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敦才
笔者接触并讲授新教材已经近两年了,在开始教新教材时,面对崭新而又有点陌生的教材和变革的教学方式,总感觉到内心的彷徨和压力,怀疑自己能否胜任课改。在实施课改的过程中,曾抱怨过,也曾思考过,怎样才能适应新课程教学,如何教好新课程?
有一次带领学生到野外搞实践活动,对我的启发很大。我们在教育学生时经常用到“团结协作”“团结就是力量”“劳动最光荣”等字眼,往往是教师讲了大半天,分析也很透彻,但学生还是无动于衷。通过本次實践活动,这些学生有了切身体验。如在包水饺和野炊的时候,有的组分工明确,大家齐动手,干得都很投入,这个组很快就吃到自己做的饭了。而有的组有的干,有的看,有的想干活又不知道干点什么,他们就只能眼睁睁地看别人吃着香喷喷的饭。此时学生会真正体会到“团结协作”干事才会更易成功的道理。有的学生在实践报告中写道:“虽然水饺馅不是很好,水饺的样子也不好看,但感觉这是生平吃的最香甜的饭了,因为这是自己动手做的饭。”通过这个活动,学生深刻体会到“劳动最光荣”的道理。
上面的例子说明,让学生通过实践体验来学习知识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符合他们的认知规律的。
新课程教学目标中明确提出了“体验”“探索”等教学目标,注重学生动手操作,结合自身实践体验来学习新知识,这是具有科学性的。在数学教材中有很多“做一做”“想一想”“议一议”等学习环节,我认为这些环节在授课过程中不能因嫌麻烦而跳过去,或干脆把答案直接呈现给学生。这些环节实际上就是给学生充分的体验实践的机会,在探索中摸索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获取新知识、新方法。
在学习初一上册第一章“正方体平面展开图”时,学生只凭想象是很难得到展开图的。本节课我是这样处理的:事先安排学生课下每人准备一个纸糊的正方体,课上分组剪正方体,并要求把得到的展开图贴在黑板上。学生做时,我仔细观察,他们仔细端详,试探着把正方体沿棱剪开,然后把得到的图展开在桌面上,再与同组的同学讨论对比,确定别人还没有剪出此种形状时,赶紧跑到讲台上把图贴在黑板上。因为操作不算难,全班学生都积极地投入到活动中,连成绩较差的学生做得也很认真,而且也剪出了自己的图形。最后,正方体的11种平面展开图全部呈现在了黑板上。当时,我感到很惊讶,本设想学生能剪出七八种就不错了,没指望他们剪全,可现在11种结果都出来了。由此可想到,我们不能低估学生的能力,学生的智慧是无穷的。在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指导,创设宽松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将对学生的成长和能力的提高大有益处,而且我们何愁学生成绩不好?
本节课,教师没有讲多少,只是做了必要的、简短的说明和指导,而学生之间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和积极的动手,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学生真正成了课堂的主人,能够无拘无束地和同伴发表自己的见解,能够按照自己想法动手剪纸,就如教师不在现场。这就是新课改所提出的师生角色转换问题:“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课堂的主人,而教师在教学中是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
在以后考试和后继学习中,充分说明了本节课的效果是显著的。学生往黑板上贴图时,根据图形形状的不同,把图贴在不同位置,为便于记忆,给11种图形分成了四种类型,分别命名为“141型”“132型”“222型”“33型”。在后面的历次考试中,只要是考的是正方体展开图的知识,学生很少有失分的,连成绩差一点的学生对这部分题也做得很好。在初二学习“勾股定理”时,有一节是蚂蚁从正方体下面的一个顶点处爬到相对的上面顶点处,怎样爬路线最短。这个知识本来是比较抽象,不易掌握的,但在讲课时却进行得很顺利,学生觉得较易掌握。因为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明确正方体的平面展开图,由于图是学生自己动手剪出来的,并且记忆深刻,因此,解决路线最短问题就简单了。2004年淄博市一个中考题是:一只蚂蚁在一个长方体上怎样爬路线最短,这与在正方体上爬道理一样,只不过展开图的各个面不一样,决定了有三条路线,再通过计算确定出最短的即可。学生把正方体展开图的知识正确地迁移到这里,因此有一大半学生独立地做出了这道中考题。
这节课给我的启示是:教师要多学习新课改理论,更新教育观念。在课堂教学中,结合教材中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多思考,多动手,多体验,使学生在自主探索、讨论交流中学到新知识,这将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动手实践能力的增强,也有利于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
(责编 赵建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