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婷 郝元海 杜枭航 姜戈
摘要: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内分泌系统疾病,是由环境和遗传因素共同作用导致的全身性糖代谢紊乱为主要表现的疾病,目前已经成为世界上老年人死亡率最高的三大疾病之一,而且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及人均寿命的延长,糖尿病的患病率还在以惊人的速度增长,现已成为一个越来越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由于长期的血糖波动以及病人对各种糖尿病急慢性并发症恐怖,加之对糖尿病的不了解以及社会上一些对糖尿病夸大和不是的宣传,使糖尿病病人易发生心理障碍,而影响糖尿病预后。糖尿病病人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通过总结糖尿病病人的心理健康问题的类型,为后续的心理干预治疗提供依据。
关键词:糖尿病;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R 58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4)05-0301-01
糖尿病的发生发展除了与遗传、环境因素有关,目前研究表明社会心理因素在糖尿病的发生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糖尿病病人常见的心理障碍包括抑郁、焦虑烦躁、恐惧、疑病倾向等等,其中应激状态是糖尿病发病的重要致病因素之一。
1 心理因素在糖尿病的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近年来"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作为疾病研究和治疗模式改变的重要研究方向。糖尿病病人的社会环境、心理因素在其发病中起重要作用,如精力高度集中的工作、夫妻关系不合、家庭成员患病等都会造成情绪的改变,如出现愤怒、焦虑、紧张、抑郁等不良状态,可降低胰岛素的分泌,使血糖升高,诱发或加重糖尿病。一些不良的生活事件可以诱发和促进糖尿病发展,加重糖尿病严重程度。
同时,糖尿病病人的人格方面特征明显。大部分的糖尿病人人格不成熟,他们具有自卑情绪,情绪容易波动,不易控制,过分依赖别人,缺乏安全感。这些悲观情绪往往是恶性循环,使病人陷入消极情绪,长久下去,造成家庭、生活环境的改变,更加加重负面影响。有研究表明,对糖尿病合并焦虑/抑郁症状的患者予以抗焦虑和抗抑郁治疗后,患者的生化、免疫指标逐渐趋于恢复正常,血糖也有改善。这提示负性情感应被视为糖尿病特别是2型糖尿病的重要危险因素。
另外,长期服用治疗糖尿病的药物,对于糖尿病病人的心理可以造成一定的影响,时期对自己更加否定和自责,并且,糖尿病病人多伴有其他慢性病,慢性疾病无法彻底根治的思想对病人心态也有部分影響。
2 糖尿病病人心理障碍的类型
2.1 焦虑抑郁。病人可能本身就存在焦虑抑郁倾向,患病后,有些病人对于治疗、预后产生多重质疑,进而演变为焦虑不安,每天惶惶不可终日,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同时也影响到糖尿病的治疗、转归。
2.2 担忧恐惧。许多糖尿病病人在得知患病后都认为这是不治之症,以后也不可能痊愈,对于急慢性并发症的耳听目见,例如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足、酮症酸中毒等等这些并发症的恐怖使其产生恐惧心理,害怕自己最终可能会走到无法控制得地步。周围亲戚朋友有类似的症状时,会担心自己是否也会如此,从而影响心情。
2.3 悲伤难过。有的糖尿病病人在患病后,特别是当出现多种并发症时,如糖尿病肾病尿毒过,对治好疾病容易丧失信心,常常会出现厌世观念,甚至绝望而轻生自杀。对这种病人,应特别注意,在药物治疗的同时,进行细致的心理治疗调整不正常的心理状态,才能收到满意的疗效。有时,治疗者重症病人应该同时注意精神药物的应用。
2.4 急躁易怒,有的糖尿病患者,患病后精神紧张,容易发怒,对周围和环境感到烦躁。经常因为别人的一句话、一件事而大发雷霆,对于自己病情的反复,或者病程进展,常常埋怨医务人员不尽责,没有为其治好,或者埋怨家人没有认真照料。这样的情绪对于糖尿病恢复有着不利的影响。
2.5 心烦不安。有些患者对糖尿病这种慢性疾病缺乏正确的认识,对其治疗也缺乏耐心, 想方设法希望找一名"神医",出几帖奇方妙药,短时间很快就能把糖尿病治愈。对于不能短时间收到疗效,病人往往会心烦意乱,难以控制烦躁情绪。
2.6 失眠易醒。有些病人因为生病无法正常学习工作,整日在家休息养病,有时会导致病人心理压力大,晚上难以入睡,即使入睡后也会因轻微的动静而惊醒,长期的失眠或低质量睡眠容易导致机体的免疫状态发生改变,从而影响预后。
2.7 精神病样行为。由于血糖控制不好,病人有时会出现糖尿病酮症或者非酮症性高渗性昏迷,从而出现意识状态的改变,例如嗜睡、昏睡、谵妄、惊厥、昏迷,甚至出现各种形象生动、色彩鲜明的幻觉。这种精神病样行为应该引起医务人员足够的重视,采取及时措施,积极处理。
2.8 其他:对于大部分病人来说,罹患糖尿病都会或多或少影响到病人的情绪,但是症状和行为改变不明显,有些仅仅是短时间的情绪低落,可以通过自我调整而好转。
3 特殊类型糖尿病病人的心理健康问题
3.1 儿童糖尿病:
儿童期 1 型糖尿病发病较急,多数患儿可由于感染、情绪激惹或饮食不当等诱因起病。可表现为多饮、多尿、多食或体重减轻等症状,合称为 1 型糖尿病的 " 三多一少 " 症状。 5 岁以下儿童,特别是婴儿多尿、多饮不易被发觉,而是因感冒、发热等应激后诱发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DKA )才诊断糖尿病。 患儿容易出现多种情绪反应,甚至自暴自弃,不配合治疗,自我管理能力差。加之,儿童活动量大,依从性差,所以儿童糖尿病需要医务人员和家人的多倍呵护。
3.2 妊娠期糖尿病:
妊娠期糖尿病预后良好,研究表明:经过系统的孕期管理,妊娠结局良好。并且对于GDM孕妇及新生儿加强护理,积极采取预防性护理措施,孕妇的病理妊娠、分娩期并发症及胎婴儿并发症都有显著下降。产妇分娩后,应该注意新生儿的血糖水平,随时监测,及时发现血糖异常情况,同时要预防新生儿低血糖的发生。多数病人在分娩后,血糖水平可以逐渐恢复正常,因而孕妇的精神压力较轻,依从性和结局较好。但应该注意,部分产妇容易在产后出现产后抑郁症,加重或者影响病程。
参考文献
[1] 张伯华,刘天起,张雯主编.心理咨询与治疗教程. 济南 山东人民出版社,2010.3.
[2] 杨慧霞,董 悦.加强对妊娠合并糖尿病的临床研究[J]敝谢产妇科杂志2003,38 (3):129.
[3] 乐 杰.妇产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162.
[4] 龚耀先,姚树桥,高北陵,等.心理社会因素在糖尿病发生过程中的作用及机理研究:理论框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997,5.
[5] 孙丽娟.2型糖尿病的心理健康状况及个性特征分型。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4,12:267-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