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静
摘要:目的:通过用小剂量吡喹酮来治疗慢性血吸虫病,以期达到在保证疗效的基础上,减轻吡喹酮的不良反应,节省治疗费用的效果。 方法:通过自愿的原则,选择281例慢性血吸虫病患者,并随机分成治疗组和观察组,各140例和141例,治疗组按照26mg /kg 小剂量吡喹酮,而观察组给以40mg /kg 常规的治疗剂量,严禁患者接触疫水。在此过程中观察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并于3个月后进行病原学的检测,检测并记录两组患者的部分自愿者服药后2 h及4h的血药物浓度。结果:两组患者在血药浓度的检测中均具有有效的杀虫浓度,治疗效果以治疗组较为明显,治疗后粪便虫卵阴转率为89.31%、77.00%,均有较好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组的药物副反应较低。结论:采用小剂量吡喹酮治疗慢性血吸虫病能够减少不良反应,降低治疗费用,同时能够保证疗效。
关键词:小剂量吡喹酮;慢性血吸虫病;虫卵阴转率;副反应
【中图分类号】R53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8602(2014)05-0107-01
在临床上,吡喹酮是治疗慢性血吸虫病的有效治疗药物之一,同时在控制病情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据报道,血吸虫病在76个国家和地区之间广泛的流行,威胁着人类的健康生活,在我国大约2.0亿的人群受到血吸虫病的威胁[1] 。在治疗上,我国普遍采取的是40mg /kg 吡喹酮治疗,但随着人类的研究深入,不同剂量的吡喹酮被用于治疗慢性血吸虫病,在保证治疗效果的前提下,降低用药剂量和治疗费用[2] 。本文通过对我省281例自愿参与治疗研究的患者进行临床治疗观察,对使用小剂量吡喹酮在治疗慢性血吸虫病中的效果进行探讨,并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通过自愿的原则,选取我市的281例确诊为慢性血吸虫病的患者,其中男性患者168例,女性患者113例,年龄16~70岁,平均年龄为32.3岁。将281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观察组,各140例和141例。在分组过程中,完全采用随机分组原则,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患病时间等方面无明显差异,两组之间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治疗组(n=140)按照26mg /kg 小剂量顿服吡喹酮,而观察组(n=141)给以40mg /kg 常规的治疗剂量。两组患者在剂量计算均以体重60kg为标准,用药时间为饭后2.5小时一次顿服,在治疗过程中需要监督患者按时足量完成治疗,同时严禁患者再次接触疫水。
1.3 疗效以及不良反应的观察:
在治疗过程中,观察患者腹胀、腹痛、头昏、乏力等不良反应现象的发生情况并记录。同时在治疗后三个月,对患者进行粪便虫卵的阴转率检查和监测。对患者的血药浓度测定时,选择治疗组和观察组的23例和20例志愿于用药治疗后2h和4h抽取血液进行吡喹酮药物浓度(CMAX)的检测并记录。
1.4 统计学方法:
计算结果中的数据均采用SPSS16.0软件统计分析,用(x±s)表示计量资料,分别采用t检验和卡方检验比较计量资料和计数资料,P<0.05时,两组患者之间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药物副反应的发生情况:
副反应一般以乏力、头晕、恶心较为多见,但在服用药物7h后有所缓解。治疗组与观察组均按量完成治疗,治疗组的副反应发生率为31.42%(44/140)明显低于观察组的43.26%(61/141),两组患者之间P<0.05,差异较为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2.2 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血药浓度测定:
两组患者在吡喹酮药物浓度(CMAX)的检测中显示均具有有效的杀虫浓度,两组患者之间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体结果如表1;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检测中显示,虫卵的转阴率分别为76.92%和86.15%,两组患者之间P>0.05,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如表2.
表1 两组患者吡喹酮血药浓度的测定结果
组别 检测例数CMAX均值(μg/ml±SE)
2h 4h
治疗组 23 0.377±0.082 0.301±0.033
观察组 20 0.477±0.077* 0.543±0.056*
*表示P>0.05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效果比较
组别 参加复查的人数 阴转的患者 阴转率(%) 〖BHDG1*2,WK10,WKW〗 EPG(几何均数)
治疗前 3个月后 虫卵减少率(%)
治疗组 78 60 76.92 69.01 1.93 97.22*
观察组 65 56 86.15 74.77 1.54 97.88*
*表示P>0.05
3 讨论
在目前治疗慢性血吸虫病的药物选择中,吡喹酮常常作为理想的首选药物之一,在治疗过程中,口服方便、疗程较短,同时具有较为良好的治疗效果[3] 。常规的吡喹酮治疗剂量为40mg /kg ,但在治疗过程中,相当一部分的患者出现了轻重不一的中枢神经反应、胃肠道反应以及过敏性反应等诸多副反应[4],给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带来了一系列的痛苦与不便,因此许多学者在研究中,研究方向逐渐转向小剂量的吡喹酮治疗[5],在保证治疗效果的前提下,以期用小剂量治疗可以减少患者的副反应,节约治疗费用的效果。
通过本文的研究结果可以发现,两组患者在治疗效果上均有好转,同时两组患者的阴转率分别为76.92%和86.1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在副反应的发生率上可以看出,两组患者副反应发生率为31.42%和43.26%,P<0.05,差异较为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小剂量吡喹酮治疗慢性血吸虫病,疗效较为确切,能降低副反应的发生率,同时能够进一步缓解患者的痛苦,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在血吸虫的化疗中可作为一种理想的治疗方法,值得在临床的治疗研究中进一步的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李剑珉,徐军,涂永红等.小剂量吡喹酮治疗慢性血吸虫病的疗效观察[J].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2011,51(6):33,37.
[2] 汪少荣,吴雄飞,张江明等.吡喹酮小剂量双疗程治疗脑血吸虫病5例[J].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2006,18(6):448,452.
[3] 潘静,崔伟,蔡朝华等.吡喹酮治疗慢性血吸虫病效果观察[J].热带病与寄生虫学,2010,08(3):167
[4] 肖海青.吡喹酮治疗慢性血吸虫病的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3,7(22):132-132.
[5] 曹保平.吡喹酮治療血吸虫病流行区慢性腹泻患者16例[J].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2006,18(2):153,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