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晓花
摘 要:作为中学生物教师,该如何在中学生物课堂上进行有效提问呢?本文就课堂提问的作用、运用多种形式的提问、善于设计问题情景等方面进行探讨。
关键词:提问作用;灵活运用;善于设计
《生物课程标准》认为,生物科学的目的是“力图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逐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亚里士多德曾经说:“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 [1 ]。”课堂提问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其中一个核心,它是促进有效教学,打造高效课堂的重要手段。提问是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是教师课堂教学艺术的体现。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对“课堂提问教学法”进行了一些探索,也从中得到了体会与收获。
一、课堂提问在教学中的作用
1. 通过课堂提问,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对课堂知识掌握的情况,课后复习情况以及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2. 通过课堂提问,学生可以提高在课堂的注意力,处于积极思考的状态,更能主动地参与到课堂的教学活动中来。这样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热情,也提高学生听课的方向性与有效性。
3. 通过课堂提问,可以引导学生在积极思考的过程中,发现新的问题,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生的创造力得到了培养。
二、善于灵活运用多种形式的提问
1.复习式的提问。通过复习旧知识,学习新知识,加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从而达到旧知识的巩固、理解和掌握新知识的目的。例如,在学习《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与合作》一节时,可以先提问“观察动植物细胞亚显微结构示意图,回忆一下,细胞的主要结构有哪些?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和线粒体有什么功能?” 这样的提问,学生既温习了八种细胞器的结构与功能,又为新课中“分泌蛋白的合成与运输”的讲授做足了辅垫。
2.故意显示错误式的提问。有些老师故意错看似简单却重要的知识,使学生清楚地意识到了错误,老师趁机引导他们知道错误的原因,以加深学生的印象。例如,在学习“减数分裂”这节课的内容后,可以请学生判断:玉米体细胞中有10对染色体,经过减数分裂后,卵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为5对的这种说法是否正确。再通过师生共同对照减数分裂的过程示意图,让学生理解染色体在减数分裂中的变化规律,从而突破本节课教学难点,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定向式的提问。为了集中学生的思维方向,教师首先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然后提出问题,学生的思维朝着一定的方向和轨道,可以避免造成不必要的争议。 例如,在学习《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指出“三明治”模型的不足,说明细胞膜不应是静态的刚性结构,而应是动态的弹性结构。提问:有什么证据证明细胞膜中的物质是不断运动的呢?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中的人鼠细胞融合实验相关内容,自然而然就得出细胞膜具有流动性的特点,另一方面也了解了“荧光标记法”在生物科学实验中的应用,收到一举两得的效果。
4.投石激浪式的提问。教师可以针对教材提出新的问题,以激发学生兴趣,引发学生的思考,从而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有一个积极的思维。例如,葡萄糖是细胞中的能源物质,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已经认识到这一点,细胞的生命活动离不开能量,许多化学反应都需要消耗能量,葡萄糖作为主要能源物质是怎样被细胞利用的呢?这样的提问,为“细胞呼吸”一节的讲授,设置了悬疑,创设了情境,达到了激发思维的效果。
5.对比分析式的提问。在生物教材中有许多不同的知识点但有类似的问题的,可以要求学生去比较它们在各方面异同形式等,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分析和理解能力。例如,在学习DNA分子结构多样性的原因时,我们可以这样提问:我们知道蛋白质和DNA都是生物大分子物质,蛋白质分子结构具有多样性的原因是什么(学生回答,属于知识水平的提问)?那么DNA分子结构多样性的原因是否和蛋白质分子结构的多样性原因一样呢?学生进行分析比较,得出答案。这样,既加深了印象,又避免了不同知识点之间的混淆。
6.构建网络式的提问。结合本节课程或章节内容和目的,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全面的总结和整体的理解。这种提问方式对学生的能力要求水平较高。例如在学习完ATP这节课的内容后,可以提问:ATP为什么能作为能量“通货”在细胞中被利用?这样,学生通过回顾ATP的结构,掌握了ATP做为细胞能量“通货”,具有“流通的、通用的”的直接能量来源。
从对学生能力要求水平的不同来看,我们在对同一内容的提问,可以采取不同的提问方式,达到不同的的目标。例如,什么是光合作用?属知识水平的提问;用自己的话解释何为光合作用,属于理解水平的提问;运用光合作用的原理解释在生产方面的应用,属于应用水平的提问;试谈如何依据光合作用原理提高光合作用的产量,属于分析水平的提问;掌握光合作用应注意哪些问题?属于综合水平的提问。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可以根据不同情况灵活应用,一定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达到培养学生能力的教学目标。
三、善于设计问题情景
1.吸引学生注意力,产生共鸣,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当问题可以触动学生的情感,往往容易引起学生产生主动去探索的愿望。例如,教师演示“渗透作用”实验,实验结果是——漏斗管内液面逐渐上升。这时请同学们思考回答以下问题:(1)漏斗管内液面为什么逐渐上升?说明了什么?(2)水分子为什么能通过半透膜进行扩散?(3)如果把半透膜换成塑料膜或纱布或者是半透膜两侧的浓度一样,则漏斗内的液面能否上升?这些问题既具有一定梯度和思考性,又能促进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
2.设置矛盾的情境,造成学生的理解辩论。学生比较容易对有矛盾的问题产生兴趣。当教师把看似有矛盾的问题抛给学生时,学生会出现一个恢复心理平衡的要求,而正是这种心理需求,促使他们认真思考的问题。因此,教师的提问可以设定为对立的观点,产生难以抉择,吸引学生认真思考,激发兴趣的问题。例如,在引导学生学习“光合作用的暗反应阶段CO2的固定”这部分内容时,可以这样提问:CO2的化学性质很稳定,很难被还原剂还原,所以不能直接被光反应阶段产生[H]和ATP还原。那么,怎样才能让CO2参与光合作用的暗反应呢?引导学生积极开展讨论,推动学生去积极参与、去寻求、去获得。经过教师点拨与讲解,学生就会明白原来CO2必须首先与一种五碳化合物相结合,经过一系列的化学反应形成三碳化合物,三碳化合物就能够被光反应产生的[H]和ATP还原。
3.巧用儿歌,提出疑问。有的一些儿歌,所涉及的生物学知识科学性不强,不够准确,有的甚至还有错误。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这些儿歌向学生提问,不仅课堂气氛活跃,调节学生学习情绪,也把握问题的实质,并发展学生积极的思维,使学生形成准确的生物学知识。例如,在学习植物的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之后,在讲解二者之间的关系及运用时,教师可运用学生在小学学过的儿歌《天天做早操》:“公鸡叫,天亮了,早上空气多么好。小学生,上学校,排起队来做早操。”提出疑问:早上空气真的多么好吗?大多数的人喜欢在早晨进行锻炼,因为他们都觉得早晨的空气更好,这种认识正确吗 [2 ]?这样,既让学生理解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的关系,也让学生知道早上的空气并没有像人们想象的那么好,空气最好的时段应是一天中的傍晚。达到了知识技能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完美结合。
4.借助谚语,提出问题。“谚语”是作为一个固定的说法在社会上流传,用简单的话反映了一些共同的经验和道理。例如,在学习“液泡的结构和功能”时,教师可以这样提问:“霜叶红于二月花”中的“红”颜色是由细胞中的哪种细胞器呈现出来的?也可以在学习温度对色素和光合作用过程的影响时提问学生为什么“霜叶红于二月花”?使用一些美的诗句,可以调节课堂气氛,也能给学生以美的享受,调动了学生学习生物的热情和积极性。
笔者经过多年的努力,通过对课堂提问教学方法改革的尝试,在教学中实施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效果:活跃了课堂气氛,学生也能积极参加,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热烈,既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又使学生真正地喜欢上生物课,而这正是我们所追求的教育改革。
参考文献:
[1]严生红. “问题解决”-激活生物新课程教学的金钥匙[J].中学生物教学,2011(12).
[2]吴剑峰,沙向红. 妙用小诗歌巧教生物学[J].中国教研交流, 2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