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艳平 王盼
[摘 要]本文运用对比分析法和SWOT分析法,分析了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所存在的不足以及自身所具备的优势、机会和威胁等方面的因素。并在在借鉴发达国家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经验的基础上,进而对我国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4)47-0093-02
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随着金融国际化、自由化和信息化进程的加快以及金融理论的深入发展,商业银行在日益激烈的竞争压力与自身发展需求的推动下,开始纷纷结合金融创新积极拓展商业银行中间业务。作为商业银行服务齐全、产品丰富、竞争力强的标志之一的中间业务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商业银行对于通过其他业务获得利差收入的依赖性,缓解了利率调整后商业银行在资产负债上所面临的双重经营困境。在加入WTO后,由于国内商业银行对中间业务的重视度加强以及金融衍生工具的创新等因素,无论是从产品创新还是经营管理来看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都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与此同时,面对银行业改革的加深和人们对金融产品日益提高的要求,我国商业银行在面对自身的发展和外来银行冲击的双重压力下也在中间业务拓展过程中显现出了自身的不足和差距。在此背景下,如何快速高效的发展中间业务以求获得进一步的发展已成为我国商业银行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2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的SWOT分析
2.1 关于中间业务的SWOT分析
SWOT分析方法是一种根据内外部条件进行分析,找出自身的优、劣势和核心竞争力之所在的分析方法,其中内部因素(“能够做的”)S代表strength(优势),W代表weakness(弱势),外部因素(“可能做的”)O代表opportunity(机会),T代表threat(威胁)。由于商业银行属于具有企业所具备的共有特征的特殊的金融企业,故SWOT分析法对制定中间业务的发展策略具有可行性。在对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进行SWOT矩阵分析后,得到四种策略(SO战略、WO战略、ST战略和WT战略),由于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之间的匹配并不具有所谓的最佳匹配,所以在战略的选择上只能依靠自身的自觉判断。
2.1.1 所具备的优势
(1)我国商业银行资金规模雄厚。由于拓展中间业务的先决条件即为银行的自身规模和实力,而我国商业银行正具备雄厚的资金规模,在这一方面,我国商业银行可充分依靠自身的规模优势大力发展中间业务。
(2)广泛的客户资源,丰富的营销渠道。我国商业银行不仅在机构网点数量和布局上拥有绝对优势,而且对于电子银行、自助设备、网上银行和手机银行等渠道同时得到不断扩充。以建行为例,其在前年机构网点数量就有13581个,筹建16家村镇银行,在网上银行方面企业网上银行客户和手机客户数量都达到46万户。在客户资源方面,经过长时间的本土经营,我国商业银行更占据一定的上风优势和亲和力,相比外资银行而言,我国商业银行具备更多稳定的客户资源,其中工商银行就具有438万公司客户和393亿个人客户。这些也正是外资银行所无法比拟的。
2.1.2 所具备的劣势
(1)高素质人才匮乏。我国商业银行的从业人数相比外资金融机构的36017人,虽然具有数量优势,但缺乏高层次的专业复合人才比例较低,人才结构缺乏合理性。如,截至2011年年末,国内共有国际金融理财师93930人,而其中工商银行拥有的金融理财师的持证人数为17199人,国际金融理财师的持证人数3285人,相比于其员工人数而言比例非常小。
(2)发展不平衡。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发展缺乏平衡,不仅表现在区域间发展方面:东部地区发展相对较快,中西部地区发展较慢,如中信银行2011年年末共有774个境内分支机构,而其在西部地区仅有112个;还是在商业银行彼此之间,其他商业银行的业务拓展明显慢于国有或国有控股的商业银行:如2011年四大国有银行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达到341505亿元,而其他上市商业银行此项收入总计却只有71805亿元。
2.1.3 存在的机会
(1)法律环境的改善。2011年我国商业银行不仅梳理了中间业务收费产品,免除了30多项收费,还通过《通知》等文件规范了银信、银保、银基等合作,完善了中间业务的销售流程。而正是这些法律法规使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更趋规范化,同时为其发展培育了良好的法律环境。
(2)中间业务需求日益增长。①“十二五”经济转型期。“十二五”之际面对社会经济均出现的较大的结构调整,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消费者日益增长的需求都为中间业务的发展创造了机会。②富裕人士的增加。随着中共“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实现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居民收入较快增长已成为国家目标。
2.1.4 面临的威胁
(1)外资银行的冲击。截至2011年年末,中国境内外资银行营业机构总数为387家,同比增加27家,增速为751%。虽然由于受到渠道、客户等诸多因素制约,使得本身擅长中间业务的外资银行不能全面拓展该业务。
(2)银行间的非理性竞争。国内商业银行出于在激烈的竞争中占领中间业务市场目的,而采用的降低收费标准、不收费等做法,对该市场的成长有着巨大的伤害。由于有关中间业务的产品和服务同质性、模仿性较高,因此在产品开发方面,部分商业银行容易采取跟随策略,坐等其他银行开发出新产品,再通过抄袭模仿,紧随推出类似产品,并辅之以低价策略,这使得商业银行之间容易陷入非理性恶性竞争循环。
3 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策略
3.1 注重人才培养和中间业务电子化的建设
现代电子化技术在中间业务发展过程中的广泛应用加快了其发展速度,也扩大了其发展规模。从经营地域看,银行业务的拓展能力更多的是靠信息网络;从业务内容看,有关金融衍生工具类的中间业务也需要计算机应用系统的运用。面对当前的发展情况,必须依托科技进步,提升电子渠道、网上银行渠道和移动金融渠道的服务能力,加快电子渠道的功能升级和完善。
3.2 规范商业银行组织管理,加强行业的协作和整合
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内部组织进行改造,建立统一的管理机构对中间业务的发展进行全局的规划,促进中间业务的升级转型,并且在结构上建立包括产品研究开发、财务管理、风险防控和监督制约等整个环节的激励约束机制,明确各职能负责人的职责以加强其日常的管理和协调。
3.3 加快中间业务的研发和创新,严格防范风险
我国商业银行产品的研发应基于市场的需求,在合乎法规的前提下突破已有的经营范围和模式,同时针对国际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趋势和我国消费者的需求,将外国商业银行的经营工具运用到符合我国客户的中间业务的开发,适应当前消费者不断提高的金融需求。在风险防范方面应完善中间业务的会计核算标准,使其规范化、透明化,例如银行在发展中间业务的过程中,应以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控制能力和资本实力为准,避免盲目跟风,违背其初衷。
3.4 实行差异化战略,打造自身特色产品
因为中间业务品种繁多,涉及众多领域而使商业银行可以追求产品差异化和客户差异化。在充分考虑市场潜在需求的前提下,有选择性、目的性地开发出有别于竞争银行同时又符合我国消费特点的产品,同时,将客户细分为不同消费类群,对不同需求的客户提供不同的产品,实行客户差异化,从而进行针对性的营销,节约成本。
3.5 逐步建立混业经营制度,加强与非银行金融机构合作
非银行金融机构由于受到金融环境变化的影响,逐渐拉近了与商业银行的距离,二者的界限日益模糊,混业经营已成为一种趋势,而我国正应该逐步建立混业经营制度,加强银行与其他金融机构之间的合作,这不仅能扩大中间业务的经营范围和服务人群,还能提高商业银行的工作效率,降低经营成本,达到二者共赢的局面。
参考文献:
[1]Pennachi,GGLoan Sales and the Cost of Bank Capital[J].Journal of Finance,1998(43):375-396.
[2]Benveniste,LM,Berger,ANSecuritization with Recourse,Banking Finance[J].1987:403-424
[3]彭一基于SWOT分析下的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的策略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0
[4]曹龙骐金融学[M].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7:200-201
[5]戴国强商业银行经营学[M].4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6:213-251
[6]蔡泽祥,王艳君商业银行中间业务[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1,12:1-18
[7]金晔新形势下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对策[D].北京交通大学硕士论文,2008
[8]郭田勇商业银行中间业务产品定价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0
[9]孙秀玲论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J].中国金融,2009(04):63-66.
[10]赖娟美国金融危机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及对策[J].中国集体经济,2009(12上):99-100
[11]冯倩金融危机背景下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再审视[J].华北金融,2009(01):134-136
[12]刘婉浅谈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创新[N].改革与创新,20101.3,(2).
[13]魏民国内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硕士论文,2011
[14]蔡泽祥,王艳君商业银行中间业务[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1:2-3
[15]商业银行表外风险管理指引[Z].中国人民银行,2000
[16]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规定[Z].中国人民银行,2001
[17]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参考分类及定义[Z].中国人民银行,2002
[18]商业银行法[Z].中国人民银行,1995
[19]2012年中国银行业调查报告[Z].毕马威会计事务所,2012
[20]金晔新形势下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对策[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硕士论文,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