“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在改革开放后的三十多年里,中国经济进入一个飞速发展的阶段,随着综合国力的逐步强大,文化艺术也得到进一步的重视。中国的合唱作品创作又迎来了收获的季节。如:李焕之以古代题材作为创作元素的琴歌合唱套曲《胡笳吟》;郭文景以李白同名长诗为题材创作的单章性交响合唱曲《蜀道难》;瞿小松以古代庄子试妻为题材创作的清唱剧《大劈棺》;萧白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宋·苏轼词);钱兆熹改编的《扬州慢》(娄白石原作);陈怡的《芭蕉树——添字采桑子》(宋·李清照词)等。还有作曲家根据民歌改编的合唱作品,如:瞿希贤的《土家族民歌联唱》、《桑木扁担软溜溜》、《在那遥远的地方》。陆在易的《云南民歌三首》、《李有松》。谢功成的《故乡》、王世光的《青春舞曲》等等[1]。此外,还有至今活跃在舞台上的合唱作品,如:瞿希贤作曲的《把我的奶名儿叫》和《飞来的花瓣》;由田丰创作的《云南风情》和《爱的足迹》;由施光南作曲的《在希望的田野上》;陆在易作曲的《雨后彩虹》、《葡萄园夜曲》和《游子情深》;孟卫东作词作曲的《大青藏》;王洛宾记谱填词由孟卫东改编的《掀起你的盖头来》;张以达根据民歌改编的童声合唱《编花篮》、《猜调》和《咚咚喹》等等[2]。

要想使合唱事业持续、稳步发展,就必须提高合唱作品的创作水平。但由于缺乏政府及教育部门的专项资金扶持,合唱作品的数量远远达不到合唱团的需求。近几年来选秀节目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专业和业余的作曲者因为投入少、成名快、收益大等原因纷纷参与其中,反观专门从事合唱创作的作曲家真是屈指可数。许多著名的作曲家投身于交响乐、音乐剧的创作,而另一些作曲家则将目光投向了独唱与独奏作品的创作中,合唱作品的创作则站在了一个尴尬的境地。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加强合唱创作队伍的建设,必须获得政府和相关教育部门的支持和相应的资金配备,让我们拭目以待。

毫无疑问,在我国全体合唱艺术工作者的努力下,在全国广大合唱爱好者的付出中,我国合唱艺术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在一些世界性的合唱比赛中,我国派出的合唱队也取得了斐然的成绩,这些成绩的取得使我国合唱艺术的舞台更加绚丽多彩。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解决合唱事业中存在的问题,势必会令中国的合唱艺术朝着既定的方向稳步发展。“艺术”不仅要继承,还要发展。只要我们“聚沙成塔,集腋成裘”,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会逐渐缩短与世界合唱水平的距离,谱写中国合唱艺术发展的新篇章。

参考文献:

[1]盛晨辉煌的历史——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合唱创作[J].科技咨询导报,2007(29).

[2]田玉斌改革开放三十年合唱艺术谱新篇[J].人民音乐,2009(2).

猜你喜欢
合唱团素质教育创作
难忘的合唱团
《一墙之隔》创作谈
合唱团的那些事儿
毛茸茸合唱团
论美育中的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中的音乐教育
如何有效渗透素质教育理念
创作随笔
文艺论坛(2016年23期)2016-02-28 09:24:07
快闪合唱团
小青蛙报(2014年10期)2014-09-22 21:19:32
素质教育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实施
散文百家(2014年11期)2014-08-21 07:17:04
创作心得
小说月刊(2014年1期)2014-04-23 09: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