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云鹏
[摘 要]近年来,网络媒介的飞速发展及其给社会带来的冲击成了人们议论的热门话题。新的媒介形式的发展为变革人类的传播活动,为推动传统媒介的革新提供了丰富的可能性。对传统媒介来说,网络媒介环境虽是巨大挑战,更是重要的发展机遇。
对突发事件的新闻报道历来是检验大众传媒能力和反应速度的重要方式之一。发生在2008年5月12日的汶川大地震事件不仅是新中国历史上的大事记,更是中国新闻传播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性的新闻事件。探讨新媒介对突发事件新闻报道环境的改变,必然躲不开这一事件。
[关键词]新媒介;突发事件;新闻报道;汶川地震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4)05 — 0095 — 02
一、汶川地震事件简介
北京时间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汶川发生了震惊中外的强烈地震。汶川大地震也称之为四川大地震,地震震级强度达到8级,震中位于中国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县映秀镇附近、四川省省会成都市西北偏西方向79千米处。1 我国除新疆、吉林、黑龙江等地外,其他地区均有震感,其中,甘肃、陕西、四川三个省份的震情最为严重。据报道,汶川地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波及范围最大、破坏性最强的一次地震,同时也是唐山大地震后伤亡最惨重的一次。为表达对地震遇难同胞的悼念,中央政府决定,2008年5月19日至21日为全国哀悼日,每年的5月12日为全国防灾减灾日。2
突发事件汶川大地震发生之后,报纸、广播、电视、以及各种新兴媒体,国际社会、国内社会,几乎每一个“社会细胞”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记录这次灾难。
二、新媒介环境下,政府对突发新闻事件报道态度的转变
汶川大地震这一重大突发性事件发生后,各路媒体几乎倾巢出动,进行了全方位、立体式的报道,不论是报道的全面性、及时性、准确性,还是新颖度,都在突发事件的报道历史当中有了重大的突破。各界媒体的多角度报道对于国际国内社会了解灾情信息,得知救灾进度,动员抗震救灾,制定救灾策略等方面都发挥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当然,这一景象的出现,我国政府是重要的推动者。在汶川地震期间,我国政府对于重大新闻事件报道态度的转变对媒体的新闻报道功不可没。
汶川地震发生后,我国政府改变了以往对待重大自然灾害事件的处理方式,在第一时间就决定了开放处理的原则,不仅允许国内各界媒体进行新闻报道,同时也给外国记者自由采访的权利,像这样开放负责的态度在中国是从未有过的。例如,2003年的“非典”事件以及2008年的打砸抢事件,我国政府都采取了不同程度的控制言论的措施,这不仅造成人心恐慌、谣言四起的局面,更让国外媒体抓到了由头,破坏了我国政府的形象,尤其在08年的打砸抢事件中,我国的国际形象收到了很大的损害。而在此次的汶川地震报道中,我国政府一改往常的策略,给予国际媒体很大的报道空间。美联社、俄新社、路透社、《纽约时报》、西班牙《世界报》、《澳大利亚人报》、葡萄牙《快报》、《日本经济新闻》等等国际知名媒体,都对汶川地震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报道。我国政府此举有力地回击了此前国际社会上对我国的负面声音。新加坡《联合早报》说,“谣言止于真相,电视台播‘原汁原味新闻”。
其实,自2003年“非典”事件发生之后,我国政府就已经开始着手做出改变了。
2003年4月20日,中央部门决定对“非典”疫情实行信息公开,要求各级政府部门及时向社会民众公布灾情信息,并允许媒体进行新闻报道。这一举动为信息公开透明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005年8月8日,《关于因自然灾害导致的死亡人员总数及相关资料解密的通知》正式发布,通知中规定,自然灾害导致的死亡人数应该及时向公众发布。这一通知使得政府及时发布信息有了文件依据。
2007年4月2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发布并实施,其中明文规定,行政机关不仅有及时准确公开政府信息的义务,更应该通过使用政府公报、政府网站、新闻发布会以及报刊、广播、电视等方式使其公开发布的信息便于公众知晓。
因此,当汶川大地震事件发生后,才会有政府信息全面公开,媒体及时透明报道的局面出现,这样的局面也极大地尊重了广大受众的知情权。
三、汶川地震时期国内突发事件新闻报道环境的新变化
历经过2003年的“非典”事件,继而又发生了2008年的“藏独”事件,到汶川地震时期,我国受众对信息传播的要求已经发生了革命性变化。新的传播媒介的出现和发展更加剧了这一变化。伴随着传播新环境的出现及深化,新媒介环境也就应运而生。
新的传播媒介是相对于传统媒介来描述的,科学技术在不断地发展创新,其内在的含义也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接连不断地出现在社会上的所有新的传播形式都属于这一范围之内。四川地震时期,我国社会上存在的新的传播媒介主要包括手机、网络论坛、QQ聊天工具、博客、飞信等,当时的媒介环境就是由这些新兴的媒介创造出来的一个新的传播环境。这个独具特色的新的媒介环境,按照当前社会大众信息需求的转变,形成了自己与众不同的传播特点:
1.信息传播迅速
发生突发事件时,利用新媒体手段进行信息发布的速度十分惊人。新媒介环境下,传者众多并且很分散、渠道丰富、信息传播成本低。
汶川地震发生于2008年5月12日14点28分,仅仅在56 秒之后,天涯论坛上就有人贴出了询问是否地震的帖子。7分钟之后,百度“地震”贴吧中就出现了“四川地区发生地震”的帖子。此后在半个小时左右,各大门户网站也纷纷发布了有关地震的消息。
2.信息传播全面
突发事件由于其突发性和不可预见性,包含了庞大的信息量,而传统媒介的把关制度严格,又有着固定的出版时间或播出时间,版面数量也有限,因此,在信息量以及信息的全面性上往往不及新媒体。新媒介环境下,大众传播拥有巨大的互联网空间,借助各式各样信息传播渠道,信息源变得十分广泛,因此,发布的信息就更为全面,不仅包括传统媒体的消息,还有很多被把关制度挡在门外的信息,更不乏一些原创文章。
3.信息传播全民化
当前社会,信息传播不再受到时间、空间、地域等因素的限制,因为新的媒介手段为信息传播提供了巨大而又方便的平台,技术门槛也大大降低,信息完全可以通过动画、声音、影像、图片、文字等各种各样的形式在社会中传播。新媒介环境的产生,以及新的传播手段的快速普及,让信息传播者与信息接收者之间的界线越来越模糊,社会大众不再是单一的接收者,而是可以通过论坛、博客、播客、QQ、贴吧等多种渠道随时随地进行信息传播与交流,他们既可以是信息的接收者,也可以很容易地成为信息的传播者。
据统计,我国目前有博客几亿多个,论坛也有上百万个,网民每天新发布的博文超过400万篇,微博用户数已达 2. 5 亿左右。可以想见,每日、每时、每分、每秒,通过互联网和移动网络进行的信息传播量会是怎样的一个天文数字。在新的媒介环境下,平民记者、草根记者越来越多,新媒介的全球性、海量性、开放性、和无限容量使得任何人可以在任何时候传播任何地点的消息,也使得发布出来的信息能瞬间传达至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不得不说,信息传播的全民化程度越来越深。
〔参 考 文 献〕
〔1〕维基百科http://zh.wikipedia.org/wiki/2008%E5%B9%B4%E5%9B%9B%E5%B7%9D%E5%A4%A7%E5%9C%B0%E9%9C%87
〔2〕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3486152.htmfromId=1587662&redirected=seachword
〔3〕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4〕李良荣.新闻学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5〕托夫勒.第三次浪潮〔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6.
〔6〕肖又菁.论“后非典时期”CCTV 在突发公共事件初期报道中的显著进步及其原因——以汶川地震为例〔J〕.三峡论坛,2012,(06).
〔责任编辑:谭 蕊〕