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变量在解物理电学题中的作用

2014-05-30 10:48后龙平
学周刊 2014年5期
关键词:作用

后龙平

摘要:如果我们从题中的不变量出发,在此题中我们可以看出,滑动变阻器上的滑片P的位置改变了两次,变阻器连入电路的阻值发生了变化,但电源电压和电阻R1始终没变,所以我们分别以电源电压U和电阻R1阻值不变能得出两种不同的解法。

关键词:不变量 电学题 作用

从历年的中考物理试题中可以看出,计算题分值所占试题比重仍居榜首,它不仅考查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还考查了学生的阅读能力、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解题技巧、语言归纳及表述能力、计算能力及对数据的处理能力等,可谓是一题多用。

有些电学题目,用常规方法无法解决,但根据题目的已知条件,结合电路图,再仔细分析电路中各物理量之间内在的必然联系,深入挖掘和充分利用题中的不变量,找出题中的桥梁和纽带,再利用相应的物理规律,就可以使这些特殊的物理问题迎刃而解。

例1:如图1所示,已知R1=4Ω,R3=2Ω,电压表V1示数为14v,电压表V2的示数为10v,那么R2的阻值为多少?

分析:解本题时,首先要考虑到电压表的内阻非常大,电流几乎不通过V1和V2两表,因而此电路为R1、R2、R3串联,而电压表V1测R1和R2串联后两端的电压U12,电压表V2测R2和R3串联后两端的电压U23。要求R2的阻值,按常规方法是设法求得R2两端电压U2和通过R2的电流I2,但从题目所给的条件分析,是可以求得U2和I2的,由于R1、R2、R3串联,通过它们的电流必然相等,即通过R1、R2的电流等于通过R2、R3的电流,这是本题的不变量,也是本题联系各部分电路的桥梁和纽带,据此可迅速求出R2的阻值。

解:∵R1、R2、R3串联

∴通过R1、R2的电流等于通过R2、R3的电流,即I12=I23

而I12=U12/(R1+R2),I23=U23/(R2+R3)

∴U12/(R1+ R2)=U23/(R2+ R3)

即14v/(4Ω+R2)=10v/(R2+2Ω)

解得 R2=3Ω。

例2:如圖2所示,已知R1=4Ω,R3=2Ω,电流表A1的示数为1A,电流表A2的示数为0.7A,R2的阻值为多少?

分析:在本题中,电阻R1、R2、R3并联,其中表A1测通过R2和R3两个支路的电流之和,A2测通过R1和R2两个支路的电流之和,若按常规解法,根据所给条件是无法求得U2和I2的,所以没法解决。但由于R1、R2、R3是并联关系,它们两端的电压都相等。即R1、R2并联后两端的电压等于R2、R3并联后两端的电压,这就是本题的不变量,也是联系各部分电路的桥梁,由此可方便地求得R2的阻值。

解:∵R1、R2、R3并联,

∴R1、R2并联后两端的电压等于R2、R3并联后两端的电压,即U12=U23

则有I12·R12=I23·R23,

0.7A×(4Ω×R2)/(4Ω+ R2)=1A×(2Ω×R2)/(2Ω+ R2)

解得: R2=3Ω

例3:如图3所示,用一个内阻很大的电压表测定滑动变阻器R2两端的电压,已知R1=30Ω,当滑片P在变阻器最右端时,电压表的示数为4.5v;滑片P滑到变阻器中间时,电压表的示数为3v。求:①电源电压和变阻器的总电阻;②P在两次位置时,电流表的示数之差。

分析:这道题通常的解法是以变阻器的滑片P在两次不同的位置时电压表的示数为线索,列出关于电源电压U和R2的方程组,即

R2×U/(R1+R2)=4.5v①

R2/2×U/(R1+R2/2)=3v②

解得U和R2的值,再由I=U/(R1+R2)和 = U/(R1+ R2/2)即可求得电流表前后两次的读数之差,但这样在计算上较繁琐。

如果我们从题中的不变量出发,在此题中我们可以看出,滑动变阻器上的滑片P位置改变了两次,变阻器连入电路的阻值发生了变化,但电源电压和电阻R1始终没变,所以我们分别以电源电压U和电阻R1阻值不变能得出两种不同的解法:

解法1:抓住变阻器滑片在两次不同位置时电源电压不变的特点,列出方程计算,可得:当滑片P在变阻器最右端时,U=I(R1+R2)=U2/R2×(R1+R2) ① ;

滑片P在变阻器中间时,U= I'·(R1+R2/2)=(U2/ R2/2)×(R1+R2/2)②;

由①、②得U2/R2×(R1+R2)= {U2/R2/2}×(R1+R2/2),这样把二元一次方程组简单地转化为一元一次方程了,代入R1、U2、U2的值即可求得R2=30Ω,求其他问题便容易得多了。

解法2:由滑片P两次在不同位置时,R1的阻值不变的特点,列出两个求R1的方程:R1=(U-U2)/(U2/R2)=(U-4.5v)·R2/4.5v=30Ω①;

R1=(U- U21)/{U21/(R2/2)}=(U-3V)·R2/6V=30Ω②;

由①②解得U=9v,R2=30Ω,电流表的读数之差即可求出。

从以上例题解法中可以看出抓住了计算题中的不变量,就抓住了解题的关键,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使解题简单化,可迅速而巧妙地解决问题。

(责编 赵建荣)

猜你喜欢
作用
新型智能手机保护壳设计
党风廉政建设对于国企改革发展的作用分析
浅析情境教学法在中职会计课堂中的应用价值
试谈乡土地理教学法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作用
试分析高中化学教学中概念图的应用策略
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谈谈朗读在文本解读中的作用
基于班级管理的班干部培养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